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东逵(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 361003)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七选五”:问题与对策
翁东逵
(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003)
摘要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七选五”的设题特点凸显了学生语篇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阅读教学导向。笔者分析了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教师越俎代庖导致学生感知和体验不足;过度拆解文章导致整体理解不足;文本解读不到位导致深层理解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七选五”题型;阅读教学;语篇意识
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将采用全国卷。这意味着英语科试卷在经历了2004-2015年共12年的省自行命题之后,回归“国考”。和福建卷相比,全国课标I卷在题型方面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阅读理解中的第五篇文章改为“七选五”题型。
所谓“七选五”题型模式,是指题干为一篇缺少五个句子的文章,文章后提供七个完整句子作为选项,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结构内容,选出最佳选项,填入相应的空白处,使补足后的文章通顺连贯。文章以议论文和说明文居多,长度多在250-300词之间,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主题句、标题概括、过渡句及细节信息,旨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整体内容和结构及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该题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阅读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近五年的全国课标I卷,该题型所选文章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与常规“四选一”的阅读试题相比,“七选五”难度有所增加,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既要求考生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还应具备分析语篇结构、把握全篇文脉的能力:能理清文章层次;明晰作者思路;能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同时因为七个备选项均与短文有一定的关联,形成一定的干扰,考生容易出现由于一处误选导致多处失分的后果。如何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做到对文章的脉络结构了然于心,正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即使没有单词障碍,依然不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大意。文章所传达的意思在他们的认识中只是一堆碎片式的信息,无法形成一个立体的架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阅读教学导向有关。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感知和体验不足
首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总是想尽办法让课堂节奏加快,以实现容量最大化。其次,传统观念中评价课堂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课堂气氛是否热烈,因此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掌控课堂的节奏氛围和预设生成。以此评价标准为参照,课堂中的冷场乃至安静是有问题的,学生未能在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的答案也是有问题的。为了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教师常常过早给出答案,或代替学生回答。比如在课文的段落划分上,教师常常直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或者干脆让学生从第几段读到第几段,以此告知学生文章该如何划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分析篇章结构的思维训练机会。而在归纳段落大意环节,学生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因为担心影响进度,有时学生还在思考,或刚说出个别单词,授课教师就迫不及待把答案说出来,或者干脆把段落大意大部分呈现在幻灯片上,学生只需象征性地填一些词就算大功告成。
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和主动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发展语言技能,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上述阅读课上的做法,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知止步于教师过度的引领,本该是学习的主体却被剥夺了通过自身阅读体验来训练思维的机会,那么再丰富的教学活动也只能是本末倒置,流于形式。
2.教师过度拆解文章,学生整体理解不足
阅读课堂上常见的模式是:让学生在分段阅读之后解答一些有关细节的问题或是非判断题。但是在逐段理解后很多教师往往忘记回归到篇章的整体理解上,就直接进入讨论或应用环节。结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细节上,未能站在篇章的高度俯视文本。学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词和短语的用法、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忽略了从语篇的层面上分析内在的联系。语篇是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衔接性和连贯性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语篇中不同段落大意的简单相加并不等于文章整体的主旨大意和观点意图。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那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无效的。因为它割裂了语篇的有机整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英语教学也就无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这一重要技能。
3.教师文本解读不到位,学生深层理解不足
在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是靠一定的衔接手段保持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这种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手段,如替代、省略等;词汇手段,如词的复现、同义、反义等;逻辑连接语(通常由一些表示过渡的词汇承担)。对于前面两种衔接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给予较多的分析讲解,而对逻辑连接性词语则缺乏足够的关注,认为只要学生懂得逻辑连接语的意思就够了,不必做更多深入的分析。结果因缺乏对逻辑连接语在该句的功能、对上下文的意义以及对主题有何作用的理解,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信息上,不能真正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思路,甚至在语篇百转千回的表述中最终迷失了方向。
