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9-01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也是教改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在充满个性、自由、真实、创造性的课堂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提高学习品质、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师生互动——让学生亲近教师
数学课堂上,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学习氛围,我们必须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
例如:我们尝试三角形基本性质可按下述方法来教学,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拿出一把同样长短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平面上把他们首尾相接的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拿出四根牙签,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后,再拿出五根牙签,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活动也巩固了三角形三边或按角分类。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参与、内化、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丰富、提升数学经验。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组织了如下几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拿出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放成长方体,可以摆出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的长方体?说一说,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得出:每一行的体积单位数×行数×层数=一共的体积单位数。
第二层次:要求学生仍然用这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并想象出一个体积要比12立方厘米更大的长方体。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与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第三层次:出示一个长方体图,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很快有了自己的数学理解: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第四层次:用字母表示公式,巩固运用。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数学化”的四个步骤:具体操作—表象操作—抽象概括—数学公式。学生“摆”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而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
三、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近课堂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
例如:教学按比分配应用题,刚上课时我们没有用教材上的准备题进行导入,而是先让学生看了一张福利彩票,告诉学生这是六年级三位老师为了福利事业的发展共同购买的彩票,共5注。昨晚开奖后发现我们中奖了。这时我问学生:“如果现在让你来分这些奖金,你觉得应该怎样分?”请大家自由发表意见。由于上述情景,几乎是每个学生都了解的,而且又是自由发表意见,因此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最先有学生说:“三位老师平均分。”接着马上有人反驳说:“奖金是多少还不知道呢,如果只中了最低的10元钱,就不能被三位老师平均分。”又有学生提出疑意:“5注彩票10元钱,每个老师出资也一定不相同,这样平均分不也不合理了吗。”同学们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先了解每位老师的出资情况,再将总的钱数按出资情况分给每一个人,这样最合理。于是教师马上补充了数据“齐老师出资5元,常老师出资3元,李老师出资2元,共中奖金500元”请学生算出每人分多少最合理。可见在进行应用题教学前,创设生活情景,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激活学生思维和兴趣,是提高解决应用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自主探索的欲望就会十分强烈,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教师就要创造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研讨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