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颠覆』运用教材的尝试

2016-04-17 06:41
小学教学设计(英语) 2016年5期
关键词:澳大利亚知识点文本

林 希

“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意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情况施行的不同的教育。不难发现,上述解释中的“材”是指学生自身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学生学习同一套教材时,源于地域、经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的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各不相同。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教材作用?笔者认为,教师无力干预、改变学生背后的客观因素,但可以在关注学生本身“材质”之时,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保证学生与教材间的融合,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化学反应。

一、“颠覆”文本顺序,凸显课时主题

小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文本类型主要为三类:故事、叙事、对话,文本各章节之间逻辑性强。因此,教学通常循着章节顺序开展,即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逐步深入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细节、运用词句等,最终回归文本,实现有创造性的语言输出。但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Story time板块的文本由对话和叙事两部分组成,并且两部分间无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对话和课文主题看似无任何联系。为了更贴合单元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笔者在执教时大胆尝试,将文本进行倒置。

【案例一】

教学流程

Step 1.学生了解文本主题“country”。

教师呈现正文第二部分(见图一、二)。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初步接触澳大利亚信息,教学代表性城市Sydney,从而引出country——Australia。

(图一)

(图二)

Step 2.学生感知澳大利亚的“interesting”。

1.教师呈现描述考拉、袋鼠特征信息的文字(见图三),学生阅读,教学澳大利亚代表性动物Koala和Kangaroo。

(图三)

2.通过图片,教学澳大利亚代表性体育运动Australian football。

3.通过了解澳大利亚代表性动物、运动的与众不同,让学生感知澳洲风土人情的“趣”,揭题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Step 3.学生体验澳大利亚人的热情、好客和民族自豪感。

呈现文本截图,学生自主朗读,体会。

Step 4.教师呈现文本来源,引导学生发现Liu Tao是从网络浏览澳大利亚信息(见图四),引出正文第一部分,教学Mike,Wang Bing等人获取澳大利亚信息的途径,从而学习“I’ll...”的表达。

(图四)

Step 5.抛出问题“Why do they wantto find outabout Australia?”,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背景信息。

Step 6.播放澳洲旅游宣传片,学生进一步感受澳大利亚的interesting,amazing,beautiful...。

Step 7.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介绍Australia。

【分析】

1.倒置文本,贴合主题

案例中的教学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其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能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体验该国之趣。但文本背景信息和正文第一部分着重描述课文人物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因及方式,第二部分才涉及澳大利亚的元素。由此,在设计教学时,笔者“颠覆”教材文本编排顺序,先行教学正文第二部分。这一改变,在课始便凸显与主题相关的两大元素——“interesting”和“country”。此外,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理,呈现考拉爱睡觉、袋鼠爱打架等有趣信息,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进而逐步引领他们完成文本的学习。

2.倒置文本,颠覆经验

语篇教学,这一被研究了数十年的热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其教学方式进入自上而下解读文本的模式,即整体——细节——整体。本案例中,笔者倒置文本,“颠覆”常规经验,自下而上逐一呈现澳大利亚元素。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整体感受澳大利亚。然后通过设问,让学生寻找课文人物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因及方式途径的细节信息。最后再度回归主题,通过图片、视频等课外资源,让学生更近距离感受澳大利亚的别样风情。整堂课呈现细节——整体——细节——整体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颠覆”了学生固有的学习经验,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好奇心,引起并保持他们对于学习的有意注意。

二、“颠覆”板块序列,增加教学灵活性

伴随着译林《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教师们的目光也逐渐转移至综合板块的教学研究。特别是五、六年级教材增加了Grammar time板块后,教学过程大多为“通过复述Story time板块故事——引出Grammar time板块知识点——利用Fun time板块练习、巩固知识点”。笔者认为,综合板块教学之于故事教学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组合的自由度,由此可带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灵活性。

【案例二】

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Fun time&Grammar time)

【第一次教学】

Step 1.回忆课文内容。

Step 2.复述课文。提供Learning tip:1.结合图片进行表达;2.注意现在进行时的运用。

Step 3.结合复述信息,学生自主探索句子构成的共同点,进行Grammar time的教学,教师讲解。

Step 4.结合Fun time板块设计的游戏,开展相对真实的语句表达。

Step 5.创设情境,拓展表达,学生进行一段话的描述。

【第二次教学】

Step 1.教师介 绍 :“My English name isIng.Ilike making friends with some words.Like clean and ing,cleaning.”引导学生复习、朗读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Step 2.呈现课文Saturday morning部分,学生找一找此部分文本中的动词现在分词(动词+-ing),并朗读相应句子,教师逐一呈现。

Step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句子中-ing的另一个“朋友”——be动词。

Step 4.学生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表达规律am/is/are+动词-ing。

