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斗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广东佛山528000)
论岭南心学的主体性特征
戢斗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广东佛山528000)
如果说心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岭南心学的主体性特强,且带有岭南地域特色。表现为以我为圣的自许、主客双重的自尊、自主创新的自为、逐利求乐的自爱。岭南的主体哲学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熠熠生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岭南心学;主体性;地域特征
心学是主体哲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1]。然而,由于各地域文化生态的不同,以及其他社会历史等因素各异,不同地域的心学在“强调主体自我”的共通性的前提下,其主体性特征有所差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差异性加以分别和研究。
岭南心学是在岭南地域所产生和发展的心学文化形态。狭义的岭南心学指的是明代以陈献章为代表的白沙学派和湛若水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广义的岭南心学则范围较大,涵盖了影响到岭南文化且作为岭南心学之一源的禅宗六祖惠能为代表的佛教心学和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内修术、师承阳明心学的岭南后学以及受心学影响而具有心学倾向或因素的岭南思想家、哲学家。我们研究岭南心学,应当以白沙学派和甘泉学派为主,兼顾广义的心学人物和流派。以这一视阈来分析,岭南心学的主体性特征十分鲜明,对岭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并极大地引领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是值得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心学自从孟子发端,就有以我为圣的自许,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是鼓舞后学成人成圣的精神动力。但凡心学阵营,不分是何地域,均祖述孟子圣学,岭南心学亦莫能外。
然而,岭南心学在其本地域文化内,还有一个思想源头,那就是禅宗六祖惠能。虽然当时岭南文化与内地相比明显落后,但惠能在谒见禅宗五祖弘忍时,却有着非凡的主体自信的气派,丝毫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喊出了“獦獠也能成佛”、“下下人有上上智”的惊世骇俗的口号。他在《坛经》中,继续阐发人的主体自觉和自信,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惠能“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佛教理论影响极大,他成为禅宗六祖,《坛经》也被奉为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可称为“经”的佛典。
陈白沙的心学观主要来源于孟子、陆子,又有明显的道家倾向,并受到同为岭南人的惠能的影响。他在《龙山吟,走笔和陈冕》诗中记述了始兴龙山国恩寺和惠能“第一山人俗姓卢”的生平,明确提出“始知佛是西方我”,这正是惠能主体思想的主旨,只不过唐朝的惠能是宗教家,而明代的陈白沙是哲学家,陈白沙有可能从惠能那里将主体思想抽象成主体哲学。他在《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明确地发出豪言壮语:“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我。”他强调“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随笔》)。陈白沙“自得”、“由我”的心学,就是典型的主体哲学,开创了江门白沙学派,并开启了明代心学。
湛甘泉继承了陈献章开启的心学,明确地给出了心学的定义:“圣人之学,心学也。如何谓心学?万事万物,莫非心也。”(《泗州两学讲章》)湛若水服膺陈师的“自然”、“自得”之学,他的心学本体论也是主张“天即理也,理即心也,自然也”(《雍语·一理》),且更强调了心学主体性特质。湛若水主张“立大”、“我立”,他对心学的创新主要在于提出了“随处体认天理”,揭示了人人都可通过主体自身的努力,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达到境界的升华。为所有的人展示了涵养成圣的可能性,并非一些人的专利,而是万众的平等权利。湛若水是王阳明的好友,他创立的甘泉学派,与阳明心学并立而为明代心学的“双子座”。
海瑞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民风纯朴的故乡海南琼山县,“起海隅,处下位,而以身砥柱天下。”[2]正如邹元标所说,海瑞“其学宗陆子而直信本心”。海瑞自诩“天地万物举而属之我一人之身”,天地间万物没有“出于心之外者”[3]393。因此,学问求其本心足矣,不必外求。他也认为“人皆可为尧舜”[3]318。海瑞的主体哲学,可以纳入岭南心学系统。
康有为具备超强的自我主体意识,他自称“南海圣人”,小时候村里人就称其为“圣人为”。他一心想当“素王”,这正是他号“长素”的用意。这种狂飙性情的文化生态,乃是从惠能而来的“人皆可以成佛”的自许和白沙以来的岭南心学传统。康有为曾指出:“白沙之后,广东多言心学。”[4]康有为以“电”、“以太”、“爱质”、“热力”、“吸摄力”等来阐释“不忍人之心”,形成了他的糅合孟子心学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博爱仁学,提倡“自主”、“有为”论。从哲学上,康学也可纳入岭南心学系统。与以往的岭南哲学家所不同的是,康有为的“自主”、“有为”的主体论,已经跨越了人性论的范畴,进入到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和发展的“外王”事业,由人性的“自主”推演出政治的“民主”,由“有为”的志向开创出维新变法的历史变局,岭南哲学也真正走上了中国近代哲学的中心舞台。
梁启超的哲学观也有明显的心学特征,他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然则天下岂有物境哉?但有心境而已”,强调除却“心中之奴隶”,做自己行动的主人,“则人人可以为豪杰。”(《唯心》)这些观点,是对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和岭南陈湛以来的心学传统的延续。梁启超十分强调“真我”和“自由”。正是有这种主体意识,他才摆脱了其师康有为保皇道路的羁绊,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领袖和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孙中山从小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具有“敢为天下先”的抱负。孙中山的人本观体现在主体哲学方面,具有鲜明的主体实践的特征,是心力成就的行动的哲学。他的主体哲学主要反映在《孙文学说》(即《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中。