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嵘,姜 潮
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探析
刘 嵘,姜 潮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养成教育是培养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成败关系到科教兴国重大战略能否实现。地方文化是长时间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习惯、精神情感、价值观等,可以尝试在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融入地方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为教育提供人文基础、素材和环境。从设立研究所、丰富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营造环境、强化实践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地方文化;养成教育;策略
养成教育是培养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大学生终将走出校园、踏入社会,他们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针对性地进行养成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人在20岁-30岁10年中对社会价值贡献约占整个人的37%,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已成为社会发展中重要部分[1],同时也是国家培养目标和地方文化熏陶的综合体,倘若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工作忽略地方文化,教育内容会枯燥无味,教育形式自然而然的会显得更加单调乏味。从而使得许多高校在研究分析当地文化结合了当地的历史遗迹、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并且采取了最直接的方面,让大学生的成长教育更加接近同学的现实生活、心理状态,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理解、转化、运用的能力。将地方文化元素引入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
地方文化含义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居住的百姓,随着历史发展、世代传承、自然环境的改变等原因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习惯、情感、追求,这些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而成的,或者是历史遗迹、自然景观、优秀的人物,又或者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只要他们能够凸显出时代的变化、岁月变迁等特点。地方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淳朴自然性
文化积淀的过程也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运用聪明才智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并能够使特定的地域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是自然环境的标志。地方文化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随着时间的积累,当地文化将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简单而真实。
(二)丰富多样性
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各个地方政治经济发展快慢不一,便导致了地方文化发展的不协调,出现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三)自主连续性
地方文化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不是被动的,是独立又连续。这是人们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自主形成的[2]。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积累,地方文化已经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四)地域特色性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发展必须具有地域性,在时间的积累和演变中,保留当地文化是最能反映当地社会风俗、文化风格的一部分,淮安的文化特点因处于南北交汇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如伟人文化、运河文化、曲艺文化、淮扬菜文化。
(一)地方文化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人文基础
高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作为目标,高校的文化大多被地方文化感染,大学生将生活和工作在一定的地方文化氛围中,他们成长离不开地方文化的熏陶。地方文化以深厚的底蕴、鲜明的特色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并转化为他们精神支柱[3]。换种说法,缺乏文化教育的地方,就像白色的纸张,不添加任何颜色,永远不可能达到色彩斑斓的效果。
(二)地方文化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素材来源
优秀的地方文化是长时间积累了的,在积累过后都是文化的精髓,从大学生的成长教育看来,这些优秀的本土文化元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材料,无论是从精神、智慧、思想方面,优秀的本土文化无疑是高校养成教育的最大支持者。无论哪所高校,它必须在特定的地方文化中,学生在一个独特的地方文化,必然在不经意间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比如,地方文化元素体现在当地的风俗、历史和文化中,体现在博物馆、历史遗址、纪念馆中。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发展教育的源材料。此外,这种教育材料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使这些教育材料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地方文化元素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依托环境
优秀的本土文化能为高校开展教育提供坚实的支持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本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当地优秀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去更好的发展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教育。另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优秀的本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高校养成教育工作有了很好的环境依托,一个好的依托环境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学生的人生观、道德和价值观的养成。优秀的地方文化能够让学生摆脱消极,悲观和坏的想法,它的正面思维可以刺激人们的精神力量[4]。在依赖于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孩子的教育所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样可以使得养成教育工作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中国地方文化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高的思想价值。对优秀的地方文化进行研究、承载、渗透、弘扬、践行,将优秀地方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学生的自觉行为,促使大学生的“实践养成”。
(一)研究地方文化,融入大学生养成教育创新中
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被充分发挥,推动地方文化融入教材、课堂,文化管理被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汇集了大量的学者和专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地方文化传承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学校更加注重地方的历史文化,一大批教师自主研究当地文化,研究收获很大。学校成立了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的周恩来文化研究所、淮安商业文化研究所、地方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大学生素质教育文化研究所,在校内已经建成周恩来五观馆、淮安商业文化馆等场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让学生对地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二)以教学体系为载体,多层次融入
目前高校应将养成教育放在首位,使用课堂传播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当前,地方文化被作为必修的课程被学校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教学里,而且,上课方式也有所改变,任课老师通过代表性的案例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与此同时,学院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修养,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法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创作比赛,通过竞赛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良好。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不是主要的”的思想在转变。设计的开放性实践项目的主要形式有很多,如漫画和微型电影的创作,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和专业技能。
(三)渗透地方文化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大学专业教学中大学生的成长教育都离不开文化教育这一平台,凸显了地方文化的系统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格素质的培养、研究中国本土文化中所具备的现代因子,如今看来,要想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在新时代里重新阐述本土文化,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在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5]。养成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在第二课堂中通过诗词鉴赏读书会、古诗朗诵、文化活动和社团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地方文化的精髓,以地方文化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发扬奋斗的精神。
(四)弘扬地方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地方文化教育融于任课教师的言行、素养中,运用符合大学生思维方式特点的方法,影响和作用将更大。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打造“地方文化长廊”,并确立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并将其纳入省级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在规划设计中以淮安地方文化为题材,以校内人工湖为依托,以渗透忠诚、廉洁、爱心、感恩、创新等教育为目的,构建了“一线”“三区”“八景”的基本建设构架。学校唱响主旋律,将伟人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师生征集并投票表决确定周恩来题词“努力学习,精益求精”为学校精神表述语,进一步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除了这个以外,还要在其他方面进行宣传弘扬地方文化,比如:社会公共舆论领域、利用学校报刊、学校的广播站、社团,都要承担起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责,让大学生生活环境要充满着地方文化元素,这样就可以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产生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五)践行地方文化,强化养成教育
社会实践逐渐成为了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规划教育。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也要去认识社会、熟悉社会,不忘本心,积极融入社会,为国家地方建设贡献力量。学校可以开展了实践活动去激励学生,例如:组织学生去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去故居学习了解周总理的精神,这些都是为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高校在养成教育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设置开展“京杭大运河非遗研究”专题调研项目,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在过程中的思考,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在调研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地方文化的含义,能够自主地去践行地方文化。此外,要想学生在好的环境中有所启发,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校还应该通过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1]陈烈.传统文化融入艺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62-63.
[2]李民,魏饴.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20-22.
[3]袁春波,李娅琳,陈晓靖,赵垒.地方文化在高校学生传播的实证研究—以淮安高校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4(4):76-80.
[4]张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143-145.
[5]周影艺.学校教育与地方文化保护研究[D].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2009.
2015-10-29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研究课题“地方文化传承与服务视阈下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研究”(CY14Y06)。
刘嵘(1983-),男,江苏盱眙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姜潮(1982-),男,江苏沭阳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2-4437(2016)01-0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