Step5.呈现 Saturday afternoon图片,学生结合“现在进行时”的表达规律,复述此部分课文。

Step 6.结合教师儿子的活动视频,学生表达对话:What is he doing?He is…

Step 7.结合Fun time板块设计游戏,开展相对真实的语句表达。

Step 8.创设情境,拓展表达,学生进行一段话的描述。

【分析】

第二次教学与第一次相比,有以下优点。

1.少了一些机械呈现,多了一些综合味

基于单元统整理念教学,第二课时的学习是在第一课时故事文本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语法知识的呈现与巩固。对比案例中的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过程较为机械,即通过课文复述引出语法知识。第二次,前5个步骤的教学环节相互糅合,文本复述和语法知识循环呈现,语法规则取之于文本,又用之于文本。首先通过-ing“找朋友”的活动,复习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其次,在复述课文“Saturday morning”部分的过程中,为-ing找到另一位朋友“be动词”。在此期间,学生自主体会、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现象——be动词+动词-ing。第三,运用现在进行时,复述课文“Saturday afternoon”部分。

第一次语法知识的呈现方式较为平白、直接,部分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无法跟上教学节奏;第二次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丰富,充满儿童味。通过游戏化的“找朋友”,分别为“-ing”找到两位搭档——be动词和动词,再结合文本故事,感知并运用现在进行时。这是一个“体验—总结—运用”的过程,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知识,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

2.少了一些指令执行,多了一些游戏味

首次试教后,磨课团队的成员一致认为,第一次教学方式多为教师发布指令、学生执行任务,学生始终处于知识获取的被动地位。换位思考,学生整堂课都处在这种缺乏趣味的教学模式下,注意力容易转移。第二次教学,活动设置则基于儿童立场,富有儿童趣味。“各个击破”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能理解并运用本教时的重点知识“现在进行时”。

纵览两次教学,变化之处在于将“动词现在分词形式”的复习提至教学的第一环节。这一顺序的变化引发了整堂课的质变。前者板块间泾渭分明,教学步骤有条不紊,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偏重于“教”;后者板块相糅,关注儿童立场,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资源得到有效运用,突出了学生的“学”。

三、“颠覆”教材年级编排,降低学习难度

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许多普通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英语学习信心等受到一定影响。这样的学习状态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与同行们的交流发现,教材中一些具有生活性的知识点,例如月份、日期、天气等,都安排在某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中,学生需集中学习这些知识。但由于前无预习、后无巩固,使得他们无法及时消化与运用,教学过程非常艰难。笔者认为,针对此类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教师可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将其前置,从而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内化。

【案例三】

笔者本学年任教四年级,在第一学期开学初,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他们有足够精力与能力摄取现用教材外的知识。因此,笔者选择四年级下册出现的星期几、天气,五年级中出现的序数词、月份、日期等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提前教学,并形成三句话的表达。为此,制订如下计划:

第一阶段:渗透月份的英语表达,学生能表述“It’s in September.”在后续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月教学October,November等。

第二阶段:渗透序数词及日期的英语表达,学生能表述“It’s the … of September.”。随着时间推移,学生逐步学会序数词表达。

第三阶段:渗透天气类单词。学生能结合日期表达,完成两句话的表述:“It’s the...of...It’s...(天气)”

第四阶段:渗透“星期几”单词。学生能结合上述句型,形成三句话的表述:It’s… (星期几).It’s the...of...It’s...(天气)

【分析】

1.前置教学内容,减轻学习负担

案例中序数词、日期、天气、月份、星期几等知识点出现于四、五年级不同的教材中。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教师通常会从前往后,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学生一般只有5课时来学习这些单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掌握、运用上述知识点,效果并不理想。此案例中,各知识点被无形地分散于每一天的学习中,学生能在周而复始中反复表述Monday/Tuesday和日期等词汇,不断运用sunny/windy等气候类单词,在逐月更替中,学习September/October等月份类单词。充分的学习时间,有效降低了短时间内学习、巩固的枯燥感,减轻了学生今后的学习负担。

2.前置教学内容,完善语言表达架构

如果我们对教材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仅仅“教教材”,那么案例中分散于不同年级教材的知识点就可能无法被有机整合于一起,最终学生在学习中也许接触的仅是各自独立的语句表达。但笔者紧抓它们的共同点——生活性,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有话可说、正确表达,并将不同年段的知识点有机整合,完善了语言表达的架构。

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指引,但不是“绝对权威”,切忌教学时一味地“教教材”。作为教师,在学期前,要“泛读”教材,了解自己任教年级教材各单元主题、相互联系,对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了然于心;在教学前,要“精读”教材,把握单元重难点,明确教学中板块安排等,结合学情,合理、大胆地“颠覆”教材,巧妙地“用教材”,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让教学效率最佳化。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知识点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