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小学语文阅读本质 着眼语言运用

2016-04-17 02:33:09余进金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排比句漓江学情

余进金

(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363600)

紧扣小学语文阅读本质着眼语言运用

余进金

(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福建 漳州 363600)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立足学情和教材特点,开展语言运用实践活动,从立足学情,进行有效语用训练;深入文字深处,揣摩语言运用;迁移言语形式,有效践行语用等方面有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生成。

文本特点;学情;揣摩;迁移;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为此,教师要立足于学情和文本内涵的需要,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训练,让学生通过词句解读、语言训练拓展阅读想象与语言表达,掌握文本语言运用特点,感受文本语言运用魅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立足学情,进行有效语用训练

在引导学生研读语言内涵和进行语言运用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高估学情,不能在学生对知识缺乏时,就随意性地引导或训练,从而导致阅读教学活动的为语用而进行语用的错误训练方法。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词句准确地解读,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揣摩、体会,领悟文本词句如何表情达意,感悟文本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掌握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时,教师引导学生解读第二自然段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的语句时,学生从句子中初步了解了这一语句是运用排比句式的修辞手法。当学生齐读了这一语句后,教师首先讲解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就引入了排比句的教学;然后,先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设计一个类似的排比句,很多学生无法写出一个完整的排比句,教师则列举出一个排比句的范例;最后,学生还依然是一知半解的。分析了这个教师的教学策略,他也是遵循从“感知”——“体会”——“实践运用”的过程,但学生获取的学习效果却甚微,究其原因有三:其一,什么是“排比句”,排比句式在文中所起什么作用和效果?学生对此没有深入体会和理解;其二,学生还没有深入体会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实践运用训练,即使有教师出示的范例,也无法获得较好的运用效果;其三,学生解读语句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紧扣语句的特点加以解读,一方面对文本内涵体悟不深刻,另一方面也无法掌握排比句式的运用巧妙之处。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教师既没有依据文本特点,也高估学情进行导学,出现了阅读活动策略方面的另辟蹊径错误做法,出现了为实现语用能力培养,而刻意进行语用训练。根据课程标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对于这个排比句式的阅读策略,应该从先紧扣理解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从“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体会到漓江水面的“静”安静;从“看见江底的沙石”体会到漓江水的“清”,从“无瑕的翡翠”体会到漓江水的“绿”,从句子涵义上解读了排比句有着一层深入一层,起着强调文本含义特点的作用。学生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这种排比句式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悟到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和珍爱之情,把漓江水写活、写生动,让作者运用的排比修辞手法的描写方法深入学生的心灵之中,激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创造意识。

二、深入文字深处,揣摩语言运用

研读文本内涵时,教师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朗读、紧扣重点词语研读,体会文本表达了什么内容,文本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内容,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表达?通过深入文本深处有效解读,从而掌握文本词语、句子的深刻内涵,进一步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和常用技巧,使学生能够在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上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时,其中“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中心是教师引导学生研读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引导学生聚焦猫的性格古怪特点,引发学生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语用理解能力。教师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进行范读,提示学生理解猫的古怪性格,必须读好是要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反复朗读深入文本语言之中,与教师、其他学生一起交流、分享文中的一些语句,感受猫的性格古怪。如,“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点出猫的“老实”;“出走一天一夜”“不回家”点出猫的“贪玩”;“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点出猫的“尽职”;“蹭腿”“踩印几朵小梅花”“丰富多腔地叫唤”与“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点出了猫的高兴与不高兴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的朗读、探讨与分享,加深学生体验猫的古怪性格特点。教师则利用文中 “任凭……也……”“无论……也……”这两组关联词语,尝试让学生说说有谁会呼唤猫?怎样呼唤它?猫又会怎样表现?运用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句子,在小组中相互分享,进一步加深对猫的古怪性格的理解,同时也有效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师立足于文本语言,引发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之中,通过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对话、共鸣,对文本语句研读、情感体验,以及语言的表达,促使学生语用能力获得逐步提升。

三、迁移言语形式,有效践行语用

学生研读文本语言文字的内涵和表达方法,通过相互交流、分享,体验和掌握文本语言表达技巧,教师由此利用文本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语言表达经验和方法,利用仿写、续写或创造性写法进行练笔表达,在亲历语言实践、迁移语言运用形式活动中,学生进行了思考、交流、比较与感悟,经历了一个从阅读→运用→交流→分享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生成语用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双龙洞》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结构特点,深入体会文本作者运用语言的表达特点,梳理游记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交流:描述“孔隙”一段有几句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通过交流分享,学生进一步感受“孔隙”的特点和表达形式: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运用常见的事物和游览体会,具体地描述景物的特点,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出孔隙的窄小。接着出示一些常见的景点图片,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仿照课文中描述“孔隙”这段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游历的感受,接着进行作品成果展示,师生共同交流、评价、修改,分享并总结文中值得借鉴的表达方法。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时,教师紧扣文中描述火烧云的形状及其变化的段落,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总结作者表达的共同点,教师接着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想象,创写火烧云还会像什么?创写的顺序与文中的描述顺序相一致:火烧云的出现→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怎样消失。学生在总结文本语言表达形式过程中掌握了语言运用技巧,在创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语言积累,拓展丰富的想象时空,进行了语言形式迁移的表达实践过程,完善了语用能力的建构。

教师以课程标准的语言训练为准则,贴近阅读教学活动过程,重视语言实践运用,丰富和积累学生的语言贮藏,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进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1]郭忠英.圆融:突破语用教学之策[J].福建教育,2015(12).

[2]黄晓玲.把握文本特点,着眼“语言运用”[J].福建教育,2013(1,2).

[3]王金炼.正确把握“语用”指向,全面提升语文素养[J].福建教育,2015(9).

[4]张新华.着眼语用,品味文字[J].江西教育,2015(35).

G623.2

A

1673-9884(2016)08-0030-02

2016-06-14

余进金(1979-),男,福建南靖人,南靖县靖城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排比句漓江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漓江情画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38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从“四计歌”学排比
排比句
快乐语文(2020年18期)2020-07-17 01:20:36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月下漓江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23:08
漓江夕色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吼唱在关中大地上的“秦腔”——论小说《白鹿原》中长句和排比句的秦腔韵味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