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X起”探析

2016-04-16 14:54姜淑珍
关键词:趋向补语模因

姜淑珍

(1.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310028;2.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流行语“X起”探析

姜淑珍1,2*

(1.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杭州310028;2.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杭州 310018)

近期“X起”结构(如:“走起”、“约起”)在网络语言和年轻人口语中悄然兴起。“X起”在句法结构、语义和修辞风格等各方面均有别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V起”。“X起”中“起”的句法功能是起始体标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承担此功能是为“起来”,简单趋向动词“起”并未虚化为体标记。“X起”可能为“V起来”的模因变体;也可能源自汉语方言,为语言接触的产物。

流行语;X起;起始体标记;模因变体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4.10

一、流行语“X起”及其特征

近期“X起”结构在网络语言和年轻人口语中悄然兴起。最常见的当为“走起”和“约起”。如:

(1)a.吃饭去,我请,走起。

b.如果你有未完成的事情,如果你有未感受的光辉,现在走起。

c.年费抽中不给激活!我啥也不想说了,只能3·15走起吗?

d.春运返程怀着不舍,带着家乡特产走起。e.小香风连衣裙优雅气质走起吗?

(2)a.海南自驾露营好去处,背起背包,带上小伙伴,约起!

f黄金T+D暴跌之后还能走起。

b.《微爱》掀全民约起的?!

d.《原来是酱紫》新节目来啦,下周一开始约起旋风。

c.嘎嘎,提前过圣诞!可有小伙伴约起吧!吗?

e.我已经到三亚了,童鞋们有约起“

X起”中的“X”范围不断扩大,多类行为动词进入了该构式。

(3)a. 还不快翻箱倒柜,把爷爷的毛背心穿起。

b. 初春时节养身体,这些蔬菜要吃起。

c.我要迎着朝阳跑起。

d.每天都是小麻将打起!

e. 05福海(普洱茶)开汤喝起!

f.节后红包,继续抢起¯

流行语“X起”使用甚广,且和标准语的“V起”使用的句法环境和语用功能不甚相同,但是该现象并未引起学界关注。目前所见论述只有王志英、李艳飞(2013)关于“走你”和“走起”的简单讨论。该文对“走你”的方言来源以及流行因素探讨有一定的理据。文章对“走起”用法和来源描述为“在流行语中,‘走起’和‘走你’使用的语境一样,也都是因为中国首艘航母这一社会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而开始流传开来”。按此说话,‘走起’源自于对‘走你’的模仿,显然缺乏说服力。

1. 流行语“X起”的结构特征

“X起”基本具备以下结构特征:

1)从结构上看,“X起”中的“X”限于单音节的V,这类V主要为动作行为类动词,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尽管目前所见的网络流行语“X起”中的X均为V,为和标准语中“V起”相区分,本文仍用“X起”。)

2)从语义上看,“起”语义较虚,表示动作、行为 X的起始。

3)从句法位置上看,“X起”合用置于句末。如果“X起”带受事论元,则需要将宾语提前到话题或者主语位置(“女神约起”,“妈妈菜系吃起”等)。网络流行语“X起”可直接后附语气助词“吗”、“嘛”、“吧”。

4)从句式上看,“X起”句式逐步多样化。从最初的祈使句,扩展到处置句(例 3a)、情态句(例 3b,3c)嵌入结构(例2b主谓结构做定语,2c“的”字句,)。如果说以上例句均可归为非现实句,那么(1d)是对春运返程现状的描述,例(3d)则是日常状态的描述,均为现实句。句式的扩张是“X起”结构趋于成熟的表现。

5)从修辞风格上看,“X起”大多为年轻人在网络环境中使用,语气中透露“轻松、随意”,甚至带有一点调侃、鼓动、号召的味道。

6)从“X起”族内部成员来看,“走起”较其它成员更加成熟,“走”已经由空间领域的位移,映射到虚拟空间领域,甚至已经脱离“走”的本义(如,3·15走起;连衣裙走起)。而且在某些用法中“走起”继续延伸出了“开始往上走”的意思(如:黄金……走起)。

由于“X起”轻松、俏皮的风格,较好地迎合了年轻人的网络嬉皮风,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而且“X起”和标准语的“V起”用法的差异,满足了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态。“X起”的修辞上的特质能够吸引年轻网民积极加入复制、仿效、加工,使得该结构有迅速流行的态势。

2.流行语“X起”中“起”的性质

从句法功能上看,“起”并无多少实在义,更多的是表示“开始走、出发”或“开始约会”等。“X起”后不加指示趋向动词“来/去”,“起”可视为一个动态助词,表示“开始做某事”。那么,“X起”中,“起”的句法性质是什么?是一个表示起始状态的动相补语还是已经更为虚化的起始体标记?

