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蜀道难》与《琵琶行》皆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指《蜀道难》这首诗而言的。毫无疑问,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一曲华章《琵琶行》,令无数“天涯沦落人”为之泣泪。作者运用大量的拟声词、叠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那震撼人心的力量。琵琶女通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或如铁骑驰骋、或如珠玉落盘的琵琶曲调传达出的身世之悲、遭遇之惨、漂零之凄,与作者的遭遇形成情感共鸣,带给了读者深深的“情”的震撼。
对这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和神奇的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出更深入的创新解读。所以只能从文章用语的一些细微之处引导学生去体会,去解读,管中窥豹,以见全文的艺术魅力。
一、《蜀道难》 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中“古木”的理解
从全文看,这句话是在前文从写蜀道之高来写蜀道难行的基础上,以蜀道景物之凄清来烘托蜀道之难行的。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中“古木”一词,意蕴颇丰。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时间上感知“古木”之“古”,让学生解读出它的“沧桑”,这古木是蜀道之难行的见证者。正如“今月曾经照古人”,此古木还可能是蜀道开凿时的见证者,这“古木”