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研究

2016-04-18 00:48刘华东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5期
关键词:曲剧宫灯豫西

本文总结了豫西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滞后表现和先进表现,保护与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为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豫西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从远古时期到今天,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与朝代更替,但民间艺术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掉,而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豫西重镇洛阳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河洛文化就发源于此。凡粗通历史的人没有不知道洛阳的,但遗憾的是,洛阳在过去的发展中忽视了自己的文化,忽视了自己文化形象的塑造,在同样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失去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在无情的竞争中明显地落伍了。

豫西的河洛文化简言之,就是中原地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称。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某种意义上说,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缩影,中原文化的源头在河洛。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民间艺术,主要包括书法、美术、刺绣、宫灯、戏曲、乐舞、群艺、雕塑、节会等。民间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和反映。

1.豫西古代文艺概况

(1)豫西的书法、绘画及民间工艺

①豫西的书法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和展有密切关系,五六千年前伏羲氏画八卦的依据则是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图洛书,《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从考古看,这一时期的孙旗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完整的刻画符号(陶文)。书法艺术逐步形成,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在金文和其它文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②豫西的绘画艺术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河洛地区的绘画艺术已经产生,当时的日常用具如钵、罐、盆等彩陶器上的篮纹、绳纹、刻划纹等组成的图案是河洛绘画的原始形式。

隋唐盛世,帝都洛阳成为全国画家云集的绘画艺术中心。隋代最著名的画家展子虔、董伯仁长期奉炀帝之诏在洛阳从事宫廷绘画装饰。唐代杰出画家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在洛阳道观、寺院创作了大量壁画。他在邙山上清宫的墙壁上画《五圣图》,妙绝传神,最为著名。他在洛阳的天宫寺、福先寺、长寿寺、弘道观等处,都有惊人的画作。

③豫西的民间工艺品

1)洛阳宫灯

至于民间工艺,豫西传统手工业里最著名的莫过于宫灯了。据说宫灯起源于汉代,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带进来的,最初为佛教用品,到隋炀帝时随着这个喜欢排场的家伙在洛阳广布花灯,才逐渐传入民间。由于这个因素,宫灯的制作才传承有序,代代有制作高手,其独特的技法,为全国之最.最不最的很难说,但建国初期,天安门上的大宫灯就是洛阳艺人制作的,大而圆,有盛唐遗韵,气派而华丽.后来人民大会堂的宫灯也由洛阳特制。

洛阳宫灯类型多样,品种繁多,方方圆圆,长长扁扁,造型独特。洛阳宫灯的品种分为四大类,四大类中又各有若干小类,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洛阳宫灯世界。

a.张合架纱绸宫灯

洛阳宫灯最大的“与众不同”,就是能张能合,用了撑起,不用了合上,伸缩自如,收藏方便。1894年,慈禧携光绪帝自西安返京途经洛阳,随行官员见洛阳宫灯张合自如,很是喜爱,回京后口口相传,便有许多京城大员专门派人到洛阳购灯,促进了当时洛阳宫灯制造业的兴旺。

张合架纱绸宫灯分三种形式,圆样宫灯,老样宫灯,清华样宫灯(长圆形)。圆样宫灯,也叫门灯,主要用于大门的装饰,旧时富贵人家,逢年过节,大门外一边一个灯笼,肃穆中透着富贵,庄严中映着喜庆。老样宫灯,即蛋圆形宫灯,是老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样式,灯形自然流畅,主要作为商店的字号灯。清化样宫灯为长圆形,据传由清化县(今焦作博爱县)流传而来,多为“官衔灯”和“还愿灯”。无论圆样、老样,还是清化样,每种宫灯都有十几个样式,颜色有红有白,材料有单纱、双绢,还有丝绸,制作时视具体用途再作分别。

b.拼装架方形彩绘宫灯

这类宫灯呈方形,骨架由木头做成,能拆能卸,收藏十分方便。分类有方白绢、方罗汉、粗方灯等。方行宫灯灯架四边,均有透雕花边,灯面讲究,可写字画画,一般由当地名人动笔,字写古今诗词,画有山水花鸟。

c.拼装架多角彩绘宫灯

多角宫灯也是木架结构,能拆能装,也有不能拆装的固定架。木质与方形宫灯相同,品种有六角龙头宫灯、扇面宫灯、各种壁灯、蝴蝶形宫灯、卓灯、盒灯,花边有透雕、浮雕,也有不带花边的。

d.玩灯、花灯、纸类灯

这类灯多为灯节中儿童游玩所用,类型多样,五彩缤纷,有固定型、活动型、操纵变换型。常见的有猴灯、羊抵头灯、走马灯,还有玉兔灯、仙鹤灯、龙头灯、三节龙灯、宝塔灯、廊宇房灯、楼台灯、红纱灯、葫芦灯、六六串灯、四方小灯等。因为属玩物,此类灯一般做工粗糙,但也有做工细腻的。灯面有纱、有绢,也有纸糊的。

