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奋力走出龙江农业现代化新路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因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数量激增、粮食仓容爆满、收储政策调整、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矛盾问题交织叠加,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第一大省,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峻复杂形势。如何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新路,成为全省农业系统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黑龙江是中华大粮仓,要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这是对龙江农业人的政治嘱托,更为我省现代农业改革发展指明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按照省委关于“学讲话、谋振兴、闯新路”决定部署,省农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习,并召开全委干部大会,以上率下,深入开展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专题活动,统一意志,凝心聚力,加快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省委要求转化为推动龙江振兴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系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落实发展新理念,聚焦经济建设中心,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多侧发力,打组合拳,破解新难题,厚植新优势,奋力走出一条龙江农业现代化新路子,加快推动龙江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重点要加速四个转变、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巩固提升现代农业成果,加速由雨养农业向经营农业转变,做好农业高标准生态示范园区“加”的文章。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扩大现代农业生产成果。一要继续提升产能。以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强农机装备、地力培肥、育苗棚室等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加大以良种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完善种植标准、栽培模式、耕作方法,建立长效制度,推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深度融合,做到藏粮于技,向科技内涵挖潜要产量增效益。二要扩大有效供给。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发挥我省绿色特色产业优势,教育引导农民和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和消费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努力构建粮经饲结构合理、种养加一体发展的格局,减少供需之间的误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三要提高产品品质。发挥我省优良农业生态优势,顺应绿色、生态、健康的主流消费趋势,深入开展农业“三减”行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突出抓好1000多个“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做到育种、种植、管理、收获全程科技武装,种植、加工、营销全方位典型示范,将其打造成代表龙江现代农业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示范园区,加快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提档升级,生产出更多绿色有机食品。四要提升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各级各类高标准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示范引领农民转变重生产、弱管理、轻经营的观念,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推行农业生产的全面经营和全程管理,努力做到全程标准化、全产业科技化、综合效益最大化,让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扬长优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巩固提升龙江粮食生产全国第一大省的地位。
第二,补长农产品现代营销的短腿,加速由种得好向销得好转变,做好农业现代物流“减”的文章。“种强销弱”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强化市场意识,加快推动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加大农产品营销促销力度,在种得好的同时更要卖得好,走出一条以消费市场引领加工种植的路子。一要深化产销对接。巩固与京、沪、浙等农产品主销区产销合作关系,建立更稳固的长效合作机制。继续在国内大城市举办黑龙江农产品展销活动,并在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体验店和展销专区,扩大我省优质农产品销售区域。推进农超对接,引导扶持“寒地黑土”企业加快产品进社区工作,在京、沪、穗等大城市设置自动售米机,开办“寒地黑土未来超市”。二要加强品牌建设。坚持以品牌培育带动市场营销,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成长性较好的品牌,促其做大做强,提高品牌知名度。利用各种展销平台,举办“寒地黑土”“生态龙江”“黑农”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动有意愿的企业和合作社联袂经营,形成品牌闯市场的规模优势。组织省内知名品牌产品全面进入我省在省外建设的旗舰店、连锁店等销售平台,进入北京农展馆黑龙江精品馆及其社区直营店,扩大品牌影响力。三要创新“互联网+营销”。抓好全省“互联网+农业”平台建设,有效运用和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本地电商平台“生态龙江”、北大荒购物网等,以及淘宝、京东商城建立特色店(馆)。加强与电商合作,推进高端定制、众筹等新型销售模式发展,提高龙江优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三,避免走向就农业抓农业的怪圈,加速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转变,做好农产品加工转化“乘”的文章。充分释放一产“接二连三”功能,加强内外联动,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推动三产深度融合,把农业转型升级为新型的“六次产业”。一要推动加工业升级。抓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主食加工示范企业创建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试点,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用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构建健全的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产业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量大链短”问题。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农企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和营销的增值收益,实现农企双赢。二要大力支持农民创业。抢抓国家支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难得机遇,采取政策激励、示范引带、服务指导等措施,鼓励扶持农民创业,打破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的创业格局,重点向营销流通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餐饮业等服务业领域拓展,推动农民由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发展各类产业经营服务增收,引导更多的农民变产业工人、变经理人,最终成为市民。三要拓展农业多样功能。加快发展生物与休闲观光农业,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农业文化和农家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需求,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最美休闲乡村田园、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特色景观名镇名村示范创建活动,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通过推动三产融合,促进由大基地、大粮仓向大粮商、大工厂、大厨房的产业化升级,走出一条做全做深做精产业链、发展全产业链经济的路子。
第四,深化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加速农业传统生产方式向新型发展方式转变,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除”的文章。改革是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力量之源。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统领,全面深化现代农业改革,冲破束缚各方面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建立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释放农村生产力发展潜能。一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把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核心任务来抓,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进程不快、发育状况不良,量大体小、数多质差,领域窄、承载弱,带动力不强的实际出发,精准引导,有效培育,大力度加速,高标准规范,带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地激励激活新型经营组织投资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化生产、植入以农业产品为货源的餐桌市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与工业城镇市民的有效对接。二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加快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助推器和有效缓解贷款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性措施,依法有序推进,加快土地确权,落实好“三权分置”,探索“三块地”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要统筹推进其他改革。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与相关涉农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经验总结和典型推广,合力推进创新农村金融保险、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产品目标价格形成机制等其他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拓展改革广度与深度,巩固扩大改革成果。通过深化现代农业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市场化进程,有效激活农业各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活力。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