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文化关系溯源
——以英汉爱情隐喻为例

2016-04-17 01:18何向妮
关键词:同质性认知异质性

何向妮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隐喻与文化关系溯源
——以英汉爱情隐喻为例

何向妮*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隐喻不仅是言说方式、认知手段,同时也是文化现象,是基于文化的思维方式。人类共同的身体体验、心理基础和认知共性使英汉爱情隐喻呈现出同质性,但同时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英汉爱情隐喻又有不少异质性。概念隐喻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纽带,对英汉爱情隐喻的解读离不开文化因素。

关键词:爱情隐喻;认知;文化;同质性;异质性

1 隐喻的认知取向

隐喻研究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始于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亚氏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显然,传统研究视隐喻为言说方式,属修辞范畴。20世纪60、70年代,隐喻研究逐渐突破了修辞的界限,隐喻作为自然语言的重要支柱日益受到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等的关注。1980年,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宣告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同时也催生了认知语言学的诞生,使语言学研究从重描写过渡到重解释。在这本奠基之作中,他们提出了一种迥然有别的“隐喻的认知观”,隐喻被定义为“借一种事情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是一种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意义映射(mapping)。至此,隐喻不再被看作是语言的“偏离现象”“寄生现象”,而是普通语言现象,是语言的常态。隐喻不仅是修辞格(figure of speech),更是思维格(figure of thought)[1],是认知工具。根据现代隐喻理论,隐喻的实质是基于相似联想的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这种映射使我们能够借助结构简单清晰、耳熟能详的始源域的知识结构去彰显结构复杂模糊、抽象难懂的目标域的知识结构,因此,隐喻是构建、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诸如时间、情感等高层次概念被视为在语义上根植于身体所经验的各种低层次概念域中[2]。

2 隐喻的文化属性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会对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巨大影响。既然隐喻是“无所不在的语言原则”,隐喻的构建与解读必然与文化息息相关。认知语言学认为,思维的发展源自“体认”,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通过建立在“体认”基础上的隐喻来构建的。因为“体认”无法脱离文化环境,因此存在于我们思维中的隐喻概念也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基于文化的思维方式。莱考夫(Lakoff 1993:203)[3]指出:“隐喻投射在普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分布很广,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阿伦(Allan 1995:13)[4]认为,尽管我们的身体感觉给了我们体验这个社会的起点,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却由于个体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相同的文化积累产生了共识文化,这为不同语言中相同的隐喻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但同时受民族心理、传统习俗、思维习惯等因素影响,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这种对现实的不同理解被投射到语言中又造就了语言隐喻概念系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隐喻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是目前认知隐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奎因(Naomi Quinn)指出,文化模式引导着隐喻的选择。吉布斯(Raymond W. Gibbs)认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体验、互动在特定文化中的产物。於宁的研究表明:概念隐喻源自身体与文化的互动,文化如过滤镜,制约着隐喻的选择。

3 英汉爱情隐喻的同质性及其认知渊源

爱情是人类的重要人生体验,作为一种基本情感,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然而爱情同时也是一种抽象情感,潜藏于心、难以言传。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和表达这一特殊情感,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绞尽脑汁,借助各种意象,将其隐喻化。研究表明,爱情隐喻在英汉语中普遍存在,对爱情的研究也构成了探索人类认知的基本组成部分[5]。人类相同的生理构造、物质经验、心理基础、认知共性形成了文化共核,因此,英汉爱情隐喻也有不少重合。以下概念隐喻为两种语言所共有:

3.1 爱情是战争(LOVE IS WAR)

在此概念隐喻中,爱情这一抽象概念是通过战争这一具体概念来构建和体验的,因为二者具有相似之处:获得爱情的过程就像打赢一场战争一样不易。同时,与战争有关的结构图式也被映射到爱情方面。战场被看成情场,恋爱中的人被看作战士,异性被当作堡垒,可“进攻”“保卫”“占领”,交战双方被视为情敌,努力打赢一场“爱情保卫战”。因此,滋生了语言层面如下的表达:

He fled from her advances.

He is one of her conquests.

He is slowly gaining ground with her.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you to win her heart.

我们的爱情坚不可摧。

我是你爱情的俘虏,从不奢望被救助。

他打败了所有的情敌,赢得了她的芳心。

我们的爱情像一场战争。我们没有流血,却都已经牺牲。

3.2 爱情是旅途(LOVE IS A JOURNEY)

当爱情被看作旅途时,爱人被比作结伴而行的旅行者,他们的关系是交通工具,载着他们前往目的地。爱情如旅途一样,有起点有终点,过程或顺利或曲折,其间可能面临多次的岔路口选择,遇到坎坷,双方必须齐心协力、克服障碍,否则恋爱关系无法维持,只能分道扬镳。例如:

我们无法走回头路。

我们的爱走到了尽头。

站在爱的十字路口,不知该往哪边走。

爱情就是一次长途,要去的地方名字叫做幸福。

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

We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The course of true love never did run smooth.

