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艳
【摘要】汉语是“话题”型语言,英语是“主语”型语言的观点被广泛接受。汉语中存在着主语和话题的区别, 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义特征很不一样。主语是一个结构成分, 单独成句时, 主语还可以被焦点化或者提问。主语通常还是动作的施事。话题是交际双方已知的旧信息,弄清“主语”和“话题”的区别,对于汉英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本,比较二者在处理汉语主语与话题方面的选择,从而得出一些汉英翻译中关于主语的一些处理技巧。
【关键词】主语 话题 翻译 《桃花源记》
一、 引言
1.主语和话题的定义和确定标准。石毓智(2001)在辨别汉语主语和话题时认为,在辨别汉语的主语时,要意义标准和形式标准相互参照。同时概括出主语的形式和语义特征。他认为,“主语是一个结构成分,所在的结构可以用于句子和从句两种层面,单独成句时,主语还可以被焦点化或者提问。从语义上看,主语是行为动作的施事,或者性质状态的主体。因为主语常常居于句首,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所以可以被看作无标记的话题。”但是,石先生的主语确定标准只适用于无标记语法结构。对于有标记的语法结构,石毓智(2000)则认为,应该采用与其不同的分析方法。
话题(Topic)这个概念,也有学者称之为主题,它和主语一样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汉语被列为话题优先语言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汉语的话题是一种句子成分,它不但可以和主语宾语等同时出现在句子中,也可以只出现一两个在句中,当然有时候话题也能够和他们互相重合。
2.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几位有影响的语法学家对主语、话题的各种观点,然后对汉语主语和话题的确定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其次结合林语堂和Davis的《桃花源记》英译本,比较二者在处理主语和话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原因,最后,本文将给出结论,说明在汉英翻译时应注意主语和话题的选择。
二、《桃花源记》英译本中主语与话题的处理
1.《桃花源记》及英译本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选自《陶渊明集》。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桃花源记》一直受到国内外翻译大家的青睐,本文选取了林语堂和A. R. Davis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2.案例分析。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可以看出,原文若加上主语应该是:(渔人)缘溪行,(渔人)忘路之远近。(渔人)忽逢桃花林,(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桃花林)中无杂树,(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林)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渔人)复前行,(渔人)欲穷其林。
本句中,在同一话题统辖下,有多个小句,也就是话题链。话题链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回指,汉语中,可以用同义词或者代词回指名词,也可以零形回指,英语语篇中的话题必须以名词或代词的方式映射到各分句,不太可能以零形的方式映射。在林语堂的翻译中,用he统领全句,各主语比较衔接一致,一个主语统辖几个小句,而在Davis的翻译中, they, The fragrant herbage, The fisherman,主语切换频繁,容易给阅读造成困难。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L:The man found his boat and came back, making a mental note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route he had followed.
D: When he had gone out, he found his boat and followed the route by which he had come: everywhere he noted the way.
原文加上主语后为:(渔人)既出,(渔人)得其船,(渔人)便扶向路,(渔人)处处志之。通句只有一个主语,即渔人。林语堂的翻译中,开始用the man统领,下面用代词 he来回指,衔接自然,易懂,Davis的译本中,用 when he…he, when he…he比较繁琐。此外,在处理段落时,林语堂把第二段和第三段合并,链接较紧凑。
三、结语
对汉语而言,“主语”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它是从英语subject翻译而来的。它主要是存在于西方很多形态特征很强的屈折语中的一个语法概念,如果把它纳入到与西方诸语言有很大差别的汉语的语法框架里,必定是存在着种种困难的。
由于主语是编织英语段落的重要的手段,而话题是编织汉语段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做翻译时,尤其是汉译英时,要注意段落的划分,因为汉语可以把几个话题杂糅在同一个段落里,而英语一段只有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1]曹逢甫,谢天蔚(译).主题在主语中的功能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3.
[2]陈达姗.话题与主语研究综述[D].湖南第一师范,2008,3(4):22.
[3]石毓智.汉语的主语与话题之辩[J].语言研究,2001:83-91.
[4]Shi,D.(2000)Topic and Topic-comment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Language 76.2,38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