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静思默想”的数学课堂

2016-04-19 09:27吴丽彬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静思被除数小棒

吴丽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4-02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该是指数学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实践和思维活动,而不是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的数学活动只是活动的次数多了。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过度散乱、过度活跃,学生没有静静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创造“静”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向有效“武器”的主题。教育家朱熹曾说过:“静者,养动之根也。”也就是说“静”能为“动”服务。所以,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愉快的学习气氛,但同时也需要“静”来期待或等待学生思维的形成、扩散,情感的勃发。在教学中适当的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自主静思的机会,从而出现更多的“动”得以涌动,真正实现动静结合的高效新课堂。

一、知识的连接点处静思,为新知埋下伏笔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数学知识体系间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概念的揭示、规律的发现、新知识点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而后面所学的知识又是前面已经学过知识的引申、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利用旧知去获取新知的机会,教师提出适合的问题后,学生有目的的、静静地思考,积极的探索。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进行推倒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前,我让学生先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紧接着,我提出问了一个要求:“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想办法自己去探索平行四边的面积公式呢?”这样的要求提出来学生就会明白要去发现公式本身的方法,学生的思考的方向自然而然就放在探究的方法上,所以学生就开始积极地静静地去思索、猜想、实践,并开始探索想象的依据。在反馈发现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有的找到了数方格的方法,有的猜想到把长方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和高的乘积。学生的问题在头脑中通过静静地思考,寻找办法,解决了问题。

二、出现疑难问题时静思,为感悟扬起风帆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对教学中的难点比较难理解和掌握,这时学生思维容易产生偏向、出现障碍,也就成了思维的拦路虎。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思维的疑难处,巧妙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安排静思节点的留滞,这样学生就能更好更快地突破难点。曾经有人说过:“如果开头别讲太多,结果就会有会奇迹出现。”因此,在出现疑难时,教师先别急着告诉答案,应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静思默想中找到答案、出现奇迹、生成智慧。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242÷36=的教学中,让学生试商后发现商是6……26。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用“五入”法试商)接着,出示例题252÷36=( ),学生又用“五入”的方法试商后,发现余数和除数相等了。这是学生发现问题了,怎么办呢?我没有告诉学生怎么算,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让他们联系实际问题的情境去思考,明确余下的36本正好够每人再借1本,也就是说,实际每人借的书不是6本,而是7本。所以,初商偏小了要把商调整为7。在这时安排静思节点溜滞的时间,再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铺路搭桥,使学生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原来新知识掌握不是高不可攀,而是继续和发展了旧知识。

三、问题的开放性时静思,为思维拓宽道路

从《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在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于是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安排学生静思默想,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机会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里,经历了操作、观察、猜想、比较、分析、归纳等过程,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体验到探索知识的过程,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让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上复习课“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一道题:( )÷25=( )出示第一个问题:如果商的末尾是0,你能很快想出被除数是几吗?最大和最小各是几?接着出示第二个问题:如果商中间是0,那被除数又是多少呢?这是让学生静静的思考后指名回答。接着问:这样的商和被除数共有几个?有没有最大的被除数?为什么?有没有最小的被除数?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的开放式,不得不使让学生去回忆被除数、除数与商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猜想、验证,去解决新问题,去创造性的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认知冲突”中打破定势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四、总结规律性时静思,为举一反三插上翅膀

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是由生动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通过现象的观察、具体的操作、生动的分析,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一系列的思维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悟,在悟中理解其本质,掌握其道理,才能举一反三。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学生准备了5厘米、6厘米、7厘米、12厘米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任意选其中的三根小棒,自由组合围一围,看能不能都能围成三角形。动手操作后,学生发现:5厘米、7厘米、12厘米的和5厘米、6厘米、12厘米的两组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我马上抓住机会,进一步提问:想一想为什么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那么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再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学生明白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教师没有直接的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交流、静思默想后总结出结论的。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既要关注活跃的课堂气氛,张扬学生的个性,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静静地环境中学习思考,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陶冶数学情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张驰有度,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加精彩纷呈、魅力无穷。

猜你喜欢
静思被除数小棒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被除数可能是几
《静思》 《泪》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巧移小棒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巧求被除数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