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帅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情绪智力理论对中学教师教学的启示
钟帅
(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文章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阐述了情绪智力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根据情绪智力理论模型提出了中学教师应合理利用情绪智力进行有效教学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情绪智力;中学教师;教学
(一)情绪智力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3]
教学是教师工作的核心,教师往往想采取一切办法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尽管满腹经纶,但是不懂得利用情绪智力去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学生的学习情绪由轻松积极向费力压抑转变时,不采用恰当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用知识灌输的方式教学,不但在学生当中树立不起教学威望,自己也感到辛苦吃力,逐渐对教学丧失信心,从而导致教学效能感降低。而相反,有些教师虽然学历水平一般,但是情绪智力水平很高,能够敏锐地感知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地采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加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学习上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对于教学也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能感一直保持着高水平。
可见,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情绪智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能感。教师需要关注的不是学生表面上有没有疑问点,而是学习生活中的情绪波动,更加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加工,将学生从偏离的轨道上纠正回来。这样,教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赢得教学威望,从而保持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二)情绪智力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4]
教师是一个和人际交往密切相关的职业,在学校中,教师除了要在教学中运用情绪智力感知和调动学生的情绪外,教师还要运用情绪智力来管理与教务人员及行政人员的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适当合理地表达教学情绪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赢得学生的尊重,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热爱职业的教师往往是受到学生欢迎、获得教务管理人员满意并且得到行政管理人员认可的,这三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又反作用于教师的情绪,使得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而更加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因素很多,而情绪智力是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触发教师职业倦怠感形成的因素。新教师在情绪智力方面缺乏经验,更多的是情绪智力模型第三阶段的对情绪的模型和推理,尽管新教师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学生情绪的变化,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和情绪智力理论的培训,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反而被情绪转变的学生带动得愈发情绪化,导致了与预期结果相反的教学效果。在理想与现实的偏差中,一些新教师不能够保持最初的动力,产生对教师职业的反感,形成了职业倦怠感。因此,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对于新进教师的情绪智力培训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三)情绪智力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5]
教师是一个需要经过多年的师范生培养计划训练的职业,所有完成师范生培养计划的教师都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并且身心健康,教师自然而然地会感到开心和欣慰。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会反作用于教师的情绪智力,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对教学的辛勤付出如果能够得到教务管理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肯定,那么教师也会感到工作上的满足。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数据以%表示,经t检验、χ2检验、极限法(Kaplan‐Meier法)中的Log‐rank检验。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同时还受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感的综合作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教学效能感成正相关,和职业倦怠感成负相关。因此,合理地运用情绪智力对于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感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一)情绪智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研究显示,情绪与学生的成绩呈倒U型相关。情绪过低或过高,成绩都处于低水平,只有情绪处于正常状态时,成绩才能达到最高值。学生的情绪过于低落,便会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无心投身于学习,丧失前进的动力;学生的情绪过于高涨,便会兴奋过头,无法集中注意力,控制不了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情绪正常的学生,始终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地学习,奋发向上,自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情绪智力即是控制和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智力控制好学习情绪,既不低落,也不高涨,专心致志地投身于学习,学习成绩必然有所保证。
(二)情绪智力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内在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是外在的学习环境。在内在的学习动机方面,情绪智力理论模型的第二个阶段中情绪对思维的促进作用表明,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会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表现出对学习的渴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外在的学习环境方面,学生的认知风格主导着学习兴趣。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因而大多数学生的认知风格为场依存型,即学生的认知极大地依赖所处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同学和班级、学校的整体氛围影响。这时情绪智力的作用十分关键,如果学生在感知到周围同学的厌学情绪后,能够及时调整转变这种厌学情绪,逐渐将自己的认知风格从场依存型向场独立型转变,那么学生便能够抑制不好的学习环境对自己学习兴趣的副作用。因而,情绪智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十分有效。
(三)情绪智力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
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如前所述,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感知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采取适当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情绪的转变,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作为学生,如果能够及时感知教师教学情绪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实际行动响应教师的教学情绪,也会得到教师的肯定。师生的情绪智力可以帮助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样在同学关系方面,学生可以利用情绪智力管理和同学相处时的情绪,做到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学习,建立共赢的同学关系。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往往是将情绪智力用到恰到好处的,一个将情绪智力用到恰到好处的学生也往往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可以说,情绪智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帮助指导学生利用好情绪智力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准握关键时期,活抓典型实例[6]
学生在刚升入初一或高一的时候,可能因为对周围的环境比较陌生或者认识的朋友比较少,心生胆怯,不敢接触周围的同学,容易产生孤独感;在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后,有些原本成绩较好的同学突然没考好,或者是只考了个中等成绩,便会感到深深的压力,生怕下次也考不好,越怕就越紧张,越紧张就又越考不好,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情况既是学生学习情绪转变的关键期,亦是培养学生情绪智力的关键期。教师要准确把握这样的关键期,敏锐地感知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能够活用典型的实例,而不是空谈大道理。在中学阶段,典型实例对学生的迁移作用要比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实效的多。可以将不同的典型实例运用在同一个学生身上,也可以同一个典型实例运用在不同的学生身上,还可以将同一个实例运用在同一个学生的不同阶段,用以对比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状况。
(二)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小组合作
教师应当秉持“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下放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应当是轻松的、乐观的,同时又是有追求的。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都很纯洁,学习兴趣都很强烈,学生容易感知到其他同学的求知情绪,用以激励和鞭策自己。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也很乐意帮助他人,懂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同时也巩固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生互相管理好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中的学习情绪,达到在学习上共鸣的效果。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够成功的,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情绪智力感知班级整体和一些个体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情绪培养的关键期中加以引导,更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默默地施力。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感状态,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有倾诉的对象。久而久之,班级里便可以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树立教学威望,优化师生关系
教师的威望是作用在学生身上的一种隐形的力量,就像严父对于顽皮孩子的震慑力一样。有教学威望的教师,能够对学生施加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敦促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些年轻的教师不把教学威望看作一回事,认为只要教学的时候认真负责,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不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知教师的教学情绪,如果课堂上始终是一种比较轻松的氛围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无关紧要,而对教学内容掉以轻心,时间一长,更会把教师视为学习生活中的玩伴。树立教学威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树立教学威望并不意味着完全严格要求学生或者是在课堂上始终板着严肃的脸,而是在该严格的时候严格要求学生,在该关心学生的时候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恰当的时候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学威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可以共存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好比是师生签订的一种契约,有了这样的契约,教师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期望,学生会有为了教师的期望而不断奋斗的动力;良好的师生关系亦是师生间的一种共鸣,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学生的良好成绩和身心健康的共同努力。
(四)转变评价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对学生传统的评价模式是终结性评价模式,即以学生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目前大多数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上仍保持着这个模式。从情绪智力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某些特定的阶段可能会因为学习情绪的改变而导致学习成绩的显著变化,而这种变化后的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已经达到的学习效果,因而用终结性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不完整的。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逐渐过渡到形成性评价模式,关注学生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绪的变化以及学习效果,综合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Salovey P,Mayer J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J].lmagination,Cognition,and Personality,1990(09).
[2]Joseph Ciarrochi,Joseph P. Forgas,Mayer,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2001.
[3]杨晓萍.中学教师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姚计海,管海娟.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报,2013(03).
[5]张诗敏.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及提高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6]刘卓雄.情绪智力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6)02-0018-03
收稿日期:2016 - 01 - 03
作者简介:钟帅(1991-),男,江苏淮安人,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