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及发展探讨

2016-04-16 21:48陈光军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康定626001
关键词:民族文化全球化战略

陈光军(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康定626001)



全球化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及发展探讨

陈光军
(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康定626001)

摘要: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文化间的冲突。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文化交往的密度,促使各民族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文化的多个领域进行融合。中国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要根据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实际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正确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文化;战略

地理大发现之前,民族文化之间几乎不存在交往关系,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自依据本民族历史和本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单一性的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各民族间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日益激烈,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文化冲突的根源

从客观角度来看,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民族文化冲突的根本前提。民族文化是该区域人们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的客观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对社会生活需求的集中反映。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地区的实践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是造成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基础。各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必将造成文化间的冲突。研究表明,文化功能对人们日常生活存在两个层次的影响,一个是现实性,另一个就是理想性。在现实生活中,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在理想生活中,生活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人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但仍具有差异性。如中国古代社会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规范,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而西方社会注重权力分化,提倡个人主义,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西方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从主观角度来看,各民族利益的差异是民族文化冲突的现实基础。世界上存在许多各不相同的民族,各个民族文化所反映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又各不相同,民族主体所追求的利益,决定该民族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价值理念是文化的最高理念,决定文化的组织要素和发展方向。价值尺度是文化的核心尺度,而价值尺度的核心是信仰,信仰又是最高的价值理想。信仰的本质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它往往通过人们对某一种价值本体理念的崇拜,来获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因此每个民族的信仰都带有民族性,在民族交往中不存在共同点,甚至会造成文化冲突。如果这些信仰和具体的民族利益联系起来,必然会造成民族冲突,如基督教和犹太教,起初两者的追求是完全相同的,但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各自信奉的神成为本民族利益的保护者,二者展开了斗争。

二、文化冲突的领域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性,民族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理念方面。国际综合实力的竞争,推动文化功能的转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又体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领域:

(一)文化认同领域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展开激烈竞争,主要是文化认同领域的冲突,以全球化和民族化的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经济全球化的事实被西方发达国家当作其干涉别国内政的正当理由,并利用自己的强势文化和价值理念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用西方民族的文化标准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为推行自己的价值理念,采取强硬措施,带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而发展中国家坚持文化的本土化和独特性,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当然西方文化价值体现了现代化的一面,有其值得借鉴的一面,但霸权主义的推行,践踏了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尊严。同时,文化认同领域的冲突也体现在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倾向的冲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民族文化都以本民族立场为出发点,定位世界,并以宗教信仰形式表现出来。当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对该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发展的影响巨大,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目前,全球的冲突更多地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如科索沃地区,阿族和塞族的冲突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相异;车臣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以宗教的名号展开民族间的对抗;波黑民族、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本是同一种族,因为宗教信仰问题展开了三年的战争。

(二)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不同于文化认同领域,前者是形式上的冲突,后者是内容上的冲突。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民族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以意识形态的名义为利益合法性进行论证,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影响下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种矛盾更多地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民族利益能否得到保障,取决于该民族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冲突以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形式体现出来,如美苏争霸、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美越战争等都是由意识形态所引发的。战争主要是以维护和平而进行的,但资本主义为了从根本上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其世界霸权地位,将重点放在了和平演变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领域内存在新旧两种国际秩序的斗争,两者间的斗争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制度霸权和反资本主义制度霸权,是政治意识形态中的霸权和反霸权斗争。西方霸权主义的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将本民族地区的根本利益建立在牺牲其他民族利益的基础上[1]。而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讲,体现的是阶级问题。通常情况下,文化的冲突如果未涉及这些问题,就不会影响到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不会造成亨廷顿提到的文化冲突后果,如果涉及该领域,将会危及统治者的合法利益,尤其是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将会造成文化的深度冲突。

三、全球化视域下民族文化的融合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平衡。在各民族文化相互冲突的情况下,也存在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事实。那么,要想使自身文化在国际性竞争的条件下获得有效发展,就必须把握全球化浪潮下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一)文化融合的根源

