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基圣,喻菁,许建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
《中国舰船研究》创刊10周年发展回顾及文献计量学分析
易基圣,喻菁,许建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
摘要:《中国舰船研究》创办10年来,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期刊影响力不断扩大,在行业内树立了精品期刊形象。为促进期刊进一步发展,回顾期刊创办的历史和具体定位,介绍办刊的实践与发展,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揭示该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增长情况,分析论文专业分布和高被引论文的特征,利用普赖斯公式与H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核心作者队伍,并对作者所在机构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定量的方式给出该刊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该刊拥有一支较有代表性、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队伍,形成了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办刊特色,未来应进一步壮大核心作者队伍,扩大稿源单位。
关键词: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核心作者;高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中国舰船研究》是由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于2006年。10年来,该刊一直坚持“特色化、数字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品牌建设之路[1],坚持“三个结合”,即专业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预先研究与型号工程相结合、作战系统与舰船平台相结合,打造“三个特色”,即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严格执行“双盲”审稿制度,把好内容关[2-3];用近乎苛刻的精雕细琢,执行“三审三校”编辑规范[4],实现高质量的内容呈现;用推广科技成果的满腔热情,应用新媒体[5]打开科技论文主动传播的崭新局面,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不断提升的优质服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舰船研究》创刊10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期刊数字化等方面的办刊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同时,将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数据源,通过对论文内容和作者队伍的统计分析,揭示期刊的发展状况,以便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1创刊与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进展,舰船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空前活跃。一方面,新设计理念、新作战概念不断涌现,新船型技术、新动力推进技术、新武器技术、隐身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等不断走向成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对于建设一支与新时期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海军装备建设的投入逐渐加大,舰船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日渐活跃。
在这一背景之下,期刊主办单位经过慎重研究,做出了创办一份高水平学术期刊、为国内外同行搭建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的决定。
2006年2月,《中国舰船研究》创刊号正式问世,首届编委会邀请到18位院士担任特邀编委,由朱英富院士任主编。2006年8月,第一届编委会成立暨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确定了刊物的办刊宗旨、刊物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刊物发展必须注重“三个结合”。2011年11月,在第二届编委会成立会议上,许建主编对期刊特色进行了提炼总结,指出该刊应体现“三个特色”。为践行“三个结合”,凸显“三个特色”,该刊着力建设“三支队伍”(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队伍),不断发掘特色、优质稿源[1]。
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让《中国舰船研究》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十年不断挑战自我的迭代,创造出了一轮轮佳绩,获得了业内专家、管理部门和评刊机构的广泛认可: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英国海事技术文摘(BMT Abstracts)、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多次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和“湖北精品期刊”等荣誉,已成为船舶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学术期刊。
1.2网络化与数字化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统媒体与数字化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内容生产和传播、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彻底的革新。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舰船研究》大力推进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6-7]。
1)借力外部数字出版渠道,不断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该刊先后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签订数据服务协议,2012年,又授权给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海外发行,并与玛格泰克、超星等机构签约,为其App应用提供数据。
2)建立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2008年,该刊申请了顶级域名,建立了官方网站(www.ship-research.com),以flash格式呈现《中国舰船研究》全期论文[8];2013年,建立了新版官方网站,免费提供pdf格式的单篇文献全文下载;2015年,对期刊论文进行了xml加工,实现了跨平台的全文阅读。通过持续推进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该刊为读者提供了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zgjcyj)的全方位阅读渠道以及更好的阅读体验。微信公众号不仅开启了手机阅读新模式,而且能向用户推荐优秀论文、发布稿件录用状态以及期刊与行业发展等动态信息[9],成为期刊学术内容的良好外延,以及编辑、读者、专家互动的良好渠道。
