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
笔者带领学生做氧气的制取实验时,发生了一起实验装置爆炸事故,造成一名学生轻微烫伤。学生离开实验室后,笔者仔细地查看了制取氧气的大试管,发现水并没有倒吸进入大试管,说明并不是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导致水倒吸进入试管引起爆炸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爆炸呢?这是在笔者25年化学教学生涯中第一次发生爆炸事故。在这之前,笔者对做化学实验一直都非常有兴趣,认为只要操作正确就不会存在危险,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没有遇到危险,对这次的爆炸事故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网上的答案比较多:①高锰酸钾不纯;②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产生的氧气无法导出,致使试管内压强过大引起试管爆炸;③试管中装入的高锰酸钾中混有木炭,加热时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氧气与木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试管内压强增大引起爆炸。众说纷纭,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次爆炸呢?
利用课余的时间笔者仔细询问了发生事故的学生,当时他们组的药品不够,就将周围其他3组的药品都拿过去加入了试管,这可能就是引起爆炸的第1个原因,4个组的药品混合致使药品中混有了杂质;其次,试管口放了两团棉花,致使氧气流无法顺利通过,试管内压强过大这可能是引起爆炸的第2个原因。
这次事故告诫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着力避免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那么,造成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1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制度不落实
化学实验室制定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但是,很多规定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安全落实方面大打折扣。学生虽然听教师讲过实验室安全要求,但在心理上不重视,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实验,对实验充满了好奇,觉得很好玩。有些实验人员从来就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安全教育,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学生重实验操作轻安全,安全意识淡薄,认为化学事故是很遥远的事情,完全不顾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行事,往往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 操作不规范,违反操作规程
任何实验都有自己的程序和步骤,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有相应的反应原理。刚步入初三的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往往在没有弄清楚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操作,操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化学事故的发生。即使是最简单的操作,如果不按规范操作也有可能引起事故。例如,制氧气时,实验完毕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后撤导管,否则就会导致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 违规储存、使用化学药品,不按规定处置废弃物
很多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试剂登记管理不严,存放杂乱,使用混乱,随意丢弃。例如,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完易燃易爆化学品后,违规将残渣残液倒入垃圾桶中,遇到明火就容易发生事故。在制取氧气实验时,就因为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残余物倒入垃圾桶引发着火事故。把剧毒化学品残渣残液倒入下水道中则容易造成污染。
4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敬业精神不足
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在硬件设施上有了较大的投入,一般学校在实验室、实验器材等方面都能配置齐全。但在日常教学中,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化学教师和实验员,一些学校的校长苦于师资数量不足和不配套,不得不让一些“老弱病残”的教师改教化学这样的“小学科”。也有很大一部分学校因生源缩减,教师富余,为保证工作量,让语、数、外等其他学科教师兼教化学。改教的也好兼教的也罢,只要能撑起这个门面,把课担起来,教师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普遍存在带不了班的,上不了课的,闲杂富裕人员顶岗成为学校的理生化实验员的现象,实验员缺乏专业知识,不懂管理和操作,这就为安全隐患埋下了伏笔。
实验室是学生接触科学的阵地,但是没有安全就没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只要提高安全意识和实验员的专业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和处置方法,实验室化学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