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2016-04-19 13:19燕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异化本质

燕丹

摘 要 “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理念。对人的本质的探究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家问题,更好地治理国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恩格斯伴随着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了劳动异化使人的主体性异化,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是人同人相异化,为了消除异化,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了社会实践的本质,从而指出了人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 本质 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形成过程

1.1学生时代

马克思自十二岁之后在特利尔中学读书开始,从他所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看,他的基本理念是德国启蒙运动和古典时期的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的人群共同体的全面发展,文章中并没有任何超验的上帝的痕迹。十七岁之后从波恩读大学转到柏林大学后,由于身体原因来到柏林斯特劳小村庄休养时,他的思想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理想主义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马克思经历了从康德、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这一与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同样的发展过程。

1841年,马克思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反映在他的论文主体中,马克思通过与伊壁鸠鲁自由伦理的对比,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马克思用一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开始了对这两位哲学家关系进行陈述:伊壁鸠鲁认为所有表象都是客观真实的,但同时由于他希望保留意志自由,从而否定了世界受永恒规律的支配,这样实际上似乎是拒绝了自然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德谟克利特却认为表象并不是客观的,他仍然认为世界受必然性支配。以此,马克思正确得出结论说,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实际上仅仅是他伦理学的一个部分。伊壁鸠鲁不是就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只不过照抄了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而是把自主性观念引入了原子运动。伊壁鸠鲁把有意志的自然界加到了受规律支配着的自然界上,所以马克思更赞同伊壁鸠鲁的观点,指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1.2新闻出版时代

马克思在题目为《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中,指出出版法是真正的法律,他认为自由是出版的正常状态。马克思还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指出我们可以自由地评论一切问题,指出自由的特性。在审议会上,马克思指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行为进行评述,他们对一切私伐林木的行为处以重刑,甚至对那些拾枯木之人也要进行严惩。马克思公开捍卫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社会、政治利益。同时指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贪图私利,剥削贫苦大众的阶级实质。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把斧头和锯子区分开来,要求对用锯子代替斧头砍伐林木者加重治罪;另一方面,又把捡拾枯枝和盗窃林木这两个根本不同的行为混为一谈,要求对捡拾枯枝的人也按“盗窃”罪论罪。他们为了幼树的权利而牺牲人的权利,为了枯萎而散落在地的树枝,他们不惜牺牲贫苦大众的生命和利益,将他们当作死去的树枝,令他们走向犯罪和贫穷的地步。 马克思对摩赛尔河谷地区百姓的贫穷作了调查并发表了很有影响力的文章,马克思认为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治人者和治于人者都需要第三个因素,这就是政治因素,这个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的补充因素就是自由报刊,从而指出自由的本质。

1.3流亡时代

马克思在1844年流亡巴黎时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中分析了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比如,工人在生产中,他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产品上,但是在生产中他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他本身,而是属于产品,这样,工人在他的产品中就处于异化状态,在他之外而存在,也就是说他和他的劳动以及他和他的劳动对象成为敌对的,他们是相对立的。这就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异化劳动使人同自身、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以及自身的精神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异化时,他也和他人相异化,异化劳动就是人对人本身、对劳动对象和人的劳动的关系。工人劳动,得到工资解决温饱,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劳动异化,劳动中的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中的人同人的本身相异化。

为了消除私有财产,消除异化,马克思提出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价值。

马克思在1845年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还有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只是用直观的观点去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并不能把这些对象作为实践的、活动的,并不了解人的社会实践的本质作用。然而,唯心主义却不同,他们虽然把唯物主义方面发展了,但却只是空洞的发展,毕竟唯心主义只是把事物当作静止的、片面的、停滞不前的,根本不了解实践的观点。费尔巴哈想要去研究客体,但是他并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把人的活动作为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不能以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他没有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而是把感性放在迷信、宗教上去理解。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

一般来说,马克思在其思想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的本质做了不同的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且是自由自觉的。文章中指出了劳动、实践同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观点,分析费尔巴哈的缺点,从而指出人的本质就其具体表现形式而言,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所以说实践本身就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2.1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包括劳动、需要的异化。劳动中的人同劳动产品即对象相异化同人的本身相异化,异化劳动就是把人的活动作为手段,也就是说把人的类生活作为人类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消除异化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为了消除私有财产,消除异化,马克思提出实现共产主义,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价值。共产主义是对人自身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他是使人向人的自身、向人所处的社会、向人所具有的人性的回归。这种回归需要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形成。这种共产主义是对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是人和人的本质、个体与类之间解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要同自身的各种器官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说耳朵、鼻子、眼睛、嘴巴,人要同形成人的各项器官形成联系,同样也要同其他人的这些器官相联系,同他人的听觉、嗅觉、触觉、情感相联系。他把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通过自己同自身、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同自身的关系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只有个人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带动与自身有关系的其他事物的发展,使事物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人的本质。

2.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指人区别与其他动物而成其为人的特殊的规定性,首先,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社会生活是能够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依据,从古代到现在,从猿类到人类,人类自身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人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自己想要的,人能够通过劳动改变环境,改变自然界。在同自然界打交道的同时,人必须要和其他动物协作,从而产生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性就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其次,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生产关系等等其他社会关系,都是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本质是由不同地位和作用的人在生产关系中形成的,所以说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最后,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不能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否则就不能理解现实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过的,任何人都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是经济社会范畴的主体。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活动,否则,失去了社会关系就会像“狼孩”一样,失去了人的本质。

2.3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还指出需要是人的本质的前提,需要的发展史人的本质的新的证明和充实。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决定的,如果没有人的需要,也就没有所谓的生产生活资料,也就没有什么社会关系,也就没有自然界同人、动物,人同人、人同动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彼此没有需要。人类发展到现在就是一个人的需要不断更新的过程,正是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一步步发展形成的。人的本质离不开需要,同时需要也离不开人的本质。比如说,我们不能和其他人之间的需要来判断他们之间的区别,正如人和动物一样,都有吃喝的需要,但是不能由此判断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人的需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异化,一方面是发生的需要同满足的需要之间会产生异化;另一方面是不同的需要同自身之间的异化。比如说工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生存环境还达不到动物的需要,他们工作挣钱的需要同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同自己生活环境的需要相异化。人的需要只要满足了自身的需要,满足了自身需要的环境,就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40.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5.

[3]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2-56.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18.

[5]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120.

[6] 吴荣顺.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逻辑[J].东南大学学报,2011,13(1):3.

[7] 许兴亚.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若干译文的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37-40.

[8]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23(4):2.

[9] 王利娥.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关系新解[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7-18.

[10] 王国富.论分工视域下人的社会本质[J].哲学百家,2014(2):10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异化本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