3)在官方网站上集成远程稿件采编系统。
该系统优化了“双盲”审稿和“三审三校”稿件采编流程,在为作者和审稿专家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提供了较多的参考信息,使作者、审稿专家对文章创新性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把握更加准确。
1.3特色化与精品化
10年来,《中国舰船研究》不断强化期刊特色,注重服务国家重点型号工程,引领舰船研究发展,为国内舰船研究的相关领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为高校与科研、设计单位搭建起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多项前沿技术的工程应用,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促进了我国舰船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舰船研究》既注重与主办单位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合作,关注重点实验室和重大基金项目的进展,又注重与院校的联系,通过开办论文写作培训、开展面对面宣传活动来扩大期刊影响力、组织符合期刊特色的稿件。经过不断努力,该刊稿件质量不断提高,基金论文比(表1)稳步提升。例如:2015年第2期《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辐射防护专刊》即为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现;2016年第1期《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则是组建创作团队、打造精品文章、加强约稿和组稿力度的成果。
表1《中国舰船研究》的基金论文比Tab.1 Ratio of funded papers of CJSR
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媒体之一,是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是科技人员交流的平台[10]。以国防工业系统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军工类科技期刊更是肩负着国防安全的重任。《中国舰船研究》虽然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高尖精的作者群以及行业高端专家群,但因为敏感的专业应用背景,很多论文在发表时不得不裁减掉部分关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信息量和创新性。
当前的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一般都是以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等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很多军工类科技期刊为了能够进入核心期刊行列,开始逐步弱化军工应用背景,加大共用技术、民用技术的发表比率。但《中国舰船研究》则并味盲从核心期刊评价机制而舍弃行业特色,而是在国防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努力找准自己的方向和位置,在行业领域中树立了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及鲜明的特色[11]。并且,其在凸显特色的同时,还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中赢得了“大满贯”的佳绩。
下面,将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深入剖析期刊的发展数据,以为下一步的发展打开思路。
2.1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增长情况
我国目前期刊评价机构多、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多、综合加权方法各不相同,但核心指标大多数还都包含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其中,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Ncited为某期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统计源文献引用的总次数;Ntotal为该刊前2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
值得注意的是,各引文数据库因采用的统计源文献不同,故所得出的计量指标的数值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数据以中国知网为主,表2所示为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依托中国知网研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所给出的《中国舰船研究》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增长情况。其中:综合影响因子和综合总被引频次是由期刊统计源得出的数据;复合影响因子和复合总被引频次则是由期刊统计源,以及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和会议论文统计源得出的数据。
表2《中国舰船研究》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Tab.2 Impact factors and total citation frequencies of CJSR
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舰船研究》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自2006年以来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来增长较快,表明期刊的影响力在持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2论文专业分布与高被引论文分析
内容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期刊特色的凸显和影响力的大小,依托的就是其发表论文所覆盖的专业范围和文章被后续研究者引用的情况。2006~2015年,《中国舰船研究》共登载论文1 130篇,其专业分布如表3所示。
单位工程供水价=(固定成本+税后利润)/供水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水资源费+贷款利息支出+税后利润)/供水量+单位变动成本。
由表3可知,该刊创办10年来,所刊登的舰船总体、性能与结构专业的论文达729篇,占比64.5%,形成了较鲜明的舰船总体特色。此外,在动力与电气、作战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体现了系统集成及集成优化的特点。
表3《中国舰船研究》论文专业分布Tab.3 Domain distribution of papers of CJSR
10年来,《中国舰船研究》也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力较高的论文,表4所示为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的前30篇高被引论文。表中所示的被引频次数据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23日。
表4《中国舰船研究》的高被引论文Tab.4 Top 30 highly-cited papers of CJSR
