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松 舒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产品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粮食是国家的战略物质,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要把发展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保护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既是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长期以来,尤其在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各级政府十分强调农业的产业基础地位,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在以粮食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方面,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跨越式发展。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我国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则呈现刚性增加。长期以来,我国有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开展生命科学研究,把青春年华投身在粮食作物培育工作上。其中就有一位出身草根,一辈子行走在田间地头,一辈子心系人民大众的农业科学家,他就是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所长马太和。
一心为农,科研创新
1946年,马太和出生于四川江油的一个普通农家。他从小看到的是村民的忍饥挨饿,亲身感受到的是人民疾苦。感同身受,他在自己的内心里早早种下了一个深深的信念,那就是要解决好人们的吃饭问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培育出更多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产量,满足消费需求。经过自己的刻苦求学以及在多位作物专家学者的帮助下,他积累了经验,得到了真知。他先后在江油市农科所和江油市硕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持科研育种工作。2002年,组建民营科研机构——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
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主持育成中熟小麦品种“大埝771”;90年代参与主研育成杂交中稻品种“优151”、“地优151”、“岗优151”、“岗优364”、“80优151”等。而这些研发成果作为江油市种子公司和江油市硕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主体品种远销国内多个省、区、市、县以及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世纪初,他又主持育成杂交中稻“辐优151”、“硕丰2号”、“红优44”、“和优66”等杂交水稻新品种。
其中,“辐优151”系江油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成都市南方杂交水稻研究所合作,用“辐74A”与“江恢151”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品种。在2000-2001年的四川省区试中,表现出耐肥抗倒、高产、抗稻瘟病特性。2002年3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2004年获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2005年通过重庆市认定,2006年通过湖南省认定,2006年初被四川省确定为主推品种。经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高产和广适性。“辐优151”通过四川省审定后,2003年在越南国家区试中平均单产7.41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6.77%。其中最高产量点北江省区试点单产10.233t/hm2,比对照“II优838”增产28.990%,居试验首位,被该国接纳为推广品种。2004年在湖北省随州市进行品试,试验单产652.0kg/667m2,比对照“II优725”增产3%,获得该市推广资格。2005年通过重庆市认定。2006年通过湖南省认定。在安徽、广西、云南、河南、陕西、贵州等省通过试种,也获得了当地认可。截至2005年底,“辐优151”累计推广面积10万hm2;企业生产销售种子150万kg;制种600hm2,制种农民净增效益1800万元;用种农户种植10万hm2,增产稻谷7500万kg,净增社会效益1.125亿元。3项合计净增社会效益约1.365亿元。总之,该品种在海拔800m以下的中稻区种植,能稳定高产。因对光温较敏感,在温光条件好以及适于汕优63高产的地区种植更易获得高产。
另外,“硕丰2号”系四川省江油市农科所在1999年用印水型胞质不育系“II-32A”与“THR-2-1”杂交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2000年进行品试,小区折合单产612.8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3.07%,差异达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单产633.1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8%,差异达极显著。2002年参加四川省水稻新品种区试,平均单产559.72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4.74%;2003年续试,平均单产542.65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3.34%,同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51.0kg/667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47%。2004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定名为“硕丰2号”。该品种2004年在湖北、广西和越南试种,都取得了好成绩。曾获准在湖北和广西等省(区)试种和参加越南的国家区试。
从“硕丰2号”的栽培要点来看,主要包括:1.播栽期,江油市的最佳播种期在4月10日以前。最佳移栽期在5月25日左右。最适秧龄在40~45天,最迟不超过55天。抛秧秧龄不超过35天。湿润育秧,每667m2播種芽谷不超过10kg。2.栽植密度,该品种最适栽植规格为行距27~28cm,丛距16.7cm。每丛栽双粒谷秧苗,每丛平均栽足8苗(含主茎与三片叶以上的分蘖),每667m2栽足基本苗12万,为争取最高苗达到26万以上奠定基础。3.施肥管理,中等以上肥力田块,每667m2施纯N量不少于l0kg。N:P2O5:K20比例为1:0.5:0.7。如能配施锌、锰、硅肥,增产潜力更大。施肥方法上,底肥占60%,苗肥(栽后10天内施)占20%,穗肥(5株平均主茎幼穗长0.5~1.0cm时施)占20%,以利实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4.水浆管理,浅水栽秧,寸水护秧返青;栽后18~20天晒田,晒田以多次轻晒小裂口为宜;复水后至抽穗前,以干干湿湿的湿润灌溉为宜;抽穗前灌深水(4cm);散籽后断水。5.主要病虫害防治,播种前,选晴天反复晒种。播种时,严格进行种子清选和药剂浸种。播栽后,要认真进行观测,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螟虫、纵卷叶螟等病虫及有关草害。
科研硕果,名至实归
马太和老师先后在稻麦育种及主要农作物栽培上,曾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一次、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省丰收奖二等奖一次;地(厅)级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等6次;获得江油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鼓励奖共9项。在江油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声望。另外,马太和老师还撰写发表论文10多篇。这些文章在全国种子界、农技界及管理科学界曾引起较大反响,被多家国内大型图书选编,并多次授予各类学术奖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马太和已到了古稀之年,他的青春岁月蹉跎在一次次的农作物培育科研工作中,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已经不再年轻,他依然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操劳着。在此,我们祝愿他身体健康,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