孙中山把“心”看成是事物的本源,他说:“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他虽然受到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生元”为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要素,却又认为“生元有知”,并视“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非他,即生元之知、生元之能而已”。孙中山认为“心之为用大矣哉!”他把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发展看成了“心成”的结果,“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基于对“心”之体和“心”之用的重要性分析,尤其是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及后来帝制的复辟,使得孙中山反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认为此实质仍是沿袭“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旧说之荼毒。他说:“此阳明之说,虽为学者传诵一时,而究无补于世道人心也”。他提出应当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迷信,从认识上树立“行易知难”说,极大限度地发挥“心”之力,实现民主革命的目的。
岭南主体哲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既主体自重,又敬畏客体,是主客双重的自尊自强的哲学。
惠能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禅宗以自悟为核心的心学理论和修为方法。还在于他灵活变通,体现了对客体的尊重。惠能的主体变通的思想很多。例如,对于佛教戒律,他依据客观情况变通而行。他离开湖北黄梅逃回岭南,为躲避追杀故不能住在寺庙,只能潜入怀集、四会的密林山洞,混迹于猎人队伍之中。猎人捕杀动物,他经常偷偷放生。猎人煮食野味,他只吃肉边青菜。对于人们批评佛教离家修行有悖孝道,惠能提倡禅修要在世事上实践,也可以在家修行。他说“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调佛法与世间两者的相即不离的关系。又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认为不一定要远离尘世,深居庙宇,在家同样可以修行。还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惠能的变通,极大地缓解了在家与出家、入世与出世、佛教与世间的矛盾。对于修行的方法,惠能认为“佛性之理,非关文字”(《曹溪大师别传》),应当舍离文字义解,不立文字而直彻心源。虽然禅宗重视坐禅,却不一定要像达摩面壁静坐,解释“何名坐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坛经》)正因为有这些变通和改革,惠能才能从“獦獠”樵夫而人成佛、语成经,禅宗也就能比需要高深文化的唯识、华严、三论诸宗等“贵族士大夫宗教”,更能赢得平民百姓的喜爱和参与而成为“平民百姓的佛教”,也更能体现大乘佛教的精神,佛教的中国化由此为标志得以完成。
从宋代哲学的主题来看,程朱一派以“理”为主宰性的“天理”,完全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而陆九渊则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夸大了主体的作用。但明代岭南哲学的代表陈白沙,以“心”为道、理之舍,“心”有“理”的品性,却又不完全取代“理”。这种似乎是中间路线,实际上是消弭了宋代理学和心学的偏弊,从而赢得了开启明代心学的地位。
陈白沙的“自然之学”深受老子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发挥出自然生机的妙运无穷:“宇宙内更有何事?天自信天,地自信地,吾自信吾,自动自静,自阖自闭,自舒自卷;甲不问乙供,乙不待甲赐;牛自为牛,马自为马;感于此,应于彼,发乎迩,见乎远。故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而无一物奸于其间。呜呼,大哉!”“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起,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因此,他说“乾坤未可轻微物,自在天机我不如。”“说到鸢飞鱼跃处,绝无人力有天机。”“谁会五行真动静,万古周流本自然。”他“总在乾坤形气内”,“肯与蜉蝣同幻化”[5]。但是陈白沙同时肯定人的主体精神,人不仅“与天地同体”(《与湛民泽》),而且是天地之“心”,“一体乾坤是此心”。他在《送李世卿还嘉鱼序》诗中,认为天地间生生之意畅然体现于人,人之灵乃“心”,“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所及,将以待世卿深思而得之。”在白沙先生那里,主体人不仅有能动性,还有超然性,《随笔》诗中的名言“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就是他的主客体关系的最好表述。
到了湛若水那里,陈白沙的哲理诗意的表达发展成了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他的“随处体认天理”,说明了事事物物都有主客体的交融互渗,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参与借助于所历的事事物物提升主体性,实现主体境界的升华。反过来说,脱离了事事物物,体认天理也就虚无着落。正因为湛若水重视“随处体认”,被王阳明及其后学批评为重外而遗内,但这种批评却被湛若水反讥为重内而遗外。这两种方法论的争辩,实际上反映了论者的主客体关系之说,其中湛若水的“随处体认”更多地包含了对客体的重视。湛若水以人的身体为喻来说明“以宇宙为大而本心为近”观点的错误。他说:“今夫存乎人之身者,四肢与心均一体也,岂以心为近乎?四肢为大乎?故心痛则四肢皆病矣;四肢痛,则心亦病矣。无尺寸之肤不知,无尺寸之肤不爱也。无尺寸之肤不爱,则亦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故手足痿痹皆谓之不仁。”(《樵语·授受第五》)他发挥儒家传统的“民胞物与”说:“天地民物一体者也,一体故亲。”(《亲民堂记》)“今夫民物者,同得天之生,同受天之性者也。故遂生者,匪直遂彼之生,遂尔之生也;复性者,匪直复彼之性,复尔之性也。”(《赠新升宁国府太守屠君文厚之任序》)
主体自重和客体敬畏并存,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的理性人本观。当代世界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两军对垒,最为不可调和的就是泛科学主义和泛人道主义极端对立,而无论那种极端理论都是有偏颇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的人本观,包括岭南主客双重的哲学,对于遏制泛科学主义和校正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极端性偏颇,具有启迪和借鉴的意义。
