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婷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新媒体时代高校深度辅导的角色嬗变
徐春婷*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新媒体时代高校深度辅导工作面临挑战。在探究新媒体对辅导主客体角色嬗变深度影响的基础上,论述辅导主体的角色之困以及辅导客体的角色迷失,并对辅导主体的角色转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策略。
新媒体;深度辅导;角色嬗变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19
深度辅导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妥善处理辅导主体(主要指辅导员)与辅导客体(大学生)关系的一种有效策略。新媒体时代,辅导主体和辅导客体成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高校深度辅导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再仅限于传统层面,辅导主体所使用的旧式工作策略和方法已不能有效解决辅导客体的现实问题。关心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辅导主体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充分认识辅导客体角色迷失的基础上,加快自我角色转变的步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当今社会已经迈入数字化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霸权和束缚,造就了人人手握麦克风的时代,改变着深度辅导主客体的生存环境。
1.新媒体融入微观生活
人是社会性的,谁都不想被孤立的存在。人们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正是人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媒介是社会人表现的舞台,新媒体以其快捷、平等、互动、低门槛等特性迅速实现与大众生活的无缝对接,人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媒介得以完美展现,并享受着其带来的美妙体验。新媒介正在悄然改变着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固化为人的生存附属品。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结果就是当下新媒体包容生活,媒介舆论无处不在。正如麦克卢汉所认为的:媒介即讯息,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的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开创了社会生活行为的新模式,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辅导主体(辅导员)和辅导客体(大学生)无不身在其中,新媒体为辅导主客体拓展和革新了角色外延和内涵,反之也造就了新的角色冲突和裂变。
2.媒介舆论的强大力量
媒介是现实社会万象的缩影,见证各种社会力量的惨烈博弈。诺尔·诺依曼指出:“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任何社会人在媒介舆论面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深受其影响。舆论依托媒介获取强大的社会控制力,出于不同目的和利益的考虑,社会强者试图控制媒介,引领舆论发展趋势和方向。新媒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回归,并不意外着所有人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地位,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生存法则依然适用于此。社会舆论趋势和发展方向永远掌控在社会强者手中,弱者表现的行为方式主要就是“随大流”,这就是诺尔·诺依曼所提出的人们害怕“被孤立”,所以大多数选择“沉默”,这正是强权力量所希望看到的。它们所需要的不是百花齐放、各抒己见,而是思想的统一和趋同,至于思想观点是否科学合理并不是其所必须关心的范畴,这也是舆论的可怕之处——“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们感觉中的多数或优势的意见”[1]。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舆论良莠不齐,其光鲜的背后是暴力、色情、无序、虚伪、偏见。新媒体为网络暴力提供了疯狂滋生的温床,诸如“红十字会事件”“缝肛门”“小月月”“谢娜流产”等网络事件。“每一事件的背后,都有一群道德底线沦丧,法律意识淡薄以及社会责任缺失的始作俑者和幕后黑手。”[2]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民意绑架和精神污染,草根阶层的众声喧哗。我们应当看到大学生作为网络中的活跃力量,却一直是网络弱势群体的存在,其认知和情感往往受网络媒介舆论的管控和影响,这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是十分危险的。
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1)深度辅导主体的主力军一般是高校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决定着深度辅导工作的实际成效。新媒体的蓬勃发展逐渐影响和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环境,传统的深度辅导工作策略和手段已与现实脱节,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大打折扣,深度辅导主体与辅导客体的关系逐渐陷入失衡状态。
1.深度辅导主体的角色“话语权”弱化
传统深度辅导工作中辅导主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辅导主体有权决定何时、何地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对任何一位学生进行深度辅导。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下,大学生以辅导员为中心,获取各类信息和资源,辅导员是他们唯一认可的可以信赖的求助和倾诉对象。长期以来,辅导员已经认同和习惯这样的主导地位和主动模式。新媒体的出现,至少对深度辅导主体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
(1)开放的交流环境。新媒体所营造的交流环境有着传统教育环境无法比拟的优势。其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质,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和古板,辅导客体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和探索属于自我的人生实现途径。自由的“公民环境”时代,辅导主体失去对辅导工作环境的有效把控,从选择的绝对性逐渐转变为勉强的相对设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如何创设基于新媒体的深度辅导工作环境是辅导主体必须克服的首要问题。
(2)多元的交流对象。新媒体深度介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视域。大学生能够便捷地、从容地从媒介中获取海量信息和任何想要的答案。处于对传统辅导员角色的本能回避,更多大学生选择绕开辅导员。从过去有问题找辅导员,到现在有问题找“度娘”、找网友,弱化了辅导员角色的中心地位。新媒体提供了新的情感表达和宣泄的窗口,大学生通过上网、玩网络游戏,利用陌陌、QQ、微信等找网友聊天等方式,排遣自己内心的无聊与孤独,寻求个人存在和情感慰藉。辅导员,你不再是我的唯一,这就是新媒体时代深度辅导主体的“鸡肋式”角色尴尬。