分析表4所示的高被引论文,可发现其体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从内容特征来看,这些高被引论文均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且理论与工程应用结合较好,它们或为重点研究课题,或为热门研究方向(如无人平台、声隐身、抗爆抗冲击、综合电力系统、全舰计算环境、新材料应用等),或为CAD/ CAE中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或为独有的试验研究成果。
2)从发表年限来看,这些高被引论文大部分属于发表已有一定年头,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被引用的优秀论文,这在船舶行业的同类核心期刊中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例如,某船舶核心期刊被引频次较高的前30篇论文中,除个别论文外,均为10年前发表的论文,其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甚至是20年前发表的论文,可见优秀论文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长期的影响力,同时,办刊时间的积淀对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也很重要。
3)从作者所在机构来看,30篇高被引论文中有16篇为该刊主办单位作者的论著,另有2篇为该刊主办单位作者与其他机构作者合作完成的论著,二者合计占比60%。可见,主办单位作者在该刊发表的论文较受读者关注,该刊在传播主办单位的学术成果、发挥主办单位的学术影响力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3核心作者分析
2006~2015年,《中国舰船研究》共登载论文1 130篇,涉及1 960名作者,作者发文量(含合著)分布如表5所示。
表5 2006~2015年《中国舰船研究》作者发文量分布Tab.5 Distribution of paper quantities for authors of CJSR during 2006~2015
由表5可知,10年来该刊已经聚集了一支相当数量的作者队伍,其中,部分作者发文数量较多,表现较为活跃。
2.3.2核心作者的确定
对刊物而言,作者队伍,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队伍对刊物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采用普赖斯公式与H指数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核心作者。
1)普赖斯公式。
刊物的核心作者是指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个刊物发表论文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根据“科学计量学之父”普赖斯的理论[12-13]:在一个领域中全部论文的一半系由该领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所撰写,一个刊物的活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应为该刊物总论文数的50%。后来,又据此归纳出普赖斯公式,认为在10年以上的时期内,一个刊物的活跃作者中发表论文最少的作者所发表论文数Nmin与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论文数Nmax之间有如下关系:Nmin= 0.749(Nmax)1/2(2)
由表5可知,对于《中国舰船研究》学术期刊,Nmax=41,故Nmin=0.749×411/2≈5。
该刊自2006年创刊至2015年正好10年,符合普赖斯公式的时间要求,故可将活跃作者发文数量的下限设定为5。
根据表5,2006~2015年间在该刊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作者有130人,他们在该刊共发表论文586篇,占10年间总发文量的51.8%,超过总发文量的一半,同样符合普赖斯的理论。由此可见,将活跃作者发文数量的下限设定为5是合理的。
2)H指数。
H指数由美国统计物理学家赫希(Jorge E. Hirseh)教授于2005年提出。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其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至少H次。由于H指数能够综合反映作者的发文和被引信息,一经提出即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普遍认为H指数能够较好地评价优秀学者的终身成就。一般而言,在一个领域内有较高影响力的作者的H指数要明显高于普通作者。因此,基于H指数的评价可以较好地解决核心作者的遴选问题。
周春雷[14]曾耗时月余精确统计了图书情报领域1 241人的H指数,根据研究结果,其建议用H≥5作为国内图书情报界高影响力作者的参考尺度。尽管领域不同,但考虑到国内各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参考周春雷的研究成果,也将H≥5作为遴选核心作者的标准。
表6所示为2006~2015年间在《中国舰船研究》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130名作者的H指数分布。从表中可以看出:H≥5的作者为72名,这72名作者可认为是该刊的核心作者;H<5的作者为58名,大部分是比较活跃的年青研究人员,可以认为是该刊的准核心作者。
表6 2006~2015年间在《中国舰船研究》发表论文5篇以上的130名作者的H指数分布Tab.6 H index distribution for 130 authors who published 5 or more than 5 papers in CJSR during 2006~2015
从该刊的核心作者来看,H≥10的作者均为各专业领域较知名的专家,可见H指数在衡量学者的学术水平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采用普赖斯公式和H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可较好地确定期刊的核心作者和准核心作者。同时,由上述分析也可看出,该刊72名核心作者在1960名作者中所占比例为3.67%,58名准核心作者在1960名作者中所占比例为2.96%,二者合计比例为6.63%,这一比例明显偏小,可见该刊需进一步加大核心作者队伍建设的力度。
2.3.3作者所在机构分布
《中国舰船研究》2006~2015年论文作者分布在220个机构,如表7所示。其中:船舶行业的研究院所作为我国舰船研究设计的“国家队”,近年来日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研究发展工作,论文产出率和论文质量不断提升,是该刊的主要稿源;高等院校,尤其是海军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设有船舶工程院系的大学,是舰船研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水平和论文产出率较高,在该刊的发文量亦较大;海军装备部、总装备部及相关军内单位也是该刊的三大稿源之一。从作者单位分布可以看出,该刊在军队和地方单位之间、在产学研、规划论证和使用保障单位之间较好地发挥了学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表7作者所在机构与发表的论文数量Tab.7 Paper quantities for different institutions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舰船研究》期刊的创办与发展历史,以及办刊的具体实践,希望读者更加了解刊物的定位和发展。同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0年来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论文专业分布、高被引论文、核心作者和作者所在机构等进行了分析,希望从数据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具体结论如下:
