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龙柱
【摘要】校园文化对大学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系统的阐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旨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社会、为国家输送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88-02
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校园品牌文化,它是整个院校的精神传统,集中体现着学校师生的作风。因此,各高校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当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有利于育人的环境和氛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诸多方面,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等。
(1)物质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
所谓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绿化环境、卫生环境、建筑造型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它是校园的物质形态。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优美的建筑造型、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美的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优秀人格,引导大学生拥有美丽心灵。不仅如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先进设备的引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次表现。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师生的观念、学校的校风以及学风等。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还会对学生日常的生产生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格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基础
众所周知,校园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校园环境管理以及学生生活行为等几个方面。科学的规章制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才能够实现其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为目标的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一平台,打造适宜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把握社会主义方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先进的思想道德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为目的指向。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前沿。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应当坚守社会主义方向,并将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各高校校园文化中,学生是以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他们给出的合理意见应予以采纳,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其成长和发展的校园环境。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锻炼大学生的能力。总而言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学生能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3)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内涵,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应当不断地完善软、硬件设施,例如,可以建设现代化开放性的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教授开展讲座,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各高校还应当着重注意建设课堂环境文化,周边环境文化,学生生活区文化及网络平台文化,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结语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地载体。校园文化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等。因此,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71-174.
[2]曹庆波. 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初探[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02:57-60.
[3]谢丽乔. 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04:112-115.
[4]程晓奇.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2: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