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本的“7选5”阅读题解题能力培养

2016-04-16 17:31黄瑞贤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本连接词语篇

黄瑞贤

(石狮第一中学,福建石狮362700)

以学为本的“7选5”阅读题解题能力培养

黄瑞贤

(石狮第一中学,福建石狮362700)

高中英语“7选5”阅读题解题能力培养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低效的问题,笔者提出创设近似的学本课堂进行解题能力培养的做法,即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并探讨了在毕业年段进行解题策略指导以及在非毕业年段进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效可行的做法。

“7选5”;以学为本;解题能力;英语思维

一、引言

还原句子型阅读理解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英语命题改革的成果之一,采用”7选5”的差额选择题形式,一般简称为“7选5”阅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这样的题型侧重考查学生的英语思维,对阅读理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因此,要培养和提高解题能力,就要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难以只靠真题和模拟题短时间训练提高的。原因有三:首先,可供练习的材料相对少。因为还原句子型阅读理解题命题对文本本身的特点要求较高,此类高质量的题目并不多,且近几年才出现在高考题中,也只有几个省份(直辖市)采用,题库不丰,学生的训练有限。其次,策略指导课不够科学。这种题目的解题能力不是靠几节课讲座就能真正提高拿到高分的,缺乏“策略”的解题策略课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或运用。教师往往并无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策略和真正的困难所在,追求高大全,从命题的意图、考点的分类、备考的要求、几题步骤等方面进行全面详述,把教师自己也还不很确定的做法安给学生,虽然也会进行讲练结合,但学生似懂非懂,印象不深,难以内化,有的策略甚至与学生自己的有效的解题习惯冲突,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长时间。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涉及思维品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培养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地螺旋式地动态培养,在高一高二年的教学中进行。也就是说,毕业班可以进行解题策略专题指导,但应讲求做法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步骤和策略。基础年段则可以从平时的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二、学本课堂与能力培养

具体怎么培养才能有效和长效?笔者认为可以在近似的学本课堂进行培养。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课堂。这里的学习者不是单纯的指学生,而是指教师、学生和直接参与者。具体而言,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学本课堂注重展示对话学习方法,创建“说的课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来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培养能力。(韩立福,2014)[1]学本课堂关注的是学习的真实发生,注重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学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为标志。(郑玉珍,2016)[2]所以,学本课堂倡导把课堂交给学生。无论是解题策略专题指导或平时的能力培养,都要避免纯演绎式地灌输,因为填鸭式的、抽象的分析讲授难以使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和深刻印象,而以学为本的体验式的教学、协商式的授课更能有效达到目标。思维是很个人的事情,这种习得应该在个体亲身体验和思考领悟中达成。杜威认为,体验是学习者自身目的、个体情感和已有经验的融合,是激发好奇心、营造学习情境、增强创造力和促进学习者成长的动力源。(杜威,2004)[3]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以学为本的教学才是有效长效的。

下面笔者就毕业年段“7选5”解题策略专题教学和非毕业年段相应能力的培养探讨有效可行的做法。以高考真题和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为例。

三、毕业年段以学为本的“7选5”解题策略指导

(一)策略指导的原则和做法

策略指导其实是策略培训,不是靠讲解掌握的,也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策略是靠他人讲解学会的吗?不同的人所需的策略指导一样吗?策略是懂了就掌握的吗?好比要学习骑自行车的平衡,是靠教练讲解示范就能学会的吗?每个人学会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大家都知道学习者先要先感知踩踏板的必要性——人不踩踏板车会倒,再学习平衡的技巧——练习踩好踏板保持车不倒,学到家后,基本不必踩踏板也可以骑在车上即使不前行也能保持平衡不倒,这就超越了策略技巧。策略的指导应摒弃教师视角,注意突显学生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性、强调动态生成性。“7选5”阅读理解解题策略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解题策略的必要性,通过与同伴或教师协商修正或明确恰当的策略,通过反复练习掌握策略,最后达到灵活自动地使用策略,或者招胜有招,不为策略而策略,跟着感觉走就能答好题。

