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送桥实验小学 李慧珍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中潜能生转化“四巧”对策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镇送桥实验小学 李慧珍
潜能生在每届班级中普遍存在。关爱潜能生,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潜能生的转化,离不开心理辅导和沟通。本文以心理层面的引导和疏通作为转化小学英语潜能生的重要手段,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英语;潜能生;心理辅导;潜能生转化
潜能生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学校、教师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一般多侧重关注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等诸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对于潜能生心理层面的分析和辅导却常常不足,这样的忽视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诸多的教学策略和辅导计划难以真正实施到位,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本文从心理学的几个层面来分析小学英语潜能生的心理,以便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是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我们经常发现,所带班级中途常常能冒出“几匹黑马”。他们在新教师面前的出色蜕变总是让前任教师们惊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任教师没有任何关于潜能生的不利信息。他们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学生、鼓励学生,而不是向前任教师了解和记录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和细节,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怀有一种期待,给他们一次在教师心中重新构筑学习形象的机会。只要教师始终抱着欣赏的态度,给予潜能生高期望值,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并应用积极心理学相关规律,才能不断提高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在笔者执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听觉较弱,只能靠助听器助听,因此这学生很自卑,经常会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不适当的举动,上课时甚至连书都不拿出来。笔者起初很愤怒,但还是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他的英语学习情况与心理特点,然后尽可能地耐心和他交流,以一帮一的形式带领他参与到小组交流中来,帮助他设置一些经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梯级递增的目标。当他达到了目标时,笔者会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劝告、建议、提议等委婉的方式来替代惩罚,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关键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体会成功的感受,进而提高学习动力和兴趣。
学生的归因方式与教师的期望有很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积极态度以及客观的评价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采取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和积极认可。
潜能生对英语学科时时会产生畏惧和退缩心理,因而教师辅导的连续性和积极正面的激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笔者每天都会表扬家庭作业优秀的同学;如当天某学生的英语书写很好,笔者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及时进行表扬。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出现暂时性厌倦,这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激励也要及时跟进。除了口头表扬,笔者还充分利用了班级的雏鹰争章表和英语角进行加星奖励。
只有从心理层面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坚持努力不放弃的进取心理,他们才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语言教师要设法经营好课堂——师生语言碰撞的平台。英语潜能生由于基础差,参与课堂的能力弱,常常成为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的边缘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掌握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心理知识,适当降低活动参与的门槛,创设一些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二者交互使用,消除沟通者的戒备心理,让课堂的语言活动悄无声息地走进潜能生心里。
曾经有一个潜能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但他美术天赋突出,课间喜欢画画,正好我们学习到了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这是讨论自己梦想的话题,这样的话题正好切合了该同学的状况。笔者让学生就这个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并预先特意安排几个特长生和该同学一组。最后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一定的知识打基础是很难实现梦想的。这节课后,该同学的学习态度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上英语课时比以前认真了,作业书写也渐渐地工整了。这个戏剧性的转变就是课堂的“意外收获”。
语言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巧妙地让课堂语言活动悄无声息地走进潜能生的心里。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小学英语潜能生的转化尤是如此。对于英语潜能生,如果教师一味地在教室里说服、动员,也许产生不了效果,甚至加剧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反感。但如果他们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良好,他们会对外部环境感到信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反之,如果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的状态,自卑、消极等不良心理因素无疑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潜能生的转变,需要师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健康师生关系。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减少潜能生的比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邵永红.2010.课堂里的暗示效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4):31.
吴庆麟.1998.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