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类应用性课程改革探索——以安徽大学《媒介作品评析》为例

2016-04-16 16:20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安徽大学评析媒介

刘 勇



新闻传播类应用性课程改革探索——以安徽大学《媒介作品评析》为例

刘 勇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闻实务教学是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的新闻实务教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亦即专业教学与传媒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的比例被大大压缩、实践教学有课程无体系。面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要求,新闻实务教学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

新闻实务;教学;问题;改革

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媒介作品评析》的根本定位是教会学生运用理性的视角、专业的方法评析媒介发布的新闻作品,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本课程是具有理论延展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刻把握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能够灵活使用这些理论分析具体的新闻报道作品。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度”,如何在具体教学中突出“应用”的根本定位,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缘起

(一)呼应我院办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媒介作品评析》的前身是《读报评报》。作为国内新闻专业的传统课程,安徽大学从1984年创办新闻专业开始,始终将《读报评报》课程作为每一届大一新生的专业“入门课”。2000年以来,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逐步提出了“四基并重”的办学理念,亦即“基本素质的提高、基础知识的夯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为此,我院以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核心,课程体系的培养为先导,教学内容的改革为基础,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为落脚点,全方位地开展新闻传播学科教学改革。2006年,为顺应新的教学需要,学院开设了《当代媒介素养》以取代《读报评报》“专业入门课程”的地位,与之相适应,《读报评报》课程遂重新调整为“专业提高课程”,授课年级也由大一上学期调整至大二下学期。从“专业入门课”到“专业提高课”,课程定位出现根本性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自然必须相时而动。

(二)因应传媒实践变化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电子媒介的不断冲击,尤其是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报业逐渐呈现出颓势,传媒业再次出现“报纸消亡论”。对此,新闻教育界应该充分认识到传媒竞争的紧迫性,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新闻教育。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历史悠久的《读报评报》课,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亟待改革。一直以来,《读报评报》课的开设都是建立在报纸为强势媒介的认知上,因此,其内容仅仅是对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伴随其他媒介力量的不断壮大,我们必须关注所有媒介的新闻作品,将教学内容转向对不同媒介产品的分析。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给新闻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5.57亿,即时通信网民规模5.88亿,博客用户1.09亿,微博用户2.49亿,域名总数为2060万个,网站总数为335万个。1这一转变促发我们于2011年将课程名称改为《媒介作品评析》,其意在“拥抱全媒体时代”,教会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专业的视角去审视新闻作品,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去评析媒介作品。

(三)对应新形势下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形势下,传媒人才的培养标准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技术层面的能力已无法胜任未来的新闻工作。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才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在研究生考试和媒体招考中,都会专门涉及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与评价之类的题型,这就对我们的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二、教改的思路与目标

(一)思路

基于对《媒介作品评析》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以及对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变化与新要求的判断,我们在本课程中引入应用性教学活动,强调以“媒介作品”为考察对象,紧扣“新闻实践能力”这一中心,以“大新闻业务观”(即将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技能置于整体性框架内)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旨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应用,以应用夯实基础,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

(二)目标

通过这样的思路,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实现四个“一”的要求,亦即:能够熟悉写作一篇专业文章评析新闻作品,能够用一段文字精确评析新闻作品,能够将一段文字浓缩为一句话来评析新闻作品,最终能够用一个字精准评析一篇新闻作品。这一目标的提出,首先是由本课程的基本特质决定的。

作为新闻专业实践类提高课程,《媒介作品评析》面向的是刚刚经历专业分流之后进入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此前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当代媒介素养》、《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实训》、《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实训》、《中外新闻传播史》等新闻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因此,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必须设计一个能够产生质的飞跃的课程框架,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教会他们运用理性的视角、专业的方法评析媒介发布的新闻作品,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建构自身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改革方案

(一)整体思路是以“新闻实践能力”为中心

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旨归,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训为手段,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训练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应用,以应用夯实基础,注重使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行动导向教学法。

对本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行切实有效地转变,亦即从单纯的写作技巧的分析转向对学生新闻思维的培养。“新闻思维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新闻思维”则构成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首要内容。

我们尝试提出“贯通式”教学模式。所谓“贯通式”教学模式,即以新闻作品分析为切入点,有机贯通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三大领域,着重培养学生学术并举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怎样在这三大领域中建构关联”则是我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二)内容设置强化整合性理念

本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对于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目前来看,这样的内容已无法摒弃以往对新闻业务分门别类的内容设置,根据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以“大新闻业务观”为指导,强调新闻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紧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将采写编评等新闻业务技能置于整体性框架内,既强调每一个内容的独立性,也要将这些内容作为整个新闻实务的教学的重要一环,彼此串接才能形成学生新闻实务的综合能力。

(三)以新闻实训作为根本手段

围绕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我们在《媒介作品评析》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强化实训观念,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力图通过应用性训练来夯实基础、掌握技能,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小班制、实战模拟、案例教学等授课方式,为学生设计了针对不同媒介形态、不同业务环节的综合训练项目。

(四)大胆改革考核形式

对于《媒介作品评析》课程的考核形式,我们要变过去的评析新闻作品这一单一形式为多种考核形式并存,就引入了课堂分组讨论、随堂小作业、命题作文与自主选题等多种考核形式。

注释:

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告.http://search.cnnic.cn/cnnic_search/showResult.jsp,2015-01.

2015-11-24

安徽大学应用性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新闻传播类应用性课程改革探索----以安徽大学媒介作品评析为例”(XJYYXKC44)。

刘勇(1978-),男,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新闻传播学。

G206

A

1672-4437(2016)01-0036-02

猜你喜欢
安徽大学评析媒介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秦晓玥作品
L'examen dans l'antiquitéet de nos jours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