(二)策略指导课例

下面以一堂省级公开课(“7选5”阅读理解中的衔接手段)为例,谈谈在毕业班专题课堂进行以学为本的“7选5”阅读题解题策略指导(其实是培训)。课堂涉及策略培训的知识和情境准备、策略的呈现和实践、策略的反馈和再生等三个关键环节。

备考思路:“7选5”阅读题考查的是语篇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就要使用到各种达到连贯目的的各种衔接手段,即词汇衔接、逻辑衔接、结构衔接。“7选5”阅读题多数考查的还是上下文逻辑意义方面的,可见所考查的是以句际间的关系为主,而衔接是语篇结构中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重要手段,包括逻辑手段、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复现关系、同现关系)。因此本课目标即通过学习衔接手段来形成解题策略。课堂时间有限,例题和练习只选择其中一个空缺,选项从2-3过渡到4个,难度逐渐增加。

课前问卷调查:备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7选5”阅读理解答题的熟悉度和困难,这是教师在详尽地了解与学生认知结构质量和智力水平有关的前学习策略使用状况和学习兴趣等。在科学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指导,使学生达成学习策略的正迁移。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7选5”题型的解题策略的专题指导和训练,但已经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另外,有62.22%的学生认为段落中细节句最难选。

授课主要内容:1.课前阶段.学生完成三篇“7选5”真题(这三篇分别较集中地凸显逻辑手段、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三种衔接),思索答题步骤和策略。2.课堂阶段,采用问题导学和活动体验导学的方式,通过真题练习探究问题,通过任务和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让学生卷入到分析、归纳、总结和练习中,逐步达到内化和习得。首先,学生交换课前答题后的思考,师生一起收集答题策略,但不作评价。紧接着,两人一组完成组句成段的游戏,体验三种衔接方式——逻辑衔接、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接下来,针对每一种衔接,学生回顾课前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形成清晰概念,并及时挑战真题中同类的单个空格,协商解题方式并澄清思路.最后巩固习得,掌握两关注:关联词和关键词.领悟:可以有策略,但能力高于策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策略运用方能出神入化,无招胜有招。3.课堂末尾或课后作业设计针对衔接手段的完整语篇的真题练习,并思考语篇整体结构的题目的解题策略。整堂课从语篇入手,切片分析,最后回归语篇。

教学重难点:1.如何让学生自己明白文章是主要由三种衔接手段来内在关联,组句成篇的?2.如何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同伴的解题思路?3.如何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4.如何让学生明白理解高于策略,理解是根本?

设计内容与意图:

1.进行“重排句子、组句成篇”的游戏,感悟衔接的必要。

教师发给学生每两人8张字条(见附一),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找出做halva的正确步骤。学生通过两人协作对8个句子进行排序,不管最终成功组成halva食谱与否,都能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语篇的形成,依赖逻辑、语法和词汇衔接;生词的理解障碍不一定妨碍思维。

食谱“halva”文本具有一定生词量、理解有一定困难,但是句子结构简单明晰、凸显三种衔接。在字条上上下下的排列中,在与同伴讨论中,在失败或成功的体验中学生将发现:(1)生词不会阻碍理清句子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2)关注Finally,First,at the very end有助于搞清楚头尾顺序;(3)关注the的使用有助理清部分句子顺序;(4)关注ghee,stir,water和syrup词汇,可以排出部分句子前后。总而言之,学生自然能领悟:逻辑衔接、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语篇中强力存在!抓住语篇中的这三种衔接手段是把握语篇结构和内容的重要途径!

附一

①Continue stirring until all the syrup is absorbed into the semolina.

②While stirring,boil one and a half pints of water in a different pan.

③Finally,enjoy eating your“halwa”!

④When the ghee melts,add 300 grams of semolina and stir.

⑤When the semolina turns brown,pour the syrup into the semolina.

⑥First heat 50 grams of ghee in a heavy pan on a low heat.

⑦Once the water boils,add 250 grams of sugar to make some syrup.

⑧If you like you can add chopped almonds to it at the very end.