需要说明的是,旧时洛阳宫灯并不像现在所见灯笼,全国各地一片红。传统的洛阳宫灯,红颜色的很少,除了一些有特定用途的,比如还愿灯,还有一些玩灯用红色外,多为白绢或白纱做面。大约现在做灯,只为观赏,红颜色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旧时更注重实用性,白灯更亮照得更远,灯面题字,也看得清楚。

2)豫西的民间雕塑

另外豫西的民间雕塑也有悠久的历史,最为突出的是墓葬雕塑和宗教雕塑,在全国享有盛名。比较有特色的如:浚县“泥咕咕”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神秘而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拙而概括,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的探源追踪。 国内各地区的泥玩都有鲜明的装饰性,如陕西泥玩,天津泥玩,河南泥玩等,但从风格上比较,河南豫西泥玩具有古朴粗犷的特点,对细节的修饰并不注重,有很明显的手塑痕迹,以黑色为底的形式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无论人物、动物的造型和用色都极度夸张,艺人直取核心——突出主体最具震撼力的形态,主观夸大公共认同点,如:战马首和颈,人物的上身,老虎的口,猴子的脸部等,他的装饰性是作者在无意识中完成的。好的作品之所以被流传,是因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农民出身的艺人是不会训练自己要按照正常比例来制作的。另外,人与动物的组合造型,猴子与鸟的组合造型,这种主观的臆想,充分运用了装饰化的手法,让人觉得泥玩自然、生动,浑然一体。

3)豫西的唐三彩

在豫西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就是洛阳的唐三彩了,唐三彩是唐代生产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褐、蓝、黑黄、绿、白、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以经过细致加工的高岭土作为坯体,用含钴、锰、金、铜、铁等矿物作为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中加入适量的炼铅熔渣和铅灰作为助熔剂。先将素坯入窑焙烧,陶坯烧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窑烧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铅釉的流动性强,在烧制的过程中釉面向四周扩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绚丽而又自然的色彩。

4)豫西的剪纸

豫西地处中原腹地,民间剪纸的民风非常的广泛,当地的每一个县和乡镇都有,其中洛宁、灵宝最盛,巩义、浚县则次之。就他们的艺术风格来讲,从整体上来看是质朴、粗犷,然而由于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风格自然也有很多差异。

豫西剪纸之所以广为流传而延绵不绝、经久不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河南剪纸和民俗、民风关系联系非常紧密,最终发展成为一种民俗艺术,在老百姓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一直到现在大家在四季节令、人情礼仪、婚丧嫁娶、室内装饰、刺绣花样等行为中,大都离不开剪纸艺术的造型。豫西剪纸中的剪团花图案,同样集中表现在“福”“禄”“寿”和“生育、婚姻”方面,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豫西的工艺美术品还有很多,如伊川的烟云涧青铜器、灵宝的皮影戏、新安的黄河澄泥砚等等,至今依然散发着旺盛的艺术活力。

(2)豫西的乐舞 曲艺

1)宫廷乐舞

洛阳宫廷乐舞可追溯到黄帝、帝喾时期。《山海经》等古籍记载,洛阳青要山为黄帝之“密都”,相传黄帝有乐名《云门》。《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帝喾曾居西毫(即洛阳偃师尸乡沟),他“使鼓人拊鞞鼓,击钟磬,凤凰鼓翼而舞”。

2)西府调

豫西是西府调的发源地,豫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流派,最著名的当数马派艺术,马派艺术是以马金风为主的一批洛阳豫剧表演艺术家创立的依据流派之一,马派是豫剧舞台上从地域性流派发展到以艺术家命名的第一个艺术流派。

3)曲剧

曲剧在清末民初起源于洛阳,因此又叫洛阳曲剧,解放后改称河南曲剧。曲剧在全国3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排名位于前10位,曲剧在河南及周边省份发展快,流传广,文化影响力大,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假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的话,曲剧就是我们河南的瑰宝。