如果说到思想文化对社会历史的引领作用,岭南的主体哲学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惠能是禅宗六祖,他的《坛经》是唯一称“经”的中国僧人的著作,从而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他创立的禅宗南宗,是此后中国禅宗乃至佛教的主要流派,并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从惠能开始,岭南就有了突出的改革创新的文化。惠能是禅宗六祖,在禅宗内部,以他为代表的“南宗”战胜了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坛经》中记载了在五祖寺惠能与神秀比偈的故事,真实的历史是神秀那时早已离开了五祖寺,两人比偈之说只是说明了南北两宗的争锋。《坛经》记载的神秀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自认“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为何不可作偈?于是请人代劳将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人常视南北两宗的分歧为“顿悟”和“渐悟”,实际上从理论上分析两派的共同处多于分歧。只是从宗派传承来看,南宗在荷泽一派的推动下,取代了原先北宗神秀一系的地位而成禅门正宗,发展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临济宗又衍出杨岐、黄龙两派。形成“一花开五叶”和“五家七宗”的强盛传承势态,南禅一派历千年而不衰,成了中国佛教的主脉。“五家七宗”不仅在中国内地繁盛发展,而且传入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甚至远播澳大利亚和欧美多国。《坛经》也被译成多国文字,流布五大洲,不仅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文化也产生重要的影响。惠能独创的“即心即佛”的佛性观、“顿悟成佛”的修行观和“佛祖心中留”的主体意识等禅学理论,朴实而深刻,智慧而隽永,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而且渗透于宋明理学和其后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同时,惠能的禅宗心学,在学术上竖起了岭南文化的一面大旗,影响到此后的心学成为岭南文人的内在品质和传承文脉,其精神实质构成了岭南文化的内在品质。
惠能以后的岭南先哲,大都受其熏陶,促成了明代白沙、甘泉的岭南心学哲学流派的形成。而陈白沙不仅是岭南唯一入祀孔庙的大儒,由他开创并由湛甘泉集大成的岭南心学,与阳明心学并立,并实现了儒学的岭南化。陈湛心学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就是在程朱理学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时代,敢于提出新思想与之对抗,以心学反理学,起到了解放思想、引领时代的作用。此后的九江学派,康梁学派乃至孙中山等,都有明显的心学倾向。尤其是明末清初之后的岭南心学,包含有大量启蒙因素。而近代启蒙思潮,岭南是一块主要的前沿阵地。以具有心学倾向的康梁和孙中山为代表,一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岭南是大舞台,岭南哲学家是翘楚,是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引领者。
从岭南主体性哲学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来看,岭南诗派、岭南画派、岭南音乐,以及岭南的文学、建筑、书法、舞蹈、雕塑和其他工艺等等,基本的特征就是富有禅意,给人的心灵以本真的震撼和开悟似的启迪。而岭南的教育、体育、民俗等,更是受到岭南心学的影响。岭南文化特色和风格的发扬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外乎心学、禅学蕴味的传承和张扬。丰富多彩的岭南文化,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尤其值得传承的是,岭南心学的创新有为的文化,不仅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而且以自主创新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使得广东在近代以后成为民主革命的大本营,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它仍然促使广东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领跑全国,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追逐实利,也是岭南主体哲学的一大特征。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不仅是人本对抗神本,同时也包含了冲破宗教和伦理的禁欲主义藩篱,对利益的觉醒、人性的解放,从而引发了社会思想的启蒙、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社会由此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岭南主体哲学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重利思想,推动了岭南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全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岭南重利的价值追求在现代仍在发挥作用,其利弊共存的两面性需要我们辩证地思索、把握和处理。
“追求实利”在哲学形态上分析,属于主体的价值取向。“义利”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和争论的焦点,岭南哲学家受制于这一整体的文化格局,但岭南区域文化生态极利于逐利文化的盛长,成为岭南哲学和文化的一大特征。
来自于岭南的盛唐宰相张九龄,“在政治上他是一个典型的推崇黄老政治的保守者,但是在经济上他却被认为是个激进的兴利之臣”[6]。崔与之不是个哲学家,但他的诗词文章虽不论究理学家的“义利”陈词,却包含了丰富的注重事功、济世医国的思想。他在政治上厉行改革、军事上积极防御,尤为注重“经济”,以经济为救国济民的途径。崔与之及其主体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包括陈白沙、湛若水等岭南哲学家,成为岭南哲学、心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陈白沙的诗教以“率情”说为核心,强调的是人的个性的发挥,呼唤着除去对人的束缚,“今古一杯真率酒,乾坤几个自由身!”[5]556他提出的“自由”虽还未成为政治学意义上的范畴,但从哲学上分析,乃是对主体权益、价值的觉醒,包含了朦胧的启蒙意识。朱九江先生建“礼山草堂”,“以经世救民为归”,反对汉学和宋学的门户之见,反思以考据训诂为特征的汉学和八股科举的弊端,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通经致用”。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启蒙思想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爱国主义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慈善家。他具有从传统商人到近代商人、从传统知识分子到近代思想家的转变历程,集思想家和实业家于一身。他的主要著作《盛世危言》,全面反映了其维新启蒙的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郑观应掌握了英语且从事洋务、买办,后自办实业,开阔的眼界促使他更善于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大胆提出君主立宪思想,矛头直指数千年高度专制的封建皇权;提出“商战救国”论,以“商”为国家的“元气”和根本,振聋发聩地宣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7]586,“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要与资本主义强国“决胜于商战”[7]591。