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保勤
浅析英汉语言特点及翻译中动静态转换现象——以《边城》为例
武保勤
(桂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为实现英汉互译中动静态的灵活转换,避免出现机械式翻译的错误,提高翻译质量。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和Jeffrey C. Kinkley翻译的英译本,主要从英汉用词特点,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两方面分析了英汉语言在表现动静态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汉语具有动词优势偏动态,英语具有介词名词优势偏静态的结论,并提出在英汉互译中要灵活运用词性转换策略。
动态; 静态; 思维方式; 词性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动静态差异。英语倾向于多用介词和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1]国内关于英汉动静态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如连淑能、邵志洪、刘宓庆分别将英语的静态趋向和汉语的动态表现归了类,详细阐述了英汉语言的动静态倾向。以文学作品为文本,把翻译,文学及语言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比沈从文先生的 《边城》 和Jeffrey C. Kinkley的 《Border Town》不难看出,很多在汉语文本中呈现动态的句子在翻译成英语时在不同程度上转换成了偏动态的句式,英汉两种语言的动静差异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英语习惯多用名词和介词,即使是可以用动词的地方,英语还是尽量会采用单词的名词形式,呈现出静态之感,我们所称的名词化就是这样渐渐产生的。功能学派认为名词化不是纯粹的词汇过程,而主要作为一种将主谓完整句或动词短语这类典型动词小句转化为名词短语的语法手段。[2]相对于汉语中生动形象的名词,英语中部分名词抽象性较强,对于展现英语静态的一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
Arrogance and complacence turned out to be his ruin.
抽象词ruin在句中实指“祸因,完蛋的原因”,该句译为:骄傲自满最后毁了他。ruin一词在这里译为动词,比较契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英语习惯多用名词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英语中有大量的名词及相当于名词功能的词如动名词等。名词词组的重要性在于它的多功能性。名词词组除在句中充当主语[S]外,还能作宾语[O]、状语[A],以及在名词词组中作同位语[APP],在介词之后作补足成分[Prep C]。例如:
(1)The woman who lives next door[S] is a girl scout troop leader [C].
(2)Atlanta [S] enjoys a relatively mild climate [O].
(3)George Stamp, the novelist [APP], will be the guest of honor [C] at our next dinner [Prep C].
(4)Her father [S] gave her just what she wanted, a silk scarf [APP].
(5)We chose John Spratt [O] captain [C].
(6)My brother [S] returned last night [A].[3]
以上例子均体现了名词词组的多功能性,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中多有形容词变动词的现象,从而加强了汉语的动态感,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
作为颜色形容词的绿在这里用作动词,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春风的俏皮与可爱,充满动态之感。又如:
(2)橘子红了
(3)小麦熟了
这两个例子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汉语名词化的程度低且名词化结构在使用频率上要低于英语,在形式上更像英语的一些过渡类型。这和汉语的形式特征是密切相关的。[4]因此,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需要把汉语的动态转化为英语的静态。
(一)英语句子结构特点
1.被动句的使用
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在不必说出动作的发出者或不愿说出无从说出施动者,或仅仅为了上下文连贯等情况下往往都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英语静态感的表现力,如:
原文:河边早站满了人
译文:The banks had been crowded with spectators for some time.
原文:翠翠却似乎有心事怕到那边去。
译文:But something seemed to be weighing on her mind that her afraid to go there.
由于以汉语为本族语的人们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们在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用被动句。面对这种矛盾,译者并没有把汉语中的每一个主动结构都机械地翻译成英语中的主动句,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巧妙地将相对动态的汉语转换成较为静态的英语。其中第一个例子中,河边的状态“had been crowded with spectators”是句子核心,强调拥挤的状态,而例二中翠翠的心事即“something seemed to be weighing on her mind”是句子的重点,自然地表现了小女孩青春期懵懂的心理状态。
2.介词短语小句的使用
大量的介词短语为英语静态感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
原文: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译文:By a narrow stream on the way to town was a little white pagoda, below which once lived a solitary family: an old man, a girl, and a yellow dog.
原文:船将拢岸时,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再如:
译文:As the vessel neared the opposite shore, the person in charge would call out, “Steady now, take your time!” while suddenly leaping ashore holding the ring behind. The passengers, with all their goods, their horses, and their cows, would go ashore and head up over the heights, disappearing from view.