民族文化的融合本质就是在各民族文化交往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吸收和借鉴。

第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共通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性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人类社会的普遍发展规律适用于每一个民族国家,在没有外来因素和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下,各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都是相似的,并呈现出一些共性问题。而文化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集中反映,如全球化时代所产生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造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国家和民族,其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存在共通性,如各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伦理关系等。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发展,处于相同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相似的,无论是文化发展的主体,还是文化发展的方向都大致相同。如中国古代女娲造人和西方上帝创世说、精卫填海和西方的挪亚方舟,都是对人类起源问题、万物本原问题和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同样,处于相同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相信科学等道德和价值理念的规范,西方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和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爱都是从本质上反映了人类之爱。可见,各民族文化在本质上还是可以相互吸收和借鉴的。

第二,文化内在的真理尺度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往的内在基础。

每个民族文化都是对所在区域的客观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都是对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自身本质的高度认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认识和实践的真理尺度,即规律性尺度。各个民族文化的繁荣程度主要体现在这个民族在特定区域内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思想成果。如物理、化学、医学和数学方面的探究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成果;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和文学方面的探究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认知成果。可见,民族文化的有效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化真理性的扩张上,而真理性的扩张又通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表现出来,人们掌握的规律性认识越多,获得的真理性认知就越多,该民族文化的发展就越具有生命力。文化的真理尺度还体现在它的普遍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尺度的普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中真理性认知的多少决定着民族文化的竞争实力。

第三,人类需要的共通性是文化手段可以相互借鉴的基础。

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动力。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方式;为了获得更舒适的生存环境,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发展秩序和道德理论关系,不断对人类心理、宗教信仰和哲学展开研究。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看,民族文化虽然各不相同,但人类都有着相同的心理需求,而文化作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传统文化的客观反映,就自然成为人类需求因素交往的载体。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分别从人类发展的五个阶段提出相关阶段的需要,这五大需要既同时存在又依次发展,而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又决定了民族的不同需要,并在文化交往中找到需要的共通性。

(二)文化融合的界限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增强了各民族文化交往的密度,国际白热化的竞争促使各民族不自觉的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在文化的多个领域进行不断地融合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

在科学领域内。从民族文化的真理性尺度来看,世界各国,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科技交流。因为文化的真理性尺度更能体现世界文化发展的普遍性,更容易达成一种共识。地理大发现之前的相对封闭格局和对世界文明的片面性认识,必将被世界文化的整体性认识所代替。研究表明,民族文化融合的本质是对真理性认知的相互借鉴和吸收,一般表现在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再到人文科学的发展历程,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视野。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价值领域内。文化除了真理尺度之外,还具有价值尺度的特点。价值尺度主要包括价值规范和价值标准。顾名思义,价值规范主要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具有现实意义和正面意义,在规范之内的行为活动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和正面的意义,在规范之外的行为活动则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价值本体标准主要是制定这些规范的具体标准,主要侧重于理想,它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它为人们日常生活规范的合理性提供理由,是民族文化中的结构性因素。价值领域内的文化融合遵循从文化边缘开始,坚持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外来文化重新定位,并在客观的价值评价的指导下,逐渐推进,进行文化整合。如中国文化,通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将儒、道、释三家文化很好地融为一体,是国际上文化融合的成功例子。可见,文化融合就是在坚持本民族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部分内容的合法性认可。

在语言领域内。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交流,新词汇的引用和语言上的沟通是文化融合的最直接现象。中印文化的交流,使得大量的佛教用语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如净土、彼岸、五体投地、功德无量、回头是岸、借花献佛、种瓜得瓜等词语或成语。据统计,我国传统文化中引用佛教用语就达三万五千条。可见,民族间文化的交往所带来的影响之大。还有中国古代的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等,都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语言方面的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联合国事务处理等事实,也促进了各国语言的交流,语言的发展已经脱离传统的模式,更多的是一个国家地位的象征,承载的是国际文化内容,早已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财富。

四、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民族文化的发展遇到很多新矛盾、新问题。例如,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发达国家的强势民族文化与不发达国家的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等。民族文化要想在全球化趋势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民族文化发展的原则

