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6-04-16 19:20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纺织院校高职

夏 平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 611731)



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夏 平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 611731)

分析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结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当前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优势专业集群发展、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主动融入产业园区建设的高职服务产业发展模式。

高职院校 服务社会 产业发展 园区建设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服务产业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契合高职办学实际的服务产业模式,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应该成为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之一。

近年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和实践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受到了产业界的好评。

1 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内涵

对于职业教育的目的,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可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而服务经济社会之关键还在于服务产业的发展。因为只有产业兴旺发达,方可实现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到底包含哪些内涵,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服务产业的主渠道之一。当今时代,人才的竞争日趋激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情况来看: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2]但是,就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情况看,仍然存在着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而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中国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3]近几年来,中国人才市场上频繁出现了“招工难”现象,究其原因,不是人才饱和,人才市场供过于求,而是技工“青黄不接”,老一代技工离岗或退休多,而年轻一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出现结构性问题,缺乏技术技能人才是实质。因此,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发展一线急需的生产、管理、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关乎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应是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和责任使命。

1.2 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

高职院校对产业的服务不仅在于学历教育,还体现在各种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专业教育等。比如,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面向在岗人员开展技术技能更新培训,面向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的数量约2.77亿,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有大量的农民工转化成市民。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较上一代农民工仅为8.8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多一年,但从接受教育的程度来看,7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义务教育(64.4%)和普通高中教育(13.5%),新生代农民工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经历的比例为28.9%。[4]可见,农民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明显偏低,基本文化素质较差,这既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积极性,也使其难以适应市民化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区域人力资源输出库和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应有“面向人人、为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和远见,为更广大需要接受职业培训的社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培训服务,以更好地通过提高他们的素质,以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民生事业的良性互动。

1.3 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缺乏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基础条件,许多教师的研究热情不高,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为校企合作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解决生产、建设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不够,因而合作难以深化,双方缺乏利益的切合点,直接导致地方和企业对合作兴趣不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也大打折扣。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牵头,对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科研竞争力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体水平偏低,68%高职院校国家级课题数量接近“零”。[5]

当前,创新驱动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成为企业争取行业话语权的重要砝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永续动力。相应地,能否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创新服务,成为社会对高校评价的重要标准。笔者认为,高职之为高职,其高等性就体现在对产业的技术性服务上,那种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不重要,或是要淡化科研,或是认为高职的评价体系可以完全不同于普通本科,应该另起炉灶的观点,只能让高职的水平不断下降,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高等性逐步丧失。同时,是否强调科研,也不是高职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分野,因为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做科研还不仅仅在于研究本身的重要性,科研能力也能大大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试想,那种没有科研要求的高职院校,一些教师除了按步就班上课外,可能不会做其他与专业相关的事情,这样只能使得这些老师的专业水平日益下降。

当然,高职院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其科研和社会服务与普通本科的范围和类别上应有所区别,应当主要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还可以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服务三位一体,联合成立科研与成果转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为产业发展服务。

2 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高职院校在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具有自身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地域特征

所谓的地域性,是指高职的服务面向要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地方的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并随着区域产业的变化来调整、淘汰旧专业,开办新专业;其次,高职的校园文化要融入地域性文化,这既是地域性文化赋予高职院校的独特基因,也是高职院校与地域性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比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的TAFE都主要为所在地方或城市服务。再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四川省本身就是中国丝绸发源地之一,产业配套较为齐全,是西部纺织服装大省,是近年东部和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一方面服务现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同时坚持传承四川蜀锦蜀绣文化、“嫘祖文化”、扎染蜡染等,培养蜀绣传承人,培训当代农村妇女居家就业等,开展社会服务。同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不少的专业是针对地方产业发展而设置的,如经济管理、旅游、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空调等专业。再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生源看,高职院校以招收本地学生为主;从就业看,毕业生以服务地方为主。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毕业生四川就业占73.53%,成都就业占63.51%。

未来两年,教育部还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6]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意味着高职院校办学的这种地域性特点,其目的就是要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行业特征

从高职院校的组建和发展历程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如农业、畜牧、交通、水利、航空、纺织、服装、医药、钢铁、煤炭等。当今时代,强调特色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鲜明特征,对于那种没有明显行业特征的高职院校,也在强调做强做大优势专业,形成高职的一流专业。正如秦玉友在《教育发展浪潮与中国教育政策的多层设计》一文中指出,未来教育的发展浪潮不是追求“你有我也一定有”,而是突出办学特色,核心任务是高效而规模化的满足有特定教育需求者的需要[7]。高职院校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采用“错位”发展战略。因此,对接产业发展趋势,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从追求规模扩大、“撒胡椒面”转向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专业为重点,形成自己的一流专业特色,应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服务产业的主要指向领域。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章程》就明确定位,纺织服装是学校的特色,这一特色也决定了该校深度服务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定位。其次,决定了校园文化的行业性。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长期的办学实践,将纺织文化与行业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宗旨,以及“长向桑梓纺经纬、永为河山织锦绣”等文化。再次,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纺织服装企业80%以上的中基层技术、管理人员,50%以上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毕业于该校。在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纺织服装企业,活跃着一支“川军”,近一半的人来自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2.3 集成特征