(3)多样的交流方式。深度辅导的“一对一”面对面交流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选择,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媒介世界与辅导员进行隔空对话。大学生喜欢利用QQ、微信、钉钉等新媒体与辅导员展开自由平等的交流,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打破辅导员“一言堂”的主导地位。一对多,多对多,平等互动交流,辅导主客体关系向平等化发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话题的主导者。在新媒体话轮交际中,辅导员不再是唯一持有话筒的人,也不再有无上的权利去分配话筒。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只是一个旁观者,甚至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角色,而非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2.深度辅导主体的角色困惑
新媒体时代保持高校深度辅导工作实效性和生命力,需要深度辅导主体能够扮演适应新形势下的合理角色。就当前情况来看,深度辅导主体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角色认同滞后。角色的自我认同是有效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前提条件。不可否认,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代沟,新媒体加剧了两者之间的对抗。传统保守的辅导员一时难以接受新媒体所带来的工作困扰,不认同新媒体所带来的工作便利,不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反传统行为,对新媒体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超前时尚是新媒体的标签,师生对于新媒体不同的态度使矛盾产生并扩大化,畅通有效地交流被封闭,深度辅导工作陷入困境。在古板教条的辅导员和时尚前卫的新媒体两者之间选择,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后者。
(2)角色服务意识淡薄。新媒体是大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是年轻人聚集和嬉戏的主要场所,是青年人喜爱的人际交流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辅导主体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深度辅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迥异于政策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辅导主体扮演的不是严肃的控制者,而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教育者和服务者,其工作特点就是充分认识学生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走近学生,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务实态度,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高校深度辅导工作要特别关注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不利的一面,这才是深度辅导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角色病态网络综合征
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网虫”“低头族”屡见不鲜。笔者曾以阜阳师范学院为样本进行专项调查,在回收的352份有效样卷中,超过84.5%的学生每天的空闲时间就是上网或者玩手机;70.2%以上的学生承认生活中如果没有手机,将会坐卧不宁,对生活无所适从;更有 75.5%以上的学生认定自己上网或玩手机从事与学业无关的活动。这个结果不是个案,而是具有普遍适用性,新媒介牢牢俘获大众日常生活。Davis早在 2001就提出“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 PIU)概念,认为部分网民认知行为异常,形成病态网络生存模式。虚拟世界获得了现实世界无法给予的“身份认同”,填补了无聊的生活空白。所造成的后果,一是角色的自我封闭,沉湎于虚拟角色的生活状态,现实社交意愿降低,垒起一堵外在力量难以逾越的墙。深度辅导的核心手段就是交流,这种后果造成了深度辅导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生活失去重心和目标,钟情于网络和手机,缺乏合理的时间管理,大量挤占学习和休息时间,最终的结果是身心疲敝,玩物丧志;三是思维感性化,戈尔茨坦提出了“注意力短缺”的观点,面对新媒体海量信息,人们极易产生阅读疲倦,造成对于有价值信息的回避和无视,弱化了理性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以个人好恶和情绪波动来判断资源的真伪和品质。
2.角色焦虑和冲突
人本身就是矛盾体的综合,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新媒体如同万花筒,在给人以美好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残酷和阴暗。新媒体为大学生构建了虚拟世界的虚拟人生,大学生面对的是虚拟世界的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失落,集中表现为对角色身份的焦虑,对未来强烈的不确定感,对无法实现目标的煎熬,对更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渴慕。新媒体打破了消息的垄断和闭塞,社会阴暗面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冲击和震撼着他们幼稚脆弱的心灵。仇富心理、拜金主义、权利崇拜、低级趣味诸如此类喧嚣尘上,扰乱大学生对人生的定位和价值取向,陷入自我否定,甚至是自我放弃。
3.大学生“集体无意识”
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3]19,因为“群体易于暗示和轻信,表示对理性无动于衷,失去一切批判能力”[3]24。媒介舆论控制权从来不掌握在网络“P”民手中,弱势群体只是被社会强势力量愚弄的对象,网络群体事件中主要言论和观点并不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学生涉世未深,所追求的是表象的身心愉悦和快感,缺乏独立思考和真伪甄别的能力,在网络中所承担的角色就属于集体无意识的跟风者。群体不仅冲动而且急躁。群体赋予了个体力量,因为人多势众而产生力量感,解锁人性的自我约束。群体感情又是狂暴的,这种群体的力量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很可能抵挡不住内心的狂热和诱惑,极大可能做出违反社会法则和道德的事情。新媒体缺少“守门人”,内容良莠不齐,如果被不良社会势力和腐朽思想所侵染,大学生最终会沦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魏国华认为“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从科技工具走向思维方式,倒逼所有传统产业和传统组织迎新求变”[4]。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努力方向,也是始终如一坚守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主动权的必然需求。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加以科学的使用,能够使得深度辅导工作成效事半功倍。