各民族文化作为个体参与到世界竞争中,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各民族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弱势民族文化的建设受到来自强势文化的冲击,两者矛盾尖锐,能否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关系到部分民族文化的建设是否成功。为此,我们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开放的胸襟,批判和借鉴强势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将外来的、先进的文化因素融入本民族文化之内。纵观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无数先例证明,要想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而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注定失败的。马克思曾提出,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成果,是落后的俄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的重要条件之一。[2]列宁也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绝对不能脱离以往的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3]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化发展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可见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第二,要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强势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也紧跟着传入弱势文化中来,这些消极文化因素对这些弱势民族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要坚决抵制这些文化成分的传入。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部分消极因素的存在就全面否认和排斥西方资本主义强势文化,不但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要从中发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第三,针对社会主义文化(如我国),要保持其社会主义性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潜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积极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和演变,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第四,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在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霸权主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必须对其保持高度警惕性。此外,还需建立积极有效的防御机制,加强弱势民族的团结合作,呼吁公平合理的世界文化秩序,打破全球化以来的不平衡格局。

在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同时,也存在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该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殖民扩张,拒绝加入全球化,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强势文化的扩张,虽然加深了全球化程度,但并不代表全球化就是强势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外来强势文化。二是盲目乐观主义,认为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是要实现文化大同。这种观点不切实际,错误的认识全球化的本质和不平衡发展的事实。所以,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我们应该积极理性地面对全球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

(二)民族文化发展的起点

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但是民族文化的改造及其全球化是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民族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改造是民族文化建设的起点。迎达默尔也指出,传统只会和现代交融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传统。但在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融合的问题上却存在争论,如中西互为体用、全盘西化、西体中用等。这几种观点并没有发挥实际性的作用,因为这些观点都没有从本质上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对待民族的传统文化时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现代文化根源于西欧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精神,坚持自由、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实质上,现代文化与大工业生产方式相一致,相对于现代化国家的文化发展而言,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就我国文化发展而言,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有效继承就是文化发展的起点,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坚持文化创新、文化开放,[4]提高创造活力和辐射能力,坚持科教兴国,发展文化产业,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三)民族文化发展的契机

在全球化大背景的趋势下,大众文化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要想获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以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产业为契机。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又面临着世界不平等的文化发展秩序,要想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发展,防止被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侵蚀,就必须通过发展来巩固和强化其国际地位。

当前,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文化模式和文化产业竞争,文化产业是否繁荣标志着该民族文化的水平,其重要程度越来越明显。有数据显示,“文化产业在美国GDP中所占比例高达25%,在意大利为25%,在英国接近20%,而在我国还不到3%,据迪士尼公司高级副总裁莫菲估计,中国内地娱乐业产值目前为530亿美元,如能发展到美国现有的水平,产值将扩大40倍,达2万亿美元”,“中国在文化制品方面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据统计,在1998年,我国图书报刊出口贸易中,进口为3 925.4万美元,出口却仅为1 212.65万美元。而电子出版物出口仅为2种,进口却高达170种,出口仅为进口的1.176%”。可见民族文化的产业化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直接影响该文化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另外,决定民族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因素还包括本民族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是一种复杂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发展趋势,要想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就必须科学地认识全球化的实质,把握全球化的客观发展规律,制定公平的文化发展秩序,关键是能够在全球化潮流下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建设路径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应对挑战,在保持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推动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抵制西方强势文化中的腐朽成分和文化霸权主义;其次,正确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方向转化,推动本民族文化的产业化;最后,发挥政治、经济的协调作用,提高综合实力,提高本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得到自存自强。

五、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全球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作为个体参与其中,各民族文化在本质上不分优劣,但有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事实上,西方强势文化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奉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对相对弱势文化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要根据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实际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重视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都是在本民族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渐沉淀积累而成,离不开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各民族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必须理性处理两者关系,特别要重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否则将失去该民族的灵魂和方向。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有着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辉煌文明史,它深刻影响着中华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必须将其很好地传承下去。