这里所谈到的集成性,一是指高职院校顺应产业集群发展,走专业集群化发展道路。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产业的集群化、网络化发展、相互协作已经成为趋势,高职院校服务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单个的企业,而是整个产业链。以纺织产业为例,不仅包括纺纱、织布、染色、制衣、水洗、包装,还有广告、设计、品牌、展览、网店等环节,这是一整条产业链,需要高职院校改变以往零散的合作模式,顺应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战略,并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外部环境需要,向专业的集群化、集约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讲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点。相对而言,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接触最多,结合最紧,融入更深,因此,可以通过建立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发展的平台,形成各种形式的抱团发展模式,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向前发展。当前,职教联盟是一种集群发展较为普遍的形式。据统计,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 1048个职教集团,成员单位46400家,平均每个集团有44家单位。其中参与职业院校8330多所,参与集团企业23500多家,政府部门1630个,行业组织1680多个,其他组织机构1450多个。这些职教集团在促进区域、行业和产业开放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新型平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取样调研的160多个集团为例,近年来,行业企业累计为成员院校提供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总值达到1500多亿元,投入建设经费60多亿元,大大改善了成员院校的实训条件。[8]高职院校在其集成发展中更能够有效发挥服务产业的作用。

3 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各异,依托的产业发展情况不一,因此,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的路径也就不同,但基于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共性,在此,本文结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务产业的基本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以期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川是东部和沿海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重要地区,新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不断出现,这一趋势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对此,该校开展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形成学校优势专业集群,搭建集“政策、技术、人才、市场”于一体,资源整合优化的联盟平台,主动融入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和实践服务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优化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需求。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从学校到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多元合作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以“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适应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为基本原则,每年对专业建设进行审议,适时优化专业结构。学校九个二级学院共建立了17个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校引入麦可思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连续6年对学校的所有专业数据进行分析,对专业与产业发展相关度、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满足度进行客观评价。学校原有专业62个,经过优化调整,淘汰32个,改造了8个,新建10个,现有招生专业40个,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3.2 发展优势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发展。

对接产业发展趋势,向专业的集群化、集约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是高职院校集中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学校着力打造国家级重点专业,立项建设了服装设计、染整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等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以及6个省级财政支持专业。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和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立项建设。2014年服装设计、纺织品检验等四个专业获得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立项。近年来,学校以校企合作为核心,建设了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12个,占专业总数的26.67%。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形成了覆盖纺织服装产业链的9个重点专业集群发展格局,这就为专业集群发展服务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3.3 牵头成立职教联盟,搭建服务产业平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牵头发起成立的由政府、行业协会、园区管委会、高职院校、企业相互协作的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了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对接,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联盟有115家成员单位,包括政府部门6个、行业协会14个、园区6个、41家企业、科研院所3个、中高职及本科院校45个。出台了《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章程》,成立了决策机构和工作协调机构,设立了教育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等,教育指导委员又下设纺织、服装等各专业委员会。

学校牵头成立西南纺织服装职教联盟的目的是通过集团化的办学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服务,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与西南区域办有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共同举办中高职衔接实验班,整合课程和教学计划,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结构,提供各有侧重的技能训练,实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一体化,实现教学和实验实训资源共享、师资互派互培,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联盟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整合联盟资源,构建优质招生就业新体系。三是通过中高职学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发挥各自优势,搭建中高职师资培训平台,创新师资培训新体系。四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职业院校的科技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职教联盟平台的建立,整合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各方的优势资源,在“政策、技术、人才、市场”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也能使高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服务。

3.4 深度融入产业园区,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产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为培养与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相适应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融入省内5个纺织服装产业园区,面向企业需求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员工培训服务,助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协助企业打造服装品牌。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开展“实职互派,双向兼职”工程。学校先后派出专家教授担任园区管理部门实职,建立专家顾问团,担任技术顾问定点联系服务园区,组建规划团队开展园区规划等方式深入服务园区建设发展。二是毕业生到园区企业就业,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经验和优势,参与园区人员技术素质的提升培训,帮助当地职业学校建设纺织服装专业和培养师资。三是共建园区研发机构平台,服务产品研发。在产业园区设立了产品研发基地,建立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与工业园区等地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联合建立了时尚工装面料研发中心。四是利用学校仪器设备和人员优势,引园区、企业进校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建立了全国无水印染创新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干茧公证检验实验室,污水联合环境检测中心等。五是搭建学术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学校还深度融入彭州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联合彭州市人民政府、四川省纺织工程学会,举办“四川省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搭起园区产业学术信息交流平台。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学校服务产业拓展了新的空间。学校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开展“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园区建设”合作,与云南保山、新疆阿克苏、宁夏石嘴山等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展开合作,服务当地产业园区,为承接纺织产业向西部创新型转移,为“一带一路”上纺织行业的复兴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对国内产业的服务,不仅提高了学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融入产业的力度更深,校企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更高,校企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让学校的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显著提高。从高职服务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对接产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搭建“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整合优化的平台,集中优势专业集群对接产业发展,以融入产业园区建设为根本途径,是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对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1]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6]叶雨婷.2018年教育部将支持地方建200所优质高职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6-06-29.

[3] 李唐宁,方烨.中国高校毕业生加速蓝领化[N].经济参考报,2013-06-17.

[4] 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9):7-14.

[5] 石伟平,等.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N].中国教育报,2015-07-09.

[7] 秦玉友.教育发展浪潮与中国教育政策的多层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7.

[8] 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015)[M].语文出版社,2015.

2016-09-08

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川教函[2014]156号)

G712

A

1008-5580(2016)04-0226-05

作者:夏平(1965-),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纺织院校高职
澳洋纺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