Love is sweet in the beginning, and sour in the end.

3.3爱情是植物(LOVE IS PLANT)

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各式食材,而且还可以净化空气,使人赏心悦目。在与植物的朝夕接触中,人们逐渐熟悉了它们的生长习性、形态特点及其价值,并赋予了植物各种象征意义[6]。用植物隐喻爱情是指爱情如植物一样,有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爱情同样需要双方来维系、呵护。以下是这一概念隐喻在语言层面的具体体现: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eir love grew stronger by the day.

Sweet is the love which comes with willingness.

This began a new chapter in our budding relationship.

Like those flowers, your love blossoms and withers fast.

他们仍然藕断丝连。

他们的爱还没有成熟。

慢慢地爱情的幼芽在她心里萌发了。

爱情就是一粒种子,只有懂得给予,才能开花结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在以上例子中,植物意象玫瑰、红豆被用来指代爱情,植物藕的部分特征被用来映射恋爱双方有时的关系状况,描述植物及其生长阶段的词如种子、幼芽、开花结果、萌发、grow、budding、blossom、wither等也被用来探讨爱情。果实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爱情也不例外;果实可以品尝,爱情也有味道,有时“甜蜜”,有时“苦涩”。

3.4 爱情是人体(LOVE IS HUMAN BODY)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古人在认识世界时所遵循的一条原则。人类的语言也反映了这一倾向,即从人体的隐喻影像中,从一种人体式的结构内部去看整个世界[2]。根据“人类中心说”,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所以在许多抽象概念的建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人”的影子,英汉爱情隐喻也不例外。许多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词(心、眼等)都可以被用来代指或描述爱情或爱人,如:

They were childhood sweethearts.

She loves him with all her heart.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I lost my heart the first time I saw him.

He was heartbroken when he received her Dear John letter.

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他们俩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她已有了心上人,心有所属。

第一次看到她,他就怦然心动。

此外,在两种语言中,爱情有时也被视为疾病,即LOVE IS DISEASE, 所以在语言层面派生了这样的表达:① 爱情像发高烧,它的来去,都不受意志的控制。② 他害了相思病。(英语中也有“lovesick”的说法)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④There is no remedy for love but to love more.⑤Love is a sickness full of woes.天气是心情的晴雨表,所以爱情也是天气(LOVE IS WEATHER),爱情可以是晴天,也可以是夏天:① 让我的爱情,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②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爱情也是力(LOVE IS A PHYSICAL FORCE),恋爱中的双方会互相吸引,并且会因为爱情而发生改变,如:①She was attracted/drawn to him. ② His whole life revolves around her. ③ 爱给了我勇气,我不再恐惧。④ 我相信爱的力量,它能医治伤痛。爱也可以是容器中的液体(LOVE IS FLUID IN A CONTAINER),有深也有浅,因此恋爱中的人会“坠入爱河”(fall in love),并且“一往情深”(deep in love)。

4 英汉爱情隐喻的异质性及其文化动因

隐喻是文化的象征,是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点。没有人与文化世界之间的互动,认知就无从谈起,因此文化影响认知与行为,制约体验和隐喻思维。文化在隐喻概念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隐喻概念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构建[7]。隐喻根植于体验与文化,带有浓厚的文化原型色彩。人类既有共性的主流文化,也有迥然不同的次文化。主流文化中的共性为不同语言中相同概念隐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但同时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英汉隐喻思维又呈现出很大差异性,这在爱情隐喻中也有所反映。

4.1 爱情是农产品(LOVE IS AGRICULTURAL PRODUCT)与爱情是商品(LOVE IS A COMMODITY)

汉语中用农产品隐喻爱情,而在英语中,爱情常被视为商品,这与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有关。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必然会在思维和语言层面有所体现。作为丝绸之国,中国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们都乐于使用“桑”“丝”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来谈论、隐喻、歌颂爱情,如:

情丝剪不断,理还乱。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在西方,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受工业化影响,人们关注物质财产,追求物质富有、生活舒适,物质主义被视为生活的核心,因此爱情常常被看作商品,具有价值、可以交易,如:

I gave her all my love.

I paid a lot for so little love.

She has invested a lot in that relationship.

I

didn’t get much in return.

