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
(1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基于SECI模型移动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程志1,2
(1岭南师范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摘要]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教师的知识创新及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依据SECI模型,应为教师创设各种学习场即原创场、对话场、系统场和练习场,以支持教师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移动学习设备提供多种技术及应用,能为教师的知识创新提供各种学习场。本文通过对基于“原创场”的社会化应用、基于“对话场”的外化应用、基于“系统场”的联结化应用,以及基于“练习场”的内化应用,论证了移动学习在教师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用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SECI模型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19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师研修方式,而且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培训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培训目标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教师职后教育还存在工学矛盾突出、时空受限制、真实教学情境缺乏及个性化培训难以实现等问题,因此难以满足教师的多样化需求,培训效果还不够理想。移动学习,是运用移动设备如便携式PC、智能手机、PDA等开展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个性化、便捷性、移动性、泛在性及交互性等特点。因此,将移动学习应用于教师的职后教育,能让教师摆脱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空闲的、零碎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不断完善自我,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创新教师研修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SECI模型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
这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人提出的知识转化与创新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提出了四种知识转化过程,即:社会化过程、外化过程、内化过程和联结化过程(如图1所示)。
1.社会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由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 而不是通过语言。 因此, 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共享经历而获得隐性知识的过程。
2.外化过程。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
3.内化过程。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并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1]
4.联结化过程。“指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过程。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体对显性知识进行筛选、补充、组合、分析等, 以产生新的知识的过程”[2]。
(二) 知识转化的“场支持”
依据SECI模型,知识转化的四个过程都离不开各自“场”的支持,“场”是知识分享、创造和使用的环境,既可以指物质空间,也可以指虚拟空间。“场”可分为原创场、对话场、系统场和练习场四种类型:
1.原创场。是分享隐性知识的场所,是个人分享感觉、情感、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场所,也是个人与他人亲身体验的面对面相互作用,产生关爱、信任从而形成个人知识转换基础的场所[3]。
2.对话场。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和反思,将个人心智模式与技能表达成公共术语和概念的地方。
3.系统场。是将显性知识融合及系统化,以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场所。目前,多数情况下可指超现实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信息技术对孤立的显性知识的连接与系统化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
4.练习场。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场所,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参与行动、训练和实践,将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内在化的场所。
图1 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
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知识创新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参照模型。依据SECI模型,学校应为教师创设各种学习场,支持教师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为教师创设“原创场”,让教师在“原创场”中彼此之间交流经验、感觉与情绪,完成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其次,为教师创设“对话场”,让教师在“对话场”中以开放的态度充分表达各自的看法,彼此之间相互对话,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完成知识的外化过程。第三,为教师创设“系统场”,让教师在“系统场”中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工具,将孤立的显性知识连接及组合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联结化过程。第四,为教师创设“练习场”,让教师在“练习场”中通过练习与实践,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及心得,实现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就是在这四个不同“场”中不断进行着体验、对话、反思、新的体验的学习循环,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及知识创新。另外,依据SECI模型,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不断参与学习共同体知识创造的SECI循环的过程。在参与和循环的过程中,教师共享着学习共同体创造的知识资产,并通过与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协商对话,建构起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和意义,促进其自身专业的发展。
三、移动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将移动学习应用于教师职后教育,使教师能随时随地使用移动学习设备开展研修学习,能够弥补传统教师研修中存在的不足,是对传统教师研修的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并逐渐成为教师研修的一种新方式。知识管理的SECI理论模型对移动学习在教师职后教育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以下将探讨在SECI模型视角下,如何应用移动学习设备为教师研修创设各种学习场,支持教师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各种不同的研修方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基于“原创场”的社会化应用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隐性知识在群体中实现共享的过程。毋庸置疑,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共享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重要。但是,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特征,决定了其要更多地通过观察、练习、模仿和实践等方式来获取。“原创场”是教师分享隐性知识的场所,支持着教师专业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在传统的研修中,“原创场”主要由教室来充当,教师可定期通过现场观摩校内专家、校外名师及其他教师的公开课,在观察、模仿与练习中分享他人的专业隐性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虽然这种在教室中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是促进教师们共享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却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很难使教师的研修活动向课室外延伸。
借助于移动流媒体技术,可以解决以音视频为主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传输问题,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优秀教学案例微视频,构建SECI模型下的“原创场”,支持教师开展移动学习并完成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由于移动学习设备的便携性,教师无论在室内、室外还是在移动的过程中,都可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反复观摩优秀教师的微视频教学案例。因此,教师的自主性及个性化服务得到较好地满足,使分享个人及群体的隐性知识成为可能。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可通过移动学习设备中的流媒体应用创设“原创场”,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以下的教师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
1.小组音视频交流研修方式。处于异地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移动学习设备中的QQ、微信等应用软件所提供的音视频交互功能进行交流、讨论、观摩,共同探讨教学热点问题。在研修的过程中,学习小组中的教师可以就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感悟进行交流探讨,彼此分享各自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使自身的专业隐性知识得以重构。
2.自主观摩研修方式。教师可以将优秀教学案例的微视频下载到自己的移动学习设备上,然后利用空闲的、零碎的时间进行观摩学习。此外,也可借助于流媒体技术,将教学名师的教学录像制作成流媒体并存储在服务器中,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设备登录到流媒体服务器,然后直接点播观看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视频案例,进行个性化的观摩学习。
3.实时课堂直播研修方式。借助于移动流媒体技术,教师可使用移动学习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实时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直播,而不需要事先将教学视频下载或存储到移动学习设备上。使用这种研修方式,教师不用在教学现场也能观摩到优秀教师的授课过程,不受时间、空间、培训进度等各种因素限制,因此有利于教师研修的开展。
(二)基于“对话场”的外化应用
隐性知识的外化,是指“藉由描述、类比、隐喻、假设等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或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它实现的是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如果说社会化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隐性知识共享,那么外化则是通过‘人到文档’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共享”[4]。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是其知识创造过程的关键,因为只有充分挖掘教师的专业隐性知识,并将其最大限度地显性化,才能大范围地实现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由于教师的专业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难以言传的特点,因此较适合采用影像、图形、模型等形象化的表达工具进行描述。
