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兴
【摘要】高职院校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现代教学模式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消费行为 课程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20-02
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1]课程项目化立足于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 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2]
一、《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消费行为实务》作为营销领域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已经越来越适应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传统课堂教学讲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侧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缺乏互动、引导和情景操作设计,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专业兴趣培养”。[3]再加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不扎实,学习主动性比较差,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现象比较普遍,如果教师还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极容易造成学生应付式学习,乃至厌恶学习,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和信心。
现代教学方式已经从“教”为中心变为“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从重知识传授变为重能力培养。《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方案
1.设计理念及思路
(1)设计理念: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等五个方面;
(2)设计思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
2.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培养面向营销领域懂运营、销售、管理的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具有商品推销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掌握消费行为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巧,具有初步运用消费行为分析方法解决企业销售问题的综合能力;
2)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做事认真、开拓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4)证书目标:助理营销师或电子商务师。
3.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项目化改变了原有课程的内容体系,完全是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项目的设定,项目单位划分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课程项目的实施效果”。[4]因此,《消费行为实务》课程以真实任务为载体,以地方区域产业为依据,过程方法重复,内容由易到难,操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有形到无形,由单一到综合来设计教学单元,将《消费行为实务》内容分成消费需要和动机、消费过程、消费影响因素三个专题,基于消费过程,分别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4.教学方法
(1)教学组织:按照“资讯(任务布置)、决策(任务分析)、计划(知识准备)、实施(任务实施)、检查(任务检查)和评估(评价总结)”六步教学法来组织;通过集中授课、理实一体,分组实施、学做合一 ,课内、课外相结合来实施。
第一次上课就把全班学生按4-5人分若干小组,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包括信息收集、承接任务、成果汇报等),以后的教学实训任务和项目均以分好的小组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来实施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设计和指导角色。
(2)教学方法:通过“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强调咨询、计划、总结和完善,为下一次的教与学提供更好的经验;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调查、计算机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作业、讲授,完成课程学习,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考核方式
“课程项目化要求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息息相关,提高企业参与度,对于提高课程项目化的职业特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按照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实施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教师考核与企业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和综合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分值比重为企业评价30%、实训50%、学生评价10%、职业素养10%。
三、《消费行为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前后对比
1.改革之前:课程内容结构通过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交叉进行,实践环节以实训的形式单独进行;教学模式采用知识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教师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习内容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学生通过某类活动获取直接经验,但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或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教学目标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师作用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单向的,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生参与程度较弱,其结果往往表现为要我学;激励手段以分数为主,质量控制比较单一。
2.改革之后:课程内容结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融合的一体化课程,实训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个部分;教学模式采用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学生能获得更多地直接经验;教学目标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教师作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而且知识传递方式是双向的,教师可直接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获悉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和深浅,便于指导和交流,学生参与程度较强,其结果往往表现为我要学;激励是内在的,是从不会到会,在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获得喜悦满意的心理感受来实现,质量控制比较综合。
通过 《消费行为实务》 课程项目化改革,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锻炼了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上课玩手机、打瞌睡的现象也比较少了,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也提高了。当然,课程项目化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是企业参与度不高,校企之间课程项目平台比较少;二是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完善,有些实训基地不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建设的;三是师资水平与课程项目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体现项目的职业特性。这些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玉霞,李树才.浅析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05-106.
[2] 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大学 ( 研究与评价 ),2009 (3):32-38.
[3] 吴小娟.《房地产销售实战》 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战设计探微[J].企业导报,2012(24):243.
[4] 徐 凯.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4(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