1)该刊突出“三个结合”、凸显“三个特色”、打造精品期刊的定位是符合实际的,在数字化、网络化和特色化方面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2)该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断提升,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日益扩大。
3)该刊发表了一批反映舰船前沿研究成果的论文,形成了“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办刊特色”。
4)该刊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核心作者队伍,但核心作者数量偏少,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作者队伍建设。
5)该刊作者队伍分布在国内知名高等院校、舰船行业研究院所和海军装备建设的相关单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但来稿单位相对集中,稿源单位仍有进一步拓展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易基圣.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之路——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7-19.
[2]卢圣芳.对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选择与搭配[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111-112.
[3]卢圣芳.科技期刊稿件初审质量控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47-149.
[4]卢圣芳.科技期刊编辑质量把关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17-118.
[5]喻菁,廖荣涛.微信在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4,26(增刊1):S33-S35.
[6]张智鹏,易基圣.以“蓝海战略”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105-108.
[7]易基圣.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途径探析[J].传媒,2014(2):10-12.
[8]张智鹏,易基圣,李勇群.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期刊品牌建设[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105-106.
[9]胡文莉.科技期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引导深浅阅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5,35(3):161-163.
[10]喻菁.在营造健康学术环境中编辑的责任与作为[J].编辑学报,2012,24(5):429-431.
[11]喻菁.论核心期刊评价机制下军工科技期刊的发展[J].编辑学报,2013,25(增刊1):S7-S9.
[1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3]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4]周春雷.基于H指数的核心作者遴选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9,41(1):46-51.
Tenth anniversary review and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YI Jisheng,YU Jing,XU Jian
China Ship Development and Design Center,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CJSR) has been constantly increasing ever since it was founded ten years ago, and now the journal ranks as one of the top quality periodicals in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JSR, the hist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journal are first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followed by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growth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ed frequencies of the journal, the domain distribution of papers and features of high⁃ly-cited papers, and the core author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 of contribu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JSR has dozens of representative core authors with high impact, incorporated with features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background, overall design and integration,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engineering. It is duly expected the journal should involve more core authors and contribu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bibliometrics analysis;core author;highly-cited paper;institutional distribution
作者简介:易基圣(通信作者),男,1969年生,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E-mail:yijisheng@sina.com喻菁,女,1977年生,博士,副编审。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与管理许建,男,1963年生,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舰船总体研究与设计
收稿日期:2015 - 11 - 20网络出版时间:2016-1-19 14:55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3185.2016.01.01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755.TJ.20160119.1455.038.html期刊网址:www.ship-research.com
引用格式:易基圣,喻菁,许建.《中国舰船研究》创刊10周年发展回顾及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16,11(1):143-148. YI Jisheng,YU Jing,XU Jian. Tenth anniversary review and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2016,11(1):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