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插话”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2016-04-16 23:50李越玲泉州市晋光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插话算式房间

李越玲(泉州市晋光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让“插话”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李越玲
(泉州市晋光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在目前教改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上课插话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插话破坏了基本的教学管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本人认为,只要以引导,有效消减插话的负面影响,插话就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堂;插话;有效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要求我们实行“动态生成式教学”,即不能在课堂中机械地按照原先备课时确立的固定思路教学,而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控,不断生成新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始终处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插话”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着个人的独特思考而产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是学生学习内驱的一种外在表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好动,好奇,好表现。因而,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插话”现象应该说在每个地区、每所学校以及每节课上都可能存在。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遇到了新奇的现象以及较强的好胜心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插话的驱动力。某个学生恰到好处的插话,能引发其他学生的数学思考,引领课堂教学由机械、单调走向灵动和充实。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插话,并合理地开发和运用,让“插话”成为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

一、“插话”——促进自主探索的生成

现代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擅于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课堂中学生的插话与“鲇鱼效应”相似。上课时,插话的学生就如放在沙丁鱼中间的鲇鱼,他们能赋予课堂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活跃、民主,有利于师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比较“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生计算八道计算题:80-15=;35-27=;87-78=;45-7=;65-56=;89-39=;75-70=;56-26=。学生计算完毕,笔者请学生观察,把这八道题分成两类。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有3道题是不退位减法分一类,其余5道题是退位减法分一类。笔者非常满意,请他坐下。正打算继续按教学预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退位减法与不退位减法的不同。一位学生举起手来说:“65-56和87-78这两题可以分成一类,其它的一类。”笔者请他说明理由。学生说:“这道题的被减数和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学刚好相反,且他们的差都是9。”学生的一句话给了笔者一个启发:这正是让学生发现此类计算规律的好时机。于是笔者放弃了原来的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维改变了教学思路。学生通过举例,很快发现只有相差是1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得数是9。

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往往学生的一句话是又一个知识生长的起点。教师要在倾听中学会捕捉学生的插话,合理的开发,让插话成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有效资源。

二、“插话”——促进合作交流的生成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合作交流是学生张扬个性的途径之一。合作交流能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得到相互启发,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而课堂上的插话有时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导火索”。

一位教师在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教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教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吗?”教师愣了一下,“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如果房间没有住满,就有可能是29人了。”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教师及时捕捉这一生成,并调整教学预案,“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1:我觉得可能是26人,算式是5×5+1=26(人)。第6个房间只住1人。

生2:有可能27人,算式是5×5+2=27(人)。第6个房间只住2人。

生3:有可能是28人,算式是5×5+3=28(人)。第6个房间住3人。

生4:有可能是29人,算式是5×5+4=29(人)。第6个房间住4人。

生5:我还有不同意见,题目上说:每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人,有没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4个人,这样就是4×6=24(人)。

生6:那也有可能每个房间都住3人、2人或1人,这个旅游团就可能是18人、12人或6人。

生7:那如果也考虑不住满的情况,答案就更多了。

生5、生6、生7的想法有些偏离题意,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舒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教师能及时捕捉,恰当处理而喝彩。

这堂课由学生的插话引出了预设外的真实讨论,这样的讨论交流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数学课堂最需要的,体现了学生的内心需求,是重视内容的主动的合作交流而不是只注重形式的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被动的合作交流。这样的交流既尊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促使了学生个人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大家共识的成果,真正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插话”——促进创新思维的生成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教师应善于唤醒、激发这种创新的欲望和潜能。追求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是实施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学生内心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控制不住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就常常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是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的很好体现,应予鼓励。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就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动态的课堂氛围,不可抑制学生的行为,以便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尽情地绽放。

一位教师在课堂的练习环节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找规律,填一填,1、2、4、()、()、()。学生经过一番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教师微笑着点点头。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把前一个数乘2得后一个数。第三个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第一个数分别乘2,乘4,乘6,乘8,乘10分别得到后面依次各数2,4,6,8,10……同学们的答案各异,理由不同,教师恰当地对同学们的回答做了点评。正好下课铃响了,教师正要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回顾总结,一个同学忽然站起大声说:“括号里可以填1、2、4吗?”顿时,同学们窃窃私语起来。教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能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吗?”这位学生说:“就这三个数一直重复下去也很有规律。”“对,简单的重复也是一种规律。”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回答。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加上教师的鼓励,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还可以填1、2、8、1、2、16……把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乘2,乘3……”一个同学说。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填4、2、1、1、2、4……把这三个数倒过来填,再顺着填。”第三个同学说:“还可以填5、7、8、10……每个数都是加1,加2,加1,加2的规律。”……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的兴奋中。

真为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而鼓掌。这样充满生成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是需要的,这就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适时地、合理地、有选择地把课堂上的“插话现象”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所以要为那些课堂中的敢说者叫好,为那些积极表达自己见解的学生喝彩。要以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插话”,课堂中准备随时迎接学生“插话”,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数学课堂。

[1]郑佳.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5.

[2]黄伟.对话语域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插话算式房间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手绘插画:《齐心》
房间
DMR通信系统紧急插话方法研究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文中引用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房间,这是我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