学者们判断词项的虚化程度,常常凭借母语语感,故而在动相补语(或状态补语)与时体标记之间往往界限模糊。吴福祥(1996)动相补语和体标记功能时,提出了清晰、可行的形式、语义标准。我们可以参照吴先生的标准,考量“X起”中“起”的性质:

1) 有无可能式

含有动相补语的动补结构,可以在动词和动相补语之间插入“得/不”变成可能式动补结构。动词和体助词之间则不能插入“得/不”变成可能式。“X起”结构中加上“得/不”,变成可能式。

(4) a. 告别2015,女神狂欢大趴约起。b.?告别2015,女神狂欢大趴约得/不起。

2)能否后跟同类体助词

“动词+动相补语”格式可以后接体助词,而“动词+体助词”之后不能再出现体助词。“X起”和其他体标记无法同现。

c.*告别2015,女神狂欢大趴约起了/着/过。

3)音韵形式

动相补语可以表达焦点信息,能念焦点重音;体助词不能表达焦点信息,不念焦点重音。“X起”的“起”显然非焦点信息。

据上,网络流行语“X起”的“起”不是动相补语,可以看作起始体标记。

二、普通话“V起”和网络流行语“X起”的差异

1.现代汉语“起”的语义和句法功能

我们先来简单爬梳普通话“起”的语义和句法功能。

《说文》:“起,能立也。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故而,“起”原是趋向义姿势改变类动词,后逐步语法化,成为语法标记。

先秦时期,“起”主要单独使用(马云霞2008)。如:

(5)a.反风,禾则尽起。(《尚书·金藤》

b.景公遽起,传骑又至。(《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魏晋南北朝发展,由于受到复音化趋势及“起”作补语的影响,在唐五代及后代开始萎缩。作趋向补语的“起”先后产生于汉魏,趋向义和结果义的“起”在唐代开始受到“起来”和其他格式的竞争而开始衰退;而作为状态义的“起”则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刘芳2009:121)。

普通话“起”有以下5类主要句法功能:1)趋向动词: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6)a.他每天5点就起床去爬山。

b.李志强笑嘻嘻地说着,便起身招呼大家跟他走。

c.早上六点就起了。

“起”单独用作趋向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保留了其姿势改变的本义。

2)趋向补语:表示空间位移由下至上。

(7)a.越想越气,拿起瓶子就摔。

b.母亲吃力地抬起手臂,抖抖地指着挂在墙壁

盛干粮的筐篮。

c.大家背起包开始逃难。

3)结果补语:表示动作实现和完成。

(8)a.过了一会儿,她父亲果真收起纤绳,向她走来。

b.尽快建立起粮食和主要食品价格风险基金。

c.引起各级部门领导高度重视。

4)动相补语:表示进入一种新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空间到时间的隐喻投射。

(9)a.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跑起粮食运销生意。

b.在梦中唱起自己心爱的歌。

c.一休禅师安安稳稳坐下来,轻松自在地写起书法。

蔡瑱(2014:46,52-53)提出“起”还有“准话语标记”的功能,起到“标记和关联话题的作用”,如“说起、提起、谈起”等。例如:

(10)a.一说起“讼师”,大家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性。

b.我们一起议论起一个研究教育学的美国教授。

c.任何时候只要我提起来访者的学习成绩,他就会停止谈话。

我们认为蔡瑱未将“起”的自身功能和“V起”结构的功能相区分。普通话中的话题标记应该是“说起、提起、谈起”,而不是由“起”独立承担。这类“起”一般用在言说类动词(说起、谈起等)或者心理活动类动词(如想起、记起等),“起”是从物理空间的凸显,到抽象的话语、心理空间凸显的隐喻投射。“起”实质上还是趋向补语或者结果补语。

2.普通话句末“V起”和流行语“X起”的句法功能差别

“V起”结构中大部分情况下携带受事NP。受事宾语如移至V前,往往用“起来”。如:

