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绯
【摘要】科学活动是幼儿认识大自然及周围生活中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式,对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的幼儿科学教学存在着观念与实践方面的诸多误区。要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教师应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活动内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探究操作方式。
【关键词】科学活动 幼儿发展 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42-01
科学活动是幼儿认识大自然及周围生活中各种事物与现象的一种方式,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存在着观念与实践方面的诸多误区。在当前的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究竟是什么限制了幼儿的探究?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呢?如何针对幼儿自身特点提高幼儿园科学活动质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涉及到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涉及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作出预测;把结果告知他人。[1] “探究”的最大特点是幼儿自己探索问题,强调自主、自愿。《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乐趣
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对大自然及周围环境充满深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和引导幼儿的这种天性,通过丰富而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二)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幼儿园活动内容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食物和现象进行探究,并将科学“回归生活”的理念深入浅出的呈现给幼儿,尽可能来自幼儿所熟知的生活现象、生活经验,是幼儿感兴趣的、生动鲜活的、具体的,也是幼儿能够理解和容易学的,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及与自己相关人的意义 ,是自己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和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感悟到科学就在身边,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探究材料和工具要适宜
除了内容是源于熟悉的生活,探究材料和探究工具也应该是幼儿熟悉和常见的,教师要关注和研究材料的,只有适宜结构的材料才能够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发现。例如:让幼儿探究和发现会吸水的纸,就需要为幼儿选择几种特点和差别明显的纸,报纸、瓦楞纸、餐巾纸、包装纸、水粉纸等。[2]让幼儿探究发现怎样插花花瓶不容易倒则需要为幼儿提供统一高度、相同种类的花。另外,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玻璃杯、碗透明盆、勺子、小容器等,是幼儿熟悉的工具,安全简便,不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是学习科学最适宜的材料。
(四)选择合适的探究操作方式
皮亚杰说过:幼儿的思维来源于操作,操作停止,思维也停止了。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更加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他不追求幼儿一定要掌握说出来的、准确的、科学的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经验。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思考、想象与发展的空间,无论如何,幼儿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了解科学的真谛,才会真正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动手能力,进而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幼儿在主动快乐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身边的科学,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相关生活经验,从而使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只有通过适宜的探索操作方式,幼儿才能建构初步的科学知识经验。
(五)在科学探究中注意幼儿情感的培养
在探究活动中,幼儿对甚或现象问题的情感指向和情绪体验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要呵护幼儿对自然生命科学的情感,要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动植物,对自然生命科学产生好奇与兴趣,在主动探究中产生好奇与兴趣,在主动探究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有挫折,有困难。当面对挫折困难时,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如何面对并处理好这些负面情绪,也是我们应该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学习掌握的。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守执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