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坊贞 陈加伟
【摘要】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国培计划”课程的调查,了解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和培训需求,并根据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要求和调查结果科学设计了培训课程,构建了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培计划” 培训需求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34-03
课程设计是做好“国培计划”学科培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体系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培训的质量。2011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培训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应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特别是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员的需求。
赣南师范学院是江西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之一,自2011年以来已举办2期“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取得了一定的培训效果。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课程开发上存在着课程目标宽泛、针对性不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与反思,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参加“国培计划(2012、2013)”——江西省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小学科学教师共90名,分别来自于江西省的10个地市级乡村地区。前期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主要年龄段集中在25至40岁之间,主要为男性,学历背景主要为专科,职称以中级为主。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开展了对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和课程满意度调查。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其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并针对调查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课程满意度调查,主要了解学员对新制定的课程体系的满意程度,以便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反思。
(2)访谈
访谈法以及在线访谈法是为了了解当前小学科学农村骨干教师国家培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访谈,通过需求分析确定课程设置与当前教师实际需求间的差距。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从下列4方面开展调查∶参加培训的原因,科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培训要求,以及希望采用的培训方式。为了最大限度了解教师的需求,问卷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形式,获得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见表1)。
绝大部分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占85%)和充实学科知识(73%),同时也存在部分教师有其它目的,如为完成培训任务、扩大人际关系、评职称等。在开展科学教学时存在的困惑或问题,60%的教师感觉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有少部分教师在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师生关系和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困惑。教师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上,少数教师也希望在语言能力、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培训方式上,超过71%的教师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取得培训效果,有近60%的教师选择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通过问卷也确定了今后培训方式将主要以专家引领及教学实践和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
2.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
对培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主要设置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见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到,超过65%的教师对课时数的安排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题1),说明培训时间符合学员的需求,但对课程内容涵盖范围的满意程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也说明,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未完成注重学员的实际需求;题6可以看出,经过培训,学员对于能力提升的满意度不高,只有60%的学员持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态度。题6采用开放式问答,要求教师列出培训后能力的提高,经过统计,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方面,少部分教师认为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方面。
3.课程的编排的调查研究
课程开发应在“国培计划”纲领性文件的正确指导下,结合本省科学教育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国培计划”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构建江西省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框架,主要开展了下列工作:(1)咨询课程主讲专家。(2)访谈“国培计划”培训班班主任。(3)实地调查。参照课程标准并且结合访谈结果我们确定了学习时间天数为20天,总学时120学时,同时确定了专业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综合实践四个模块教学内容,并针对教师所提出的困惑与需要及培训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课程体系(见表3)。
4.课程评价
为了检测此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及对小学科学教师的适合性,选择了对本次课程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课程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81%,培训后能力提升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上升至67.8%。
三、优化课程设置的反思
1.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所需要的培训课程应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同时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整合到课程中。[2] 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多元化的理念,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包括培训组织者、参训教师、教师所在学校和当地办学特色等)。
由于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设置上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突出主题,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解决小学科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实际培训中,我们根据学员的教学实际,确定了“科学探究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为主题的培训体系。同时,围绕主题对难点与热点问题集中突破,如调研发现教育技术能力低是广大农村教师的短板,因此增加该部分课时。
2.课程开发上体现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课程开发初期,我们通过解读政策文件与专家访谈,初步拟定了课程模块与核心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学员的需求遴选了若干课程作为选修课,学员根据课程内容、性质进行选择,根据选课人数确定,体现课程开发的预设性,实施过程中反复征求学员的意见,形成课程的完整性。
3.课程设计体现科学的“做中学”
通过学员访谈反馈,学员对许多专家的讲座难以消化,学习效果不佳,希望参与其中,有更多的机会“做中学”,这也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因此课程设计中设计了一定形式的“做中学”,让学员参与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提高学员学习兴趣,也提高学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做教具的能力。
四、总结
培训内容的选择与培训效果直接相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影响培训效果,而培训效果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反馈信息,因此对培训课程的研究有利于教师训后绩效评价研究的开展。
因此,本研究建立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应了学员的真实需求设计了适合短期集中培训的120课时的课程体系。短小、紧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训组织者实际操作,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开展小学科学培训工作,使培训内容更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559/201101/114220.html
[2]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