2.豫西本土民间艺术的特点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对豫西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地影响,就豫西民间艺术本身来讲,在其形成过程中,除了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外,还有许多新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首先,豫西民间艺术具有历史性。

其次,豫西民间艺术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

第三,豫西文艺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第四、豫西民间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豫西民间艺术具有巨大的穿透性和活跃性。

3.豫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要从豫西文艺入手,培植文化文艺产业,大打文化牌,让文化带动经济发展,让文化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豫西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具体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着力于豫西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树立文化产业意识。

豫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文化个性培育的视角要求,就是将中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转化成文化资源,在经济的发展中凸显出积极的作用。在此方面,豫西是大有可为的。豫西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民间艺术方面更是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如豫西的文学资源、戏曲资源、工艺美术资源、民间工艺资源、群众节会资源等等,都是大有潜力的,有的已经初建端倪。在第67届法国南锡博览会上,出现了“牡丹”飘香、“三彩”火暴的盛况既是例证。豫西的牡丹书画、洛阳三彩、剪纸、年画、泥玩具等工艺品深受法国各界人士的青睐。在此次南锡博览会上,豫西的民间工艺在法国引起了巨大的振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事说明,文艺产业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独具慧眼,开发到位,一定能产生意想不到效果。

(2)发展豫西民间艺术要抓住豫西民间艺术的主体去做文章。

豫西民间艺术内容博大精深,涉及艺术范畴的各个方面,如果泛泛地去抓,势必事倍功半。正确的思路是“抓主干,分枝叶”。主干就是豫西民间艺术发展的主要线索,主干就是豫西民间艺术发展史上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主干就是反映豫西民间艺术水平的力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植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为此我们就要在旅游吸引力上下功夫,豫西除了发挥“龙、关、白、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的作用以外,要在旅游资源的品味上做文章,要突出自己的特点,比如建立豫西民间艺术博物馆,推出有轰动效应的精品。

(3)发展豫西民间艺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以特色取胜,以特色立市。

在豫西的文化发展战略中要树立特色就是生命的思想,要打造的文化品牌,就要抓住民间艺术方面的特色。豫西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色,哪些东西能够在全国叫得比较响,对此要进行认真的论证分析。依据豫西的文艺传承,我认为豫西地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在文化向经济的传化中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豫西是西府调的发源地,豫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流派,豫剧的常(香玉)派艺术、马(金风)派艺术均是以河南调的旦角唱腔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为弘扬豫西文化,就要打马派艺术这张派。目前已做了初步的尝试,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战果,在小范围比赛的基础上继续挖掘,形成豫剧人材培养、豫剧优秀剧目欣赏的系统工程,通过豫剧精品战略带动豫西整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二、发挥豫西曲剧的作用。曲剧在清末民初起源于河南名城洛阳,因此又叫洛阳曲剧,解放后改称河南曲剧。假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的话,曲剧就是豫西的瑰宝,在实行“文化强省”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发挥曲剧的文化辐射作用,通过来提高豫西的文化品味、扩大豫西的文化影响。

第三、发挥古典乐舞的作用。豫西现存于民间的“十万宫廷乐队”是隋唐宫廷乐舞的“活化石”,应加紧对古乐谱的整理,加紧对接班人的培养,不要让这一“稀有的品种”在我们这一代绝了迹、断了挡。

第四、要重视对具有豫西特点的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和开发。一是继续研制开发洛阳三彩的新品种。二是加大对仿古青铜器的开发研制。三是澄泥砚的生产和开发。四是启动豫西的艺术市场,加大对民间木版年画的开发力度。

此外,像剪纸、宫灯、刺绣、粘毛猴、印染工艺、饮食工艺、花灯工艺等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几条文化产业链,去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五、文化是群众性的事业,豫西在实行文化带动战略的时候,要把着眼点瞄准人民群众,重视群众节会和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品味和档次,用大规模高品味、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包装我们这座城市,塑造现代都市的形象。与此同时,为了用文化塑造城市,要广泛开展以广场文化为主体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鲜明而富有个性,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往往能超越一个城市的历史和规模,使之在对外开放中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豫西民间艺术资源的现状及产品开发利用研究”最终成果(项目批准号2016-ZC-053);刘华东、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环境设计系系主任、教授。

猜你喜欢
曲剧宫灯豫西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长信宫灯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一盏灯的绚烂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