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
大约是我10岁的那年,有一次,我去住在县城的姑妈家玩,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许多城里人喜欢钓鱼,而且收获颇丰,我觉得很新鲜,也很神奇,于是,一直呆在钓鱼人身边看,不舍得走。从姑妈家回来后,我便嚷着自己也要钓鱼,我家门口就有一个大池塘,里面有不少杂鱼,从来没有人钓过,我想肯定能钓到。
可是,钓鱼首先得有鱼杆呀,村里人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大片竹林,里面一根根竹子便是最好的鱼竿。但我天生胆子小,那户人家脾气又大,因此我不敢去要。父亲知道后,问我是不是真想去钓鱼,而且能不能确信钓到。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不假思索地把头点得很干脆。父亲说,那好吧,然后就拿起一把镰刀,去向人家要竹竿去了。我听见父亲跟人家说,要一根竹子,给孩子钓鱼。种竹的人大笑,—根竹子就能钓到鱼?我活这么大还是头一回听到。他说的话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们村里人从来都没有人钓过鱼,根本就不知道钓鱼是怎么一回事。
竹竿要到后,我把家里的缝衣针改造成鱼钩,便开始蹲在塘边钓鱼了。可是,半天下来,居然没有一条鱼上钩。路过塘边的人很多,每次路过,他们都会觉得非常好奇,后来发现我总是钓不到鱼,便开始觉得我在异想天开,傻到家了,想靠一根线和一个竹竿就能抓到鱼,有人大声说到,你要是搞到鱼,我就把它买下来生吃了!
第一天,我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我打算第二天不干了,父亲知道后,对我说,你再钓一上午吧,兴许能钓到,你不是说姑妈家那有人钓到吗,我说对呀,第二天又蹲到池塘边了。结果,我果然钓到一条大鱼,全村一片哗然,便有几个孩子跟着我学钓鱼,种竹人家的竹子被人砍走了不少。
我不知道,当年父亲为什么能那么信任我,答应我提出的要求,并且鼓励我再坚持一天。我想,父亲肯定是想教会我一个道理,那就是看准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动摇,要去坚持,坚持到一切嘲笑停止。
还是关于我、鱼和父亲的故事——每年,当我们村子的那口池塘的水只有半人高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拿着网、罩等各类工具,纷纷下水捞鱼。他们先是把水搅浑,迫使里面的鱼纷纷浮出水面来,便可趁机将它们——捞上来。这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活动,谁家下水的人多,动作快,谁家收获就大。因此每到这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主力的成年人下水,满池塘里站着的都是人。而我家因为渔具不足,只能容父亲或母亲一个人下水去捞,我却偏嚷着要去,父亲二话没说,就把网让给我,而自己则只能徒手去摸鱼。这简直是一个意外,因为除我之外,没有孩子能下到塘里的。
结果因为我年幼,动作慢,而且不能到深水处,因此只捞到了很少很小的几条鱼,母亲一看,急了,大声地对父亲说,把网拿过去呀,鱼都被人捞完了,你还在那儿瞎摸什么。他—个孩子,你让他在瞎鼓捣什么?父亲笑着回答说,一样的。
结果,当天,我们家所捞到的鱼是全村最少的,我却是全村二三十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中,最快乐、最骄傲的一个,因为我是唯一能下水捞鱼的。虽然我甚至因为挡住别人的路,好几次被人撞倒在水中,喝了好几口浑浊的水。
晚上,母亲埋怨父亲,父亲回应道,能让孩子获得参与欢乐,不远比多捞几斤鱼意义更大?当年我才8岁,却牢牢记得了父亲的这句话。
我想,即便那天我一条鱼也捞不到,但依然是第一,因为我是同龄人中,第一个下水的,第一个因为参与而感到快乐的人,是父亲成全了我。
记忆中的这两件事,是父亲在我心灵里播下的禅,多年后再品起来,还是喷香的。
半堂课的积极
陈亦权
1918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进入了济南一所小学读书。
小男孩读书非常用功,举手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可时间一长,老师们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这个小男孩似乎只能保持半堂课的积极,他在上半堂课的表现很认真,可到了下半堂课就不太积极了,也不太举手发言了,有时候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他也是摇摇小脑袋说不知道。
有一次,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谈起了这个小男孩,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纳闷,就决定让人把那个小男孩叫来办公室谈谈。小男孩进来后,班主任老师问他说:“为什么你在上半堂课的表现很好,下半堂课的表现就不太积极了呢?这一点你要改正呀!”
“老师,我不需要改正。”小男孩说。
“难道你觉得只保持半堂课的积极很好吗?”老师更加纳闷了。
“是的,我觉得很好!课堂是大家的,我不能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都答完,应该要留一些机会给别的同学,让别的同学也能享受到回答问题的快乐”。
老师们听了小男孩的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半堂课的积极后面还有这么多深刻的原因呀!“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老师们当时就这样赞叹说。
老师们说得还真没错!多年后,这个小男孩果然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国学大师和文学家——季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