(11)a.把杯子拿起来。

b.把纤绳收起来。

c.尽快将粮食和主要食品价格风险基金建立起来。

d.心爱的歌唱起来。

普通话中在句末(含小句末),“V起”少见,大部分用“V起来”。但“V起”在句末也还是有见于语料库。

(12) a.走路时,尽量把头抬起。

b.小梅将两把镰刀小心藏起。

c.下午四点,收市钟声响起,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分别稳坐7829点和7851点。

d.现在得从头做起,最难的是注文用的白话……得创作。(朱自清《古文学的欣赏》)

下面我们考察句末“V起”和流行语“X起”的句法功能差异。

我们首先分析(12a、d)中“起”的句法功能,(a)、(b)句为分别为趋向补语、结果补语,也可以用“V起来”;关于(c)句中的“响起”,蔡瑱(2014:46)认为是动相补语,但是我们认为这是虚拟空间的(声音)从无到有,由下而上的一种的位移。故而,“响起”的“起”看作趋向补语更加合适,而且“响起”只能用在追述类结构,显然这三种句末用法和网络流行语“X起”用法不同。那么(d)也是表示新的状态的开始,是否和“X起”用法相同?(d)例的“V起”位于句末最常见于“从…V起”结构,且能产性很高。

(13)a.Misutsu钢铁公司的美铃社长,从基层做起,终于获得今天的成就。

b.变废为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c.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d.做着个项目,老师让他们从出生写起……

e.就这样,他们从零做起,义无反顾地冲进市场的汪洋大海。

f.我们先从以下的案例谈起。

“从”是标志位移起点的介词,从“从…V起”,可看作是虚拟空间的起点位移事件。

人类认知世界,常常将“向上”视为积极义,向下移动视为消极义。故而“从…V起”构式便具备了积极的意思。“起”与时间相关,我们将其视为动相补语。虚拟空间位移事件也可以将起点隐含,如“重新做起”。

(14)a.我们双方又都能从今天从头做起,重新做起。(王朔《过把瘾就死》

b.这就需要回到前面几个步骤中的一个,重新做起。

虽然,“重新做起”并未明示起点,但是位移的源点(source)是隐含的,就是“开头”或某个较低的阶段。我们将这类“起“的用法看作是空间运动路径在事件范域的隐喻投射。

至此,我们认为,普通话“起”尚未走完这条语法化路径,与时间相关的“起”只能看作“动相补语”,未虚化为“时体标记”,而新兴网络用语“X起”已具有“起始体标记”的功能,是“起”的一个新用法。

三、网络流行语“X起”的可能来源

网络新词、新语、新结构的出现往往是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为追求语言陌生化而临时有意构建的,体现了语言使用中“求新、求变、求异”的诉求。那么“X起”的来源如何?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们觉得可能是“模因变体”,也可能是受“方言影响”,也可能两者皆起作用。

1.模因变体

按照语言模因理论,文化是以非基因的方式传播,语言感染和信息感染促使了词语语法功能的转变。何自然、何林雪(2003)指出网络语言的特色词语往往通过“词语变形”、“移植”等方式产生的。如果说网络语言“X起”是标准语言的变体,那么其模仿的对象是什么?

王志英、李艳飞(2013)认为“走起”源自于新闻,随着2012年中过第一艘航母的诞生,指挥员的下达起飞的动作,网友用北方方言的“走你”戏称这一动作,后又被“走起”替代。我们这个论述缺乏证据。

我们推测,“X起”模因的对象为“V起来”的可能性更大。普通话中的“V起来”有表达动作起始的功能。我们将网络用语“X起”换为“X起来”,句法上合法,在语义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修辞风格上就失去了“X起”的轻松、俏皮的感觉;而且作为号召语,韵律上也不如“X起”干脆、响亮。这也是“X起”在网络中流行起来的原因。

“X起”和普通话“V起来”作为起始体标记功能上存在着差异。 如:1)普通话的起始体标记“起来”可用于单、双音节的动词或形容词后,如“思索起来、紧张起来、好起来”等,而“X起”中X只能是单音节的动词。而且“起来”前的A或者V可以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而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见到消极义的V出现在“X起”结构中。2)普通话的“V起来”可以说成“V起O来”,如“吃起饭来、播起动画片来”等。“X起”则受事论元前置是强制性的。3)普通话中表示起始义的“V起来”中间可以插入“了”,如“叫了起来”“跑了起来”。而“X起”则不能。