2.分三步学习逻辑、语法和词汇衔接,关注“句际关系”和“关键词”。

课堂学生活动

(1)回顾课前练习中凸显逻辑、语法和词汇衔接的例子(参见附二)

(2)了解三种衔接概念:

①了解逻辑衔接和6种主要逻辑关系,同时复习常用逻辑表达;

②了解语法衔接,重点学习常用的照应和平行手段;

③了解词汇衔接,学习同词/同义反义次出现、上下义/同范畴词出现、数字索引手段;

(3)独立完成各种衔接的单题挑战(参见课堂学案),四人小组比对答案、商定小组最终选择,讨论理由;

(4)全班核对、分享感悟。

学生回顾课前练习中的题目,使课堂得以用较快的速度看到更多的例子迅速做出猜测,课堂主要的时间不是用在核对和讨论答案,而是通过作出小组决定的四人一组的讨论,促使学生大胆交流协商解题思路,全班的分析有助于分享、确认正确的解题方式和策略;复习常用逻辑表达,为实践挑战做铺垫。以发现—归纳—实践模式促进习得。

3.贯穿课堂的策略意识的培养,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首先,课前学生做题后已写下答题步骤和策略,上课伊始,即进行班级讨论,分享课前答题的分析和发现,教师将收集到的学生建议写在黑板上,只欣赏不评价,以供后续审视、调整。学生分享个人课前作业的解题途径和策略,一般已初步关注若干种衔接手段或形成一定的解题习惯。此阶段基本属于策略培训的知识和情境准备。

其次,通过复现作业中的例题,练习相关题目,并进行小组和全班的协商和讨论,即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确认和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这属于策略的呈现和实践环节。

最后,借助一道精心选择的题目,引导学生用多种策略来解决,并回顾课前、课堂的体验,师生讨论总结解题策略,肯定其他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方式。此阶段就是策略的反馈和再生环节了。比如,有的学生会说,他是“跟着感觉走”,凭语感就能答题。教师借机把“7选5”阅读题文本比喻为短缺5小部分的一棵树,形象而明晰,只要能迅速找到丢失的树叶枝干,什么方法都可用。这样通过体验后的讨论,学生知道适合自己的有效解题策略未必不是好策略。最后,教师借用帅帅的贝克汉姆的帽子说如何才能得分,CAP代表CComprehension,A-Awareness,P-Practice,SCORE指进球也可指得分,要得分,需要这顶帽子CAP!任何策略离开语意理解和英语语言特点意识,无用武之地。进而让学生明白理解高于策略,理解是根本,“7选5”阅读题归根结底是检测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脚踏实地地学习,提高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的把握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幽默的比拟让学生对备考方向印象深刻,并增加信心。

四、非毕业年段日常教学中的“7选5”解题能力培养

根据“7选5”阅读理解试题的考查目标——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结构以及上下文逻辑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翻译教学和背诵活动。但是同样,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基于学生已有水平、针对学生最短缺的方面,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和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解决问题。

(一)阅读课相似的策略指导——直接采用或略加改造使用

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中关于连接词和逻辑词的学习比较多,比如,Unit 9 CW(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查找连接词,Unit 12 CW和Unit 23 CW的连接词分类,Unit 3 CW、Unit 7 L4和Unit 17 CW的选填连接词等等;也有类似于“7选5”阅读题的选句补文,如Unit 5 L4、Unit 22 L3,甚至还有选段落补全文章的,如Unit 21 L3,至于段落大意或标题的匹配任务几乎每单元都有,如Unit 1 CW,Unit 2 L1&L4……,都可作为很好的材料。但是,对于必修模块中的连接词,学生理解和识记往往是不会困难,等项选择也往往有猜的因素存在,可是学生在写作和“7选5”阅读题答题中,即在实际运用中经常是不用或误用连接词。怎么使用才能有效地使用现有教材来培养学生的连接词使用意识和英语逻辑思维能力呢?教学设计就要以学为本,以促进有质量的思维为导向,可有多种处理办法:1.根据学情加大难度,增加多余选项进行差额选择,保证每一空格学生都需要认真推敲并领会上下文逻辑,就像Unit 4 L4 Ex.4和Unit 22 L3;2.预先去掉连接词让学生去朗读去发现文章的“不对劲”,进而对比有连接词和无连接词的两个版本,体会英文逻辑表达的严密,比如Unit 12 CW,文章不长,难度适中,可作如此处理;3.改单纯分类为先填空后分类,至少先遮蔽连接词,当学生在脑库里搜索合适的连接词时,他已在进行连接词分类,即使学生只是一头雾水,无法建构文本意义的状态,这时进行连接词的输入便是学习的绝佳时机,如Unit 23 CW Ex.2是对各种常用连接词的总复习,便可如此处理;4.变匹配为填空加匹配,或者不提供选项,直接由学生概括提炼。在阅读教学中提供标题或段落大意,让学生完成与文本各段的匹配,这只是一种辨别,如果只提供一半的标题或大意,让学生完成表达或完全让学生自己概括段落大意,这能更深层地“拉动了每个学生的思维系统,激活了每个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思辨能力,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能言善辩,富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给每个学生搭建了思维绽放的平台”。(韩立福,2014)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标题和主题句句型特点的把握也将更为精准。