郑观应的“商战救国”论,是爱国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结合,突破了中国几千年来重本抑末、重农轻商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并以商业竞争为突破口,全方位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康有为也受到了“商战”思想的影响,在《上清帝第二书》中,明确向皇帝提出“以商立国”之策。然而,康有为毕竟是个哲学家,他不仅仅是从商战来追求现实的利益,从人性的根本上提出了“重利求乐”的思考。他基于自然人性论而对理学禁欲主义的批判以及“遂民所欲”的人欲观,说明了其“求乐利生”的主体价值观既是中国传统民本观的延续,又有近代民主观的因素。梁启超在继承和发展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吸收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对幸福的看法[8],尤其看重西方的功利主义在承认个人私利的同时,也要顾及社会、群体的利益。
孙中山先生是从社会进化的历史观来看待经济利益的。他说: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就是为大多数谋利益。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有进步。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之所以要调和的原因,就是因为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9]因此,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学说,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0]“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和核心,是“天下为公”的具体体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为两大核心问题。基本内容包括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撰写的《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包括许多我们现在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项目,如最早提出在三峡建坝的设想;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包括“火车进西藏”的设想;在上海一带建设中国东方大港的计划,等等。
古代的岭南“山高皇帝远”,常常不受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视,同时也产生了某种与正统的疏离。这种文化地位逼迫岭南人自主自强,以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绽放出岭南文化的奇葩。岭南主体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主体自我。岭南的主体哲学对自我意识的尽情表露,并非只是张扬个体的小我,也非主体自我的无限膨胀,而是突出了主体的自尊自信自强、发挥“本心”的自觉自得自为,达到主体的自主创新和理想的实现。这正是岭南心学的本质规定,使得心学成为贯穿岭南哲学乃至整个岭南文化的一根红线和精神支柱。
岭南的主体哲学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熠熠生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岭南哲学的主体精神又一次发挥出引领时代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将思想文化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具有心学和主体哲学传统的广东人,其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往往体现出哲学和文化传统的作用,成为广东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不可忽略的内在因素。
[1]戢斗勇.心学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J].江西社会科学,1992(3).
[2]黄秉石.海忠介公传·海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548.
[3]海瑞.海瑞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康有为.康有为全集:(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40.
[5]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杨海燕.岭南名相张九龄政治思想新论[J].肇庆学院学报,2006(1).
[7]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上[M]//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31-32.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69.
[10]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32.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On the Subject Features of Lingnan Philosophy of Mind
JI Dou-yong
(Lingnan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
When Philosophy of Mind is associated with subject-oriented Confucianism,Lingnan Philosophy of Mind contains the subject features with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It appears with pride of self-wisdom,respect of subject and object,being of self-innovated,love of profit push.Lingnan Philosophy of Mind is a spiritual wealth,acting as the key role with years.
Lingnan Philosophy of Mind;subject feature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B248.1
A
1008-018X(2016)05-0001-06
2016-09-01
戢斗勇(1958-),男,江西临川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研究员,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