1.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强其感知和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根据教学目标、活动要求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组织课堂。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需要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首先,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是对文章的理解、领悟、鉴赏、评价和探究。人的思考需要安静的环境,所以阅读课堂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持续静默阅读时间,为他们创造无干扰的默读氛围。完全浸润在文本中是阅读所必须有的体验。其次,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不断的尝试中磨练出来的,如果发现学生在完成读后任务有困难时,不妨再给他们一些时间阅读思考,耐心静待,真正把思维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始终要明白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各个环节,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
2.重视篇章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理解的能力
把握文章整体框架,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揣摩作者意图是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处理细节信息之余,一定要帮助学生站在篇章的高度俯视文本脉络,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标题意识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点睛之笔,寥寥几个词汇却能简明扼要点出主旨大意,体现中心思想。正确解读标题,无论是用在读前预测文本内容,还是用在读后揣摩作者情感态度,都是极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选修9 Unit 2 Using language的阅读材料The Greatest Navigational Journey:A Lesson in Survival这篇文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前活动: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from the title?How may the story be developed?这篇文章是有关布莱船长与他的船员乘小船在南太平洋上漂流约4000英里,历经磨难,历时七周方获救的故事。学生通过关注标题中的关键词:navigational,journey,lesson,survival,基本能在阅读之前形成一个立体的故事框架,从而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而读后活动的问题设计是: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journey?从标题中的“greatest”学生不难解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积极自豪的。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体裁
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文章结构和行文特点。高考阅读“七选五”题型所采用的文章以议论文和说明文居多。议论文通常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或主张,或正面立论或反面驳斥,通过讲道理摆事实逐步论证,层次分明。说明文则是阐释某个事物或现象的概念、性质、功能等,或先下定义后解释举例,或先举例后下定义说明。在阅读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对这两种体裁的文章结构了然于心,那么无论文章内容如何变化,学生都能牢牢把握文本脉络的走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解题的难度,提高了选择的准确率。
(3)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图形工具。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直观形象的方法使思维可视化。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既帮助学生站在篇章的高度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有效整理分类阅读信息,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构建立体的文本框架,避免碎片式信息的堆陈。
3.引导学生准确解码文本信息,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学中有意训练学生掌握语篇结构中的衔接手段,如代词指代、省略、词汇重复或同义、反义等,尤其是逻辑衔接词语,如表承接关系(so,therefore,thus,accordingly,consequently,as a result等);平列关系(first,next,then…;in the first place,in the second place…;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thing…等);转折关系(however,nevertheless,still,though,yet,in spite of,otherwise等);递进关系(also,furthermore,moreover,in addition,what’s more,not only…but also等)。这些词语如同路标一样,指引读者跟随语篇结构的起承转合,领会作者思路,准确解码文本传递的信息,直达文章中心思想。
以人教版选修9 Unit 5的阅读材料How advertising works的第一段为例: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作者以设问句提出“Do you know how many advertisements you are exposed to in your daily life?”,紧接着第二句和第三句用排比结构分别对两个空间“公共场所”和“家里”进行描述,让读者意识到日常生活中铺天盖地的广告密度,而第三句和第四句同样构成排比,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的媒体方式“magazines,newspapers,television,radio,the Internet”——来阐述广告无孔不入。第五句用“even”这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词作为衔接手段引出“Even some of the casual garments we wear have brand names attached to them which turn us into walking advertisements”,目的是让读者深切感受广告无所不在。第六句用with的复合结构对上面所述情况进行总结“with so many messages from advertisers filling our daily lives”,然后指出“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advertisements work”。这一句既是这一段的主题句,同时又为下文的阐述作了铺垫。而本段的最后一句用“then”这个表承接关系的衔接词引出了解广告的意义——“then we can avoid being controlled by them”。本段文本还应用了另外一个重要衔接手段——重复(“advertisements”共出现六次)来强调主题。作者通过多种衔接手段,把整个语篇连贯得有条不紊,丝丝入扣。
综上所述,面对高考全国卷阅读“七选五”这样的新题型,教师必须在实践中走出传统模式,树立基于语篇的阅读教学观念。阅读教学不仅仅是针对单个句子的语法分析和对表层信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关注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与主题之间、段落与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包括语言形式与题材和体裁的关系,使阅读教学从关注语言结构上升为关注语篇的层面。
参考文献:
[1]王守国,孙立民.从第十一届山东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展评观摩活动看阅读教学中的问题[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8).
[2]王佳,夏谷鸣,胡跃波.上教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3 Science Fiction Unit 6 Nobody Wins(I)[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2).
[3]李利娜.试论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语段分析[J].教学研究(河北),2004(2).
[4]陈文涛.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0(6).
(责任编辑: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