当爱情被视为商品时,恋爱的双方就成了商品交换的两方。正如买商品需要金钱一样,爱情也需要付出、投资;在商品交易中,人们投资了就期望盈利,同样,在爱情方面,人们付出了也希望有适当的回报。

4.2爱情是成对事物(LOVE IS A COUPLE)与爱情是互补的两部分(LOVE IS A UNITY)

以上概念隐喻有着深层的文化渊源。汉文化长期受儒教、道教影响,儒教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和谐一致,道教有阴阳说,认为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男为阳,女为阴,阴阳互补。因此,中国人崇尚和谐世界观,认为男女不可分割,事物总是成对出现,那些偶居不离、成双成对的动物以及共生的植物常被用来隐喻爱情或描述爱人间的亲密和谐。如: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结同心尽了今生,琴瑟和谐,鸾凤和鸣。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在西方,基督教影响深远。根据《圣经》记载,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尘土造出亚当后,又感觉亚当独居不好,打算再给他造一个配偶。于是上帝让亚当沉睡,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名字叫夏娃。所以在西方人看来,男人和女人是两个互补的部分,这一概念隐喻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体现出来:

We are one.

They were perfect match.

She is my other/better half.

They are made for each other.

4.3 爱情是月亮(LOVE IS MOON)与爱情是太阳(LOVE IS SUN)

月亮是人类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题材。中国古代的骚人墨客大都有“月亮情结”。在古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诗人反复吟诵,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百年来,人们激发想象,创造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将相思离别、孤独寂寞等多种情感寄托到月亮上。作为一个“公众”意象,月亮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与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月老”牵线,人们“对月盟誓”;爱情发生在“花前月下”,被描述为“风花雪月”;恋人“望月怀人”,寄托相思之情。因此,汉语中有不少和月亮相关的爱情隐喻,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

用月亮代表爱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解释:首先,月亮的阴晴圆缺象征爱情的悲欢离合;其次,根据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交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所以月亮常常被视为女性的象征,具有阴柔美。根据阴阳论,阳表露于外、开放,阴隐含于内、晦暗。汉民族为内向型民族,对情感表达往往含蓄,因此古人认为爱情属于阴柔之美。应该说,用月亮隐喻爱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女性阴柔偏向。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情感外露、表达直率,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所以多用阳性事物(太阳等)来隐喻爱情,如:You are my sunshine;Love is the second sun in our natural world。

4.4 爱 情 是 姻 缘 ( LOVE IS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与爱情是契约(LOVE IS BOND)

汉语中,爱情也被比作姻缘。汉语的“缘分”一词源自佛教,佛教讲三世因果论,即灵魂可以再生,每个人除了今生,还有前世和来生,认为世间万物因果相连,人和人能否相遇、成为夫妻,要看缘分。所以爱情和婚姻是前世注定,以下为体现该概念隐喻的一些实例:

他们喜结良缘。

真是天赐良缘。

千里姻缘一线牵。

命中注定让我爱上你。

我用我的一生,来偿还这一世的情缘。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相对而言,英语中,爱情被视为契约,该概念隐喻根植于西方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较大,罗马文化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个人主义,所以在西方人看来追求个人自由、个人利益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他们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契约,如:

There are romantic ties between them.

A wedding ring is symbolic of the bond of love and commitment between two people.

5 结语

隐喻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隐喻源于体验,受文化制约,不仅是语言现象、思维方式,也是文化现象,是形成抽象概念的重要方式。人类对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的转变,正是基于人类对其中文化信息的日益关注。爱情,作为一种抽象情感,必然要借助其他具体、有形事物得以表达。不同民族相同的生理特征及对爱情的相似体验是英汉爱情隐喻呈现出同质性的基础,但同时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英汉爱情隐喻又有不少异质性。英汉爱情隐喻所体现出的同质性和异质性正是东西方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在语言、思维层面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司建国. 认知隐喻、转喻视角下的曹禺戏剧研究[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4:29-34.

[2]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63-67.

[3]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Allan, K. 1995. The anthropocentricity of the English word(s) back[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5(6)∶11-31.

[5]孙毅. 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62-182.

[6]陈映戎.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13-22.

[7]侯奕松. 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4.

[8]岳好平. 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182-241.

[9]魏晓斌,何向妮.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语义解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5-227.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ulture——Taking Love Metaphor as an Example

HE Xiang-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Shaanxi)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 form of language, a cognitive tool, but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way of thinking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ove metaphors come from the same bodily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bases, and commonality in cognition, while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modes of thinking and values may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ve metaphors in both languages. Conceptual metaphor serves as a tie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ve metaphor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nvolv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ultures.

Key words:love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43-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10

*收稿日期:2016-01-0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基金项目(15JK1119);汉中市科技局2013年基金项目(2013hzzx-20);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科研基金项目(slgky13-17)。

作者简介:何向妮(1977-)女,硕士,讲师, 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同质性认知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