通过移动学习设备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性软件、思维导图、概念图等知识表达及可视化工具,可较好地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隐性知识外化的“对话场”,让教师能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隐性知识,使知识的表征形象化、直观化及多媒体化,有利于教师隐性知识的外化。而且,还可为表达出的知识提供社会性线索,以方便其他教师围绕该知识进行社会性交互,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以下的教师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隐性知识的外化及共享。
1.基于WiKi的协作资源编辑研修方式。WiKi是Web2.0的一种典型应用,它不仅允许用户浏览、创建及更改信息,而且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通过移动学习设备,教师可方便使用WiKi将自己对教学问题的看法用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表达出来,将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让经过 “编码”和 “格式化”了的专业隐性知识能够在教师群体中传播。然后,其他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智慧,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体专业的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群体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2.基于微博的反思式研修方式。教师可通过手机微博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师专业生活史,创建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共享的良好环境及氛围。“教学后记侧重于对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反思。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使教师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教师专业生活史则是通过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等,它是教师对自身进行的一种 ‘元认知研究’。”[5]由于手机微博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方便教师撰写教学后记和教师专业生活史,让教师容易分享到其他教师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专业隐性知识。
(三)基于“系统场”的联结化应用
知识的联结化,是将散乱、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使之条理化、整体化及系统化的过程。当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问题时,需要有一整套组织良好的教育教学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并支持他们进行快速判断及决策。为了方便教师将知识联结化,在设计教师的移动学习资源时可添加社会性线索,说明资源内容的来源及有哪些教师使用过该资源内容,告知教师如何找到与该方面内容有关的专家、教师,并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以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的联结化。在日常的教学中,可应用移动学习设备中的各种社会性软件,如微信、微博、QQ等,创设有利于教师专业显性知识联结化的“系统场”,让教师能使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与专家、共同体成员就教学问题进行同步或异步讨论,加深其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以下的教师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显性知识的联结化。
1.基于微信的教研共同体研修方式。微信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于一体,其丰富的表达形式深得广大教师的喜爱。利用微信构建教师教研共同体,可以充分发挥移动通讯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各地学校的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加入。在基于微信的教师教研共同体中,教师既可通过微信的群聊功能交流教学方法及教学心得,也可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或热点教育问题链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彼此分享各自的观点,相互支持和帮助,最终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整体化及系统化。
2.基于微博群的主题研讨研修方式。在这种研修方式中,教师以教研小组的形式建立微博群,然后根据研讨的主题发表各自看法,分享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或优秀教学案例。由于不受固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在任何时候对研讨主题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通过微博群参与到主题的研讨中,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提高自己对教学问题的认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条理化及系统化。
(四)基于“练习场”的内化应用
知识的内化,是将理论性的、文本化的显性知识,向实践性的、情境性的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依据SECI模型,教师可利用移动学习设备所提供的微课录制、实时交互等技术,创设有利于知识内化的“练习场”,让其成为尝试新教学模式、新教学理论、及新教学媒体的实习场所。在“练习场”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将理论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教学技能和经验,从而实现显性知识的内化。在传统的研修中,教师将显性知识内化的“练习场”主要是由教室来充当,具有受到固定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缺陷。由于移动学习设备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强大等特点,因此由移动学习设备创设的“练习场”可弥补传统的不足。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以下的教师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显性知识的内化。
1.基于微课的教学评价研修方式。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微课的构成主要是简短的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练习题及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移动设备中的微课视频录制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并将教学视频上传到微课网。由于微课视频时间短,方便教师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MP4等移动终端上进行观看,非常适合教师在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观摩、评课、反思和教学研究。通过微课网,教师能及时听到学生、其他教师、学科专家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及教学技能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2.基于情境学习的研修方式。由于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而且还总是与特定的工作情境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将显性知识隐性化,需要其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教师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移动学习设备向其他教师或学科专家请教,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最终总结出经验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如此往复,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良性循环,促进其专业显性知识的内化。
四、总结
知识管理中的SECI模型,能为教师的知识创新及专业发展提供崭新的视角。依据SECI模型,教师专业知识的创新需要有四种知识转化过程,而每种知识转化过程都需要有相应的学习场的支持。移动学习设备中的微博、微信、QQ及流媒体应用等,能为教师创设各种学习场,支持教师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技术的支持下,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教师的专业研修,创建丰富、多样化的教师研修方式,突破传统教师研修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使教师的研修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及个性化,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程志,范爱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03):25-28.
[3]杨南昌等.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6-20.
[4][5]程志,范爱华.促进教师专业隐性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5):51-54.
(责任编辑:王野川)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SECI Model
CHENG Zhi1,2
(1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2HainanTropicalMarineCollege,Sanya,Hainan572022,China)
Abstract:The SECI model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SECI model, we should create all kinds of learning field, namely the original field, the dialogue field, the system field and the practice field, in order to support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Mobile learning devices provide a variety of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t can provide a variety of learning field for teachers’ knowledge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original field” social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dialogue field ” outside of the application and coupling appl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System field ” coupling application, and based on the internalization of “practice field” of application, demonstrates the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veral main problems.
Key words:SECI model; mobile learning equipment; mobile lear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083-05
[作者简介]程志(1965—),男,海南陵水人,岭南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师专业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移动微型学习在教师职后教育中的应用研究”(GD11XJY08)。
[收稿日期]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