1.辅导主体应当积极转变角色
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必须保证辅导主体和辅导客体能够有效沟通,至于沟通所采取的何种途径和媒介不是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辅导主体要虚心接受新媒体所带来的工作生态环境的改变,善于利用新媒介所展现的优势,发自内心地关心大学生群体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切实转变教条式的思想教育和行政命令式的管束,在尊重个性、宽容自由的基础上架设平等、互动的沟通机制,激发大学生实现自我能力挖掘和深化的内在动力。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共建关系,真正实现角色互换和角色分享,才能有效避免角色冲突,实现深度辅导工作的共赢局面。
2.辅导主体应当塑造良好的角色品质
(1)增强角色服务意识
辅导员是深度辅导工作的执行人,更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服务员。深度辅导是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过程,辅导主客体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辅导员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多元化需求,将服务意识贯穿整个深度辅导过程。切实提升服务能力,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生的诉求是辅导员工作和努力的方向,以科学的批判思维,衡量学生需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学生愿意接受的沟通方式,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最终实现目标或认清事件本质。当然服务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诚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服务学生不是妥协,更不是一味迎合学生,而是为了贴近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提升角色工作智慧
深度辅导工作中辅导员扮演的是多重角色,必须具备多样的角色技能,这是角色升华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辅导员必须开展“因材施教”,这是辅导员工作智慧的集中体现。一是善于用爱去倾听。可以说,辅导员是一个良心职业,辅导员关爱学生是天经地义,无条件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对每一个合格辅导员的根本要求。真诚地把学生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对准确界定和解决学生问题有着非凡的意义。善于倾听的人才是真正会交际的人。快节奏社会所带来的时间紧迫和浮躁,消磨着辅导员的耐心。每个有问题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没有找到问题症结和对策的时候,切忌打断学生的倾诉,杜绝盲目武断地提出解决建议,强加自己意见和观点,这需要辅导员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和同情心,并能够做到移情倾听,感同身受。二是善于交流。畅通的对话是深度辅导成功的开端,激发沉默学生的谈话欲望不是简单提问就可以做到的。在询问之初,可以尝试轻松愉快的话题,弱化学生的防备心理,以真诚获取学生的信任。善于用鼓励和温情的话语去引导,使学生主动说出他们的故事。
(3)改进角色工作方法
深度辅导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每一次成功的深度辅导,都会给学生带来改变和自信。当然,深度辅导需要摒弃一蹴而就的思想观念,着重加强跟踪服务,持续关注。深度辅导需要加强动态管理,为深度辅导工作对象建立工作档案,构建完善的动态数据体系,为后期辅导工作提供详尽的资料支撑。辅导员的工作是相当繁杂的,辅导员也是凡人,有着同样的认知缺陷与误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样需要他人的智慧,享受知识的愿望和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时刻相互作用”[5]。辅导主体要善于借助其他力量,促成深度辅导工作顺利完成。
新媒体时代深度辅导主客体的角色嬗变不可避免。当前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有利功用和价值,积极转变角色,着力提升青年人对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和信任,扫清沟通障碍,重塑处理辅导主体和辅导客体两者关系的有效机制。
注释:
(1)Wilson,B.R.TheTeacher's Role a Sociological Analysis.转引自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2.
[1]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2.
[2]周安.网络语言暴力的角色定位及对策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6).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从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9.
[4]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
[5]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6.
The Role Changes of Depth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Media Times
XU Chun-t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41, Anhui)
In the new media times, depth counseling in universities face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eep impact of new media counseling on the subje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uzzles of the counseling subjects and the loss of the recepients, and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new media; depth counseling; role changes
G41
A
1004-4310(2016)04-0083-04
2016-04-14
2014年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SK018);阜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MOOCS 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2014JYXM29)。
徐春婷(1981-),女,安徽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