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性别传播研究的方向与路径

2016-04-17 10:38:41刘利群中华女子学院北京100101
妇女研究论丛 2016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妇女学科

刘利群(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构建中国特色性别传播研究的方向与路径

刘利群
(中华女子学院,北京 100101)

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学界对构建和创新传播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很多富有启发的观点,然而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性别传播研究,使其成为传播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学术增长点,还需要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性别传播研究是性别研究和传播研究的结合,也是广泛吸收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文化研究等多门学科营养的交叉领域。无论是性别研究还是传播学研究,其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基本源于西方世界,也受到近代西方学术界各类研究思潮的影响。但是,中国性别传播研究的兴起有着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语境。因此,这一研究领域在发展之初就与中国现实有紧密的结合。

一、性别传播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性别传播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进入中国的知识界,最早出现在女性文学、女性艺术的研究范畴之中。形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契机可追溯到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前后,中国学界引入了大批有关妇女研究的理论书籍,并且在中国高校内建立起一批以性别或者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心。当时从事有关性别研究的研究者大多来自文学和社会学领域,研究的主题涉及文艺作品如何呈现女性形象,如何体现女性的主体性,等等。因而中国最初的性别传播研究带有浓厚的文学和文艺学研究色彩。

1996年,传播学被确认为与新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传播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在中国高校建立起来。传播学将妇女群体作为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加以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到传统的、无差别的科学研究惯例、规则与方法似乎不再有效,如何以社会性别视角进行传播学研究,并努力使性别研究的理论方法系统地纳入传播学的学术体系,成了一批兼具传播学研究和社会性别研究基础的学者们的努力方向。这个时期性别传播研究的主题大多基于传播学的研究范式,聚焦于女性传媒人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呈现研究、女性受众研究等领域。从事性别传播研究的研究者团队中,传播学专业的学者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二、性别传播研究对于中国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讲,从2006年起,媒介与女性研究成为传播学专业下的一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方向。一些高校开设了从传播学角度进行性别研究的课程,也形成了一批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教师和研究队伍。她们自觉组成了中国性别传播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召开专门的学术会议,研讨中国语境下性别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硕博士学位论文以性别与传播作为研究对象或研究主题。

从传媒实践的角度讲,特别是在传媒制播中加入了社会性别视角,产生了很多对妇女有积极影响的“性别议题”,比如男女平等享有教育权、经济权、政治权、发展权等各项权利/权力的议题;与妇女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育问题、健康问题、反对暴力问题、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问题等,这些性别议题将与妇女发展相关的重要问题设置为全社会共同讨论的社会议题,从而引起公众讨论,推动社会变革。近年来中国的“男女同龄退休”“反家暴立法”等,就是通过传播议程设置,为社会公众广为关注与讨论,最终形成社会议题,推动了政策法规的变革与完善。在传媒制播过程中,应妇女群体的媒介需求,产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女性节目、女性栏目;在影视剧及各类媒介内容制作中,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注意到引入性别视角的重要性;在影视制作领域,一些专题类的法制社会节目中开始引入女性问题研究专家作为性别顾问。

三、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性别传播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专业性[1]。这为新时期的性别传播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和重点。

首先,中国性别传播研究需要继承历史遗产和民族遗产,打破以西方传播学研究范式为主体的研究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的性别传播研究体系。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引进传播学研究,尽管有研究者从文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在中国的知识遗产和民族文化遗产中搜集和整理了有关性别传播研究的内容,但多见于单篇论文,而这些数量有限的研究囿于视野和知识壁垒,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传承性。从研究范式来看,很多研究照搬西方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思路,不接地气,缺乏切合中国社会现实实际的考察,缺乏对中国妇女历史发展特点的关照和把握,民族性和本土特色体现不足,与历史传统缺乏有效衔接。

中国性别传播研究的发展,必须重视对历史遗产和民族遗产的开发,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中汲取养分;从当下妇女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应势而为,开拓创新。面向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全局,打破西方传播学研究的既定视野和既定范式,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性别传播研究体系。

其次,中国性别传播研究需要关照中国发展的时代特性,重点解决中国女性的发展问题,提升中国女性议题的媒体表达。男女平等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很多对女性发展不利的意识观念和社会话语依然通过各种形式在传播和复现。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对女性的污名化和物化现象既普遍又隐蔽。中国妇女的发展问题既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裹挟在一起,也与中国妇女自身的性别观念和主体意识息息相关。“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1],如何实现男女的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亟需性别传播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性别议题是关乎妇女发展的社会舆论焦点,是讲好中国妇女故事的重要内容,也一直是国际国内舆论的重要关注点。在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性别研究不是学术研究的自说自话,还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影响社会中的广泛人群。性别传播研究要重点把握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媒体传播的特点,通过舆论引导主动影响媒体的议程设置,推进性别议题更多地进入社会主流舆论,获得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形成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舆论,构建更多符合妇女发展需求的性别话语,例如,建议媒体将关于“剩女”的话语表达,改为“盛女”“胜女”等更积极的话语表达。减少对“女汉子”“绿茶婊”等带有负面意义的性别话语传播。引导媒体更多地关注女性、报道女性,多样化、多元化地呈现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

再次,中国性别传播研究需要继续加强系统性和专业性建设。从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专门学科的建设需要在学科制度和学科建制两个层面着力。学科制度主要指学科内容体系的建立,如专门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公认的术语和方法论等,实现学科的学理合法性。学科建制则是学科发展的组织机制层面,如学科点、组织机构、行政编制等,建立起该学科的社会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2]。目前的性别传播研究需要继续加强学科建设。从学科制度看,性别传播理论和方法研究有一定的发展,相关课程也不断出现,但是系统性还不足,需要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从学科建制看,已经有高校传播学专业设立了“媒介与女性”方向的硕士点,但是还没进入本科教育体系,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博士点。研究的组织机构还很缺乏。研究队伍中除了只有少数专职从事性别传播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人员,性别传播研究在中国学术界还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学术成果和学术资源分配上不受重视,势必会导致具有价值的研究意向和研究者的流失。因此,加强中国性别传播研究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学术共同体、研究课题、学术成果和学位教育多位一体的协同推进发展。

性别传播研究是中国特色妇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学术创新、服务大众的机遇,也对下一步研究发展提出了重要挑战。性别传播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研究要关照现实,回应时代需求,结合国情,结合中国社会中舆论传播的具体环境,解决中国妇女问题,服务于中国妇女的发展,创新时代话语,讲好中国妇女故事,为中国妇女发声,推进性别议题的媒体表达,提升国际话语权。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 28361421.html,2016- 05- 17.

[2]王珺.学科制度视角下的“妇女学”[J].妇女研究论丛,2005,(S1).

刘利群(1965-),女,中华女子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媒介与女性研究、国际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学妇女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当代妇女的工作
视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