科技革命的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涌现出一些危害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战乱频发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对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影响巨大,自古以来便崇尚天下为公、和平、正义、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文化,这对当前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具有一定的价值。事实证明,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当然,面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正确处理好继承性和选择性、时代性和超越性的辩证关系。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民族文化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再创辉煌。

(二)坚持文化创新,激发创造活力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的现状,有的人认为中国的文化必将复苏,有的则认为中国文化正日益坠落,也有人认为正在走向“后殖民文化”。可见,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得人们的心态极其复杂,但是要正确认识文化发展规律,促进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克服各种偏见,调整文化心态,坚持以客观理智的眼光看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坚持开放、平等、相互尊重,坚持文化发展的民族性,抵制文化霸权主义。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近年来,在文化探讨中我们经常将文化封闭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混为一谈,实质上两者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正确区分两者的界限。后殖民主义文化所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依据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事实重新定位自身的民族文化,反对西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殖民统治。而文化封闭主义的目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修复、构建自己的文化原型,忽略本民族的历史事实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最终必将导致自身文化无法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往,逃避机遇与挑战,造成本民族文化的停止与落后。因此,健全的文化心态在推进民族文化发展上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非时间上的简单延续,地理大发现之后,进入世界历史时代,民族文化的积累就由内部的纵向积累向全球性的横向积累发展,现实情况下,文化积累通过文化的生成和消费来实现。一方面,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文化成果,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并结合现实因素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不同的文化,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补充与融合,最终形成人类的共同文明。各民族文化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又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要推动和振兴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就必须加强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继承为主线,但继承的同时也应该有所超越,否则将不存在继承,一个民族是否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决定该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因此,中国民族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有所超越,有所创新,这便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坚持文化开放,增强辐射能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上各民族文化的交往已成为必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不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我们必须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格局,参与到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竞争中去。历史证明,闭关锁国不仅使民族在经济、政治上受到压迫,在文化上也会受到屈辱。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发挥有效性作用,就必须坚持文化开放,增进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自身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做到海纳百川、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并向世界展现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有效资源,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地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但西方却并没有积极面对中国文化,事实上,我国在图书、文艺、电影、等方面的对外开放处于严重逆差状态。我们不仅要坚持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还要坚持“送去主义”,加强我国文化的对外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地位。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一切可用资源,如互联网、卫星、广播电台等媒体,建立起覆盖范围广、实用性较强的宣传网,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中国人民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品德等传播整个世界,让整个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形象。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孔子学院的开设、中国文化年的推广和世界奥运会的承办等,使得中国文化开始全面呈现给整个世界。

(四)坚持科教兴国,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国际竞争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的较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国制定“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历史的选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高科技文化产业成为文化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低、品位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竞争力,我们必须注重科技发展,主动将高科技应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等几十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但面临国际上大型集团的竞争,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规模小、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等。因此,我们必须推进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在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市场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使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文化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特别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协调性和激励性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行动准则。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确保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逐渐融入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加剧了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的高低决定着世界各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以说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战略谋划,高质量的战略政策可以充分调动国家的战略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提供物质基础。反之,则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国家发展。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民族文化的交往日益密切,文化实力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搞好我国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应高度重视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谋划。在全球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文化也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中,并参与国际的文化竞争。西方强势文化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奉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对相对弱势文化构成一定威胁。因此,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要根据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实际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正确的战略选择。必须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坚持文化开放、文化创新,激发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增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辐射能力;坚持科教兴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科学合理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谋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认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雷芳.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8-6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29.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4]胡兆义.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5): 58-62.

[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99.

(责任编辑:梁念琼liangnq123@163.com)

Discussion on the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HENGuang-jun

(Kangba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Sichuan Minzu College,Kangding626001,China)

Abstract:The value idea and thinking mod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cause the conflict between cultures.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enhances the dens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promo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to integrate the essence of other cultures. As Chinese culture is bound to go to the world,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develop right strateg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globalization; national culture; strategy

作者简介:陈光军(1969-),男,江西南昌人,四川民族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民族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藏区和谐文化生态构建研究”(15SA0139)

收稿日期:2015-10-04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18X(2016)01-0029-08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全球化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战略
战略
全球化陷阱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