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源黎
当班主任以来,凡事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晨光熹微,就已出现在教室门口,开始检查教室内外卫生,捡起地上遗留的纸屑,清点到班的人数,过问作业上交情况,向班干部交代任务,督促学生早读;找犯错的学生谈话;科任老师上课时,到教室后门或窗户边去窥视;在办公室刚坐下想批改当天的作业,又接到学生打架的消息,匆忙跑向事发地点;晚自习结束后到学生宿舍巡视一遍,回家后还得把明天的新课备好,才敢上床睡觉。虽然辛苦、劳累、烦琐和枯燥,可我从未想过要去改变。直到学习了《出师表》一文,才醒悟这种状况让人震惊和痛心。这于我是何其的不幸,于我教育下的学生健康成长又何其不公。
一、治理班级怎一个“爱”字了得?转变观念,制定好班规班纪,宽严相济。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在班级管理中,所有的技巧都抵不过爱学生,这是教育的关键。在《出师表》中让许多人为之感动的一个原因也是“爱”,先是不时用先帝来提醒,后用自己的经历来感化,再用“鞠躬尽瘁”的拼命工作:平定南方,出师北伐,来表明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情分,最后用“臣不胜受恩感激”的眼泪打动皇帝的心。
但是“爱”真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吗?班主任感情投资越多,对学生越爱,学生的心灵就越容易被征服,学生就越言听计从吗?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做班级工作时以“爱”治班,所谓“人性化”管理,我们“谆谆教导”“动之以情”的时候,能让自己感动,也能让学生感动,但人的感动之情是维系不了多长时间的,感动的情绪过后,学生们还会回复到以前我行我素的情形,我们“苦口婆心”的次数多了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婆婆妈妈的印象,导致以后的班主任工作更难进行。
诸葛亮对后主的爱没有让他进步多少,也没有给自己的伐魏的工作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在北伐最紧要的关头中司马懿的反间计,让眼看到手的胜利付之东流。这就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前车之鉴,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级,都不能靠情感维系,必须转变观念,制定好班规班纪,宽严相济。再用爱支持才会保障一个集体有续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活力和生机。
二、治理班级怎一个“累”字了得?健全班委、权力下放,激发主体能动性。
《出师表》中诸葛亮写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凡事“事必躬亲”,在出师伐魏之前给皇帝安排好了内内外外,大大小小的所有的事情,如此,皇帝只好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而诸葛亮对刘禅就仿佛一个溺爱独生子女的家长,什么都给他安排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间一长,刘禅想不学坏都难。回想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几十名孩子的学习、成绩、思想、安全、喜怒哀乐,学校里安排的诗歌朗诵、大合唱,卫生,运动会……都要过问,常常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常常以校为家,身上具备了“管家、保姆、侦探、警察”等多种素质。我们俨然成了诸葛亮的化身,殊不知学生们在我们“事必躬亲”的调教下慢慢成了我们所唾弃的“阿斗”。而我们自己却焦头烂额,精疲力竭,所以常听到班主任的抱怨就一个字 “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班主任要懂得健全班委会,把权力下放,适当的分散自己手里的权利,落实到学生们的身上,一方面是出于信任,一方面是对学生们的有效锻炼。我们大可不必事事为学生们想的太周全,担心他们做不好这个做不好那个。面对活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都是很高的,即使他们做的不够好或者犯些小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这就是孩子们的一颗童心得到释放的真实表现。身为班主任并不是事无巨细的为学生做周全才是最好的,适当将自己的一些工作分散给学生们,让他们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受管理者”变成“班级主人翁”。
三、治理班级怎一个“急”字了得?设定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及时鼓励。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心良苦地向后主提了三条真理式的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但诸葛亮神机妙算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一来忽略了后主的资质,二来他忘记了所有人都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客观事实。一次想把毕生的顾虑都交代完毕,孰不知,要求太急太多了,有时更让人无所适从。这正像我们管理班级,临近中考,恨不得把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塞给他们,恨不得他们的成绩马上突飞猛进,恨不得他们每项德育量化都排第一。但要求多,效果并不好,理由就在于此。所以我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设定阶段目标,循序渐进,及时鼓励,在一段时间里,只明确要求学生们做到一点就可以了,不能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们做到了或是有那么一点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加以鼓励。如果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地要求了许多,而最终收获的只能是失败。
《出师表》一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吸收新的知识,不断创新,获得提升自己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才把班级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