正如模因论所强调,模因特别是语言模因,它的复制和模仿不是完全的“克隆”,往往只是复制成形式或内容相同和近似的信息表征,模因利用宿主的创造和改良来让自己得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是将复制权交给模因宿主,即交际者。它利用宿主的意图及有关语境从甲宿主过渡到乙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战胜其他较弱的语言模因而将自己表征的信息传播出去,个体创造的新词或新用法正是通过模因成为群体使用的词汇或用法(何自然 2014;何自然、何林雪2003)。“X起”和“V起来”的差别体现了模因中的变异。

2、方言影响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起”作为起始义的用法。比如下面为吴语温州话的例子。

(15)a.两人好好能个,不晓得乜就打起。(两个人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就打了起来。)

b.大家人酒喝起。(大家把酒喝起来。)

潘悟云(1996)指出上例的用法为“起”的起始义。周敏莉(2013)报道过湘语新邵方言中“起”可以充当起始体助词,用在动态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的起始;用在静态(形容词)后,表示开始进入该项静态。

(16)a.一句话把咯滴这些人咸都逗倒得笑起。(一句话把这里的人们都逗得笑起来。)

b.天冷起,要多穿滴些。(天气冷起来,要多穿些)

在其他湘语、西南官话中也有类似的“起”作为起始体助词的报道。

我们认为方言母语者在使用普通话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将方言带入其中。在网络流行语中,始于方言的新词、新用法不在少数,如东北话的“嘚瑟”“上了天了”等等,均因为较强的感染力而流行起来。但是,由于“X起”不是一个事件词汇,也不是由于某个事件开始发酵流行。故而,来自方言的可能性较大,但具体来自何种方言考据起来难度相当大。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起”作为起始体助词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如:

(17)a.这厮他便恶狠狠的叫起。雄纠纠的欺谁?(《全元曲-杂剧》)

b.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 (《西游记》)

c.“圣恩未报,死有余辜,母老子幼,家门谁掌?”说完竟呜呜的哭起。(《续济公传》)

d.幸得也还在少年之际,得四贴‘十全大补汤',包他走起。(《醒世姻缘传》上第二回)

以上至少可以说明,就汉语整体而言,“V起”作为起始体标记并非网络语言独有,在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均有所表现,是有语言类型共性的。“起”表示起始义,是空间范畴的“趋上”向时间范畴和事件范畴的隐喻投射,认知上凸显的是位移起点。

四、余论

在世界语言中,趋向动词是体标记的重要来源,汉语中有一条被反复论证的趋向动词演化路径: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体标记(吴福祥,2010)。汉语“V起”在历时上,曾经演化出起始体标记的功能,但是随着“V起来”的强势扩张,“V起”的这个功能在现代汉语中逐渐被替代,但存在某些方言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流行语的“X起”的创造者,不一定知道“V起”在近代汉语中曾经可以在句末(含小句)用作起始体标记的这一事实。但是语言使用者,在追求语言陌生化、语言简洁化、韵律轻快化等动因的驱使下,创造或改造出了“X起”结构,而“X起”语音和谐、形式新颖、语义明确,且能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这使得“X起”在一段时期,成为强势模因,迅速在网络中得到蔓延和扩展,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复现率和能产性。但是网络流行语“X起”能否作为新用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到自然语言中?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得而知。语言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调节的系统,对于这种基本不会对汉语稳定的系统带来消极影响的新用法,我们只需静观其变,等待语言系统自己的选择。

[1] 瑱蔡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比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45-46.

[2]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 (2): 8-13.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语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 (2):200-209.

[4]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121.

[5]马云霞.汉语路径动词的演变与位移事件的表达[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8.

[6]潘悟云.温州方言的体和貌[M]//李如龙,张双庆.中国东南部方言的比较研究丛书:第2辑.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254-284.

[7]王志英,李艳飞.“走你”“走起”流行语探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 (11):116-118.

[8]吴福祥. 汉语方言里与趋向动词相关的几种语法化模式[J].方言,2010(2): 97-113.

H136

A

1004-4310(2016)04-0040-04

2016-04-09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方言接触视阈中的杭州话语法研究”(16BYY037)。

姜淑珍(1977-),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研究所在读博士生,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方言语法。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模因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初级对外汉语教材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考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