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君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和体验教学,探索教学知识的规律,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鉴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展开体验教学,旨在增强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教学 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引导参与,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情绪状态越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佳。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人格力量和情感价值观。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巧设活动,实践探究,体验数学发现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情和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体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索、能实践、敢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笔者事先准备好了一些标有价格的文具盒、钢笔、笔记本、足球、玩具汽车、零食等物品,然后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等角色,还原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三组小纸条,它们分别是:①6厘米、8厘米、10厘米;②5厘米、8厘米、10厘米;③6厘米、8厘米、12厘米。然后引导学生用这三组小纸条动手拼出三个三角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正确地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具体意义。
在引导学生进行“周长的测量”时,笔者让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硬币、树桩等的周长。教师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媒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实践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回归实践,运用于生活,体验数学知识的效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突破课时和教室的限制,延伸教学范围,把教学拓展到家庭、大自然,甚至社会生活领域,实现数学课堂与社会生活相互渗透,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运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如在教学《整十数和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秋天到了,玉米成熟了。教师回到家里,蒸熟了30根玉米(出示早已画好的30根玉米示意图),今早又蒸熟了8根玉米(再在黑板上画出8根玉米),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想一想,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完《简单的数据统计》后,笔者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要求统计全班学生喜欢的水果,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在经历过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后,就学会了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得简单信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教学完《最大公约数》后,笔者让学生亲自参与家中新房的装修和布置:“在一间长35分米,宽30分米的厨房里铺正方形地砖,需要选边长为几(整数)的砖,才能铺得最整齐、最省钱?”教师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巩固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于教学内容,精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巧设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探究,体验数学知识发现的过程;回归实践,运用于生活,体验教学知识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金都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