介词短语最根本的特点是,它不能像名词那样作主语、宾语,也不能作谓语动词。因此由介词短语组成的小句总体偏静态。上述例子中By a narrow stream on the way to town句法上是对a little white pagoda这一客体的客观描述,表明其所处方位,因此整个短语呈静态。由介词短语构成的呈静态的句子在边城的英译本中有很多,此处就不再一一列举。
3.There be 句型的使用
表状态的There be句型也是体现英语静态的典型句型之一,如:
原文: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给钱的。
译文:So there were always some who insisted on paying.
原文: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
译文:There was also a likin transit-tax bureau, housed in a little temple below River Street outside the city wall.
英语句子一定要有个定式动词,而这个动词是由前面的名词性成分决定的,这就构成了英语“主语-谓语”这类句子的基本模式。相比于其它句型,There be 句型的特点之一是主语谓语不太明确,容易混淆,然而这一句型运用很广泛,汉语中很多复杂的句式都可以转化为There be句型。此句型为读者所熟知,属于英语中常用句型,意思是“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即某地有某物,强调客观存在,因此客观性比较强,结构本身就呈现出一种静态。
(二)汉语句子结构特点
1.汉语主动句的使用
与英语习惯使用被动句相比,汉语中主动句的使用大大超过了被动句。相对于被动句,主动句更加灵活多变,如:
(1)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2)他却带着少年喜事得来的脚疯痛,回到了家乡,把所积蓄的一点钱,买了一条六桨白木船。租给一个穷船主,代人装货在茶峒与辰州之间来往。
其中例一“守”,“弯”,“缘引”,“横渡”等词的使用生动的给读者展现了老船夫尽职尽责,善良淳朴的形象,可谓是传统美德的典范。例二,主动句的使用突显了主人公顺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谋得一份家业,这与中国人历来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有关,西方人讲究的多是客观事实,因而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汉语。
2.汉语短句的使用及动词的重复或重叠
汉语动词常以各种形式加以重复或重叠以构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动词结构,此类句式如排比或对偶可以明显地加强汉语动态感的表现力,如:
(1)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2)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3)爷爷,你唱,你唱!
(4)你来你来!
其中,例一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从不”来突显翠翠的善良纯真,例二中翠翠正值豆蔻年华,对新娘子特别好奇,感觉特别新鲜,由此引发了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渴望,句中叠词的运用如“低低地”使语调舒缓有致,增强了抒情性,凸显了翠翠的单纯与可爱。例三例四也是运用动词的重复来展现翠翠的活泼与天真。
3.非主谓句以及主谓谓语句的应用
和英语句子不同,汉语句子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所谓非主谓句就是不具备主语和谓语的句子。现举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子如下:
(1)恼的他直跺脚!
(2)禁止吸烟
(3)钱!
(4)好冷的天啊!
(5)起风了!
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句子叫主谓谓语句,即由NP+(NPˊ+VP)构成,(NP代表名词性成分,VP代表动词性成分),如:
(1)宵夜我不吃!
(2)房租他付了!
(3)这学我们不上了!
(4)电脑他修好了!
(5)这树我们还是砍了吧!
非主谓句以及主谓谓语句的广泛应用展现了汉语动态的一面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这一趋势。此外,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比较讲究客观事实,因此倾向于以客观事物做主语。如:
The 2008 Paralympic Games have witnessed the great success in the cause of sports of the disable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与英语句子强调客观事实相比,汉语句子更加强调主观世界,习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中心,因此比较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此类句子通常会以人作为主语,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上述句子用汉语表达即是:2008年,我们见证了残奥会举办的巨大成功。此外,一些简单主谓结构的使用更是突显了汉语的动态,如:
(1)走呀!你们上路走!
(2)翠翠,你不信,你咬!
(3)爷爷,爷爷,我来了!
(4)爷爷,你急坏了,是不是?