(二)改错、翻译与写作活动——落实英语思维的培养

中英文表达是存在着差异的,英文表达具有的特点包括显性的逻辑、开门见山的表达、先果后因的思路等等,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把思维转到英语频道。如,在翻译练习中体会并使用逻辑表达,在阅读和写作中关注标题、主题句和承上启下的句子。很多单元写作有特定的逻辑表达的运用要求(如Unit 3/5/6/9…),议论文说明文写作则有具体的layout的示范和要求,突出的文章结构特点。比如,渗透逻辑表达的写作教学,应该在相关逻辑表达学习后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到,最重要的是作文评价中一定要体现对该项运用情况的反馈。

例一(改错):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Uncle Lee is very angry,the consequences will be severe.

在学生翻译后,还在打磨修正的时候,引导学生改错,在两句之间加入逻辑表达so或and,体会英语严密而显性的逻辑表达使用。

例二(翻译):

两句连成一句进行翻译:我的自行车坏了。我迟到了。

•I came late,_because_my bike broke down.

•My bike broke down,_so/and_I came late.

•My bike broke down,_otherwise_I wouldn’t have come late.

•I wouldn’t have come late,_but_my bike broke down.

•_If my bike hadn’t broken down,I wouldn’t have come late.

•……

从学生那里收集多种翻译版本,适当增加,让学生体会英语表达时逻辑词汇的不可或缺和丰富多样。

(三)背诵段落落或语篇——感受篇章结构

背诵名句或好的句型是教师经常要求学生的作业,目标往往是记诵好的表达或常用的句型,背诵段落或语篇却是很少,其实适当背诵文章能让学生整体把握篇章结构的安排,领悟作者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尤其有助于培养西方思维特点意识,尤其是开门见山、先果后因、重点优先、段首列中心句等与中文有差异的方面。所选的背诵段落或语篇最好是层次分明、相对完整的说明文或议论文体裁的。而对于文章段落背诵的检测,可适当淡化词句细节的记忆,突出要求结构的完整、主题句的准确和逻辑表达的存在。如Unit 11 CW的那封建议信很适合背诵,Unit 9 L4的第二部分虽然较长,通过诵读可以感受到以上提到过的英文行文风格。

五、结语

对于”7选5”这种阅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若一味从命题角度或教师设想出发,采用专题讲座式满堂灌的形式是低效或无效的只依赖就题讲题是不够的,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在了解学生的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教学活动,建构学本课堂,从高一开始就应当扎扎实实地培养阅读能力,扫清词汇障碍,进行文本语义的建构,提高语言能力,特别是在翻译、写作和背诵等学习活动中,进行思维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梳理、概括信息,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提升英语思维品质,解题能力也就自然提升。

[1]韩立福.让每个生命精彩绽放[N].现代教育报,2014-04-22.

[2]郑玉珍.学本促就英语课堂精彩无限[J].学术研究,2016(3).

[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周大明)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FonF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JK15-45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本连接词语篇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英语连接词:传统与反思
英语连接词的显功能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