在这种高语境(high context)下只简单的几个字既完成了对话,又形象地刻画出了说话人当前的情绪和心理,把汉语的动态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曹明伦曾说过:“我们翻译的并非语言,而是一个个具体的文本,翻译的基本层次主要体现在译文文字的细节处理上,体现在对译文词句的调整和变通上。汉语转换成英语的机制应该不同于英语转换成汉语的机制。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国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在讲汉语的环境中生活,受汉文化的影响,具备重形象,重直觉,重整体的思维方式。英语是中国人的外语,是具备重理性,重逻辑,重个体的思维方式的英美等西方人的母语。[5]
词类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中一种词性的词语用目的语中另一种词性的词语进行翻译的方法。换言之,当翻译中词语的词性在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中出现不对应时,就出现了词类转换。它是翻译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变通手段,通过使用这种手段,可以突破原文词法,句法格局,化阻滞为通达的重要方法。[6]英语在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而实际上是名词占优势;汉语理论上以名词为重点,而实际上动词占有一定优势。这两个违背民族心理的语言事实是各自语言的特点决定的。作为形态语,英语理论上以动词为中心,具有繁复的形态,但繁复形态带来的结果是使用不便,由于每个句子只有一个定式动词,动词的活动尤其受约束,常需要通过构词法转化成其他词类。而在英语由综合型向分析型发展的过程中,名词的形态简化得特别厉害,动词受到限制,语言的运用必然更多地借助于名词。而介词是引导名词的,介词由于代替了以前名词的格的形态变化,变得更加灵活,因而名词,介词的优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汉语由于重名词的结果形成了非形态语,动词由于不须受形态等的束缚,使用时就非常灵活,方便。结果反而形成了动词优势。[7]
从实践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性转换也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英语比较喜欢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是动词用的多一些。因此,我们在做英汉翻译时,词性的转换比较多地表现在名词,介词转换成动词方面。[8]现举《边城》英汉版本数例分析如下:
原文: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译文:And that was the end of his jumping into the water to compete in catching ducks. Diving in to save a life, of course, was a different matter.
在汉译英中,经常使用由动词或者形容词派生出来的名词,但在将这些名词翻译成汉语时,很多时候需要将它们翻译成汉语里的动词。上句中的jumping 就是由动词jump转变成名词的,这样更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再如:
原文:他已见到翠翠走去,他知道必是翠翠看明白了过渡人是谁,故意蹲在那高岩上不理会。翠翠人小不管事,过渡人求她不干,奈何她不得,故只好嘶着个喉咙叫过渡了。
译文:He’d seen Cuicui take flight and knew it must be because she recognized someone at the landing. He purposely kept on squatting under the high cliffs, ignoring the men. Cuicui was young and not in charge; when she didn’t respond to the men who wanted to cross, they had no recourse but to keep straining their voices to summon the ferry.
本例中管事一词形象生动,意思明确具体,充满动态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翻译成in charge . 意为having control over sb/sth; responsibility for sb/sth. 体现了英语词汇静态的特点,是一个抽象行为的描述。在日常阅读与翻译过程中,英语介词名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充分体现了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又如:
原文: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译文:They felt grief at such misfortunes as the death of a cow, the capsizing of a boat ,or any other fatal catastrophe, but the disasters suffered by other places in China due to the awuful struggles going on there seemed never to be felt by these frontier folk.
原文:二老说:“等等看,不算什么!”
译文:No.2 answered, “Let’s wait, we’re in no hurry!”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汉语动词优势和英语名词优势在动静之间转换的体现。从上述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英汉翻译中从汉语动态向英语静态的转化,Jeffrey C. Kinkley并没有拘泥于汉语原文,非常灵活地采取了词性转换、句式转换、增译、省译等翻译技巧,化动为静,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从而最大程度的弱化汉语动词分句过多,形式零散的倾向,进而完成了从汉语动态到英语静态的转化,使译文更加传神且符合目的语读者群的思维方式及阅读习惯。
影响英汉语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如地理环境,政治交往,民族文化等。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的差异,虽然无法观其形,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言语和行为,从而产生跨文化交际上的隔阂和语言翻译上的障碍。[9]相对来说,英语整体上多呈静态,汉语多呈动态。了解汉英语言的差异为英汉互译提供了便利,避免一些翻译上的错误,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9]理解并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在动静态两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提高翻译效率,少走弯路,有利于实现基于语言形态差异下更深层面即文化之间的交流。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3.
[2]张高远.英汉名词化对比研究—认知功能取向的理论解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
[3]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7.
[4]丛迎旭. 名物化英汉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 89-92.
[5]李青.新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6]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81.
[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79.
[8]李明.英汉互动翻译教程[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24.
[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沈从文.边城[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2014.
[11]Jeffrey C Kinkley. Border Town[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US, 200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Dynamic and Static Transformation Phenomenon in Translation——Take《Border Town》for Example
WU Baoqi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gnxi Guilin 541006)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lexible transmiss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dynamic and static states, avoid mistakes of mechanical transl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Mr Shen’s《Border Town》and Jeffrey C. Kinkley’s English version of i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erms of dynamic and static aspec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in word selection and sentence structure. Thus concludes thatChinese has a higher frequency in the use of verbs and accordingly has an advantage in dynamic state, while prepositions and nouns are prevailing in English, which make the language tend to be static,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strategy of word character’s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used flexibly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dynamic; static; thinking mode; lexical conversion
I206
A
1672-4437(2016)01-0084-05
2015-09-17
武保勤(1991-),女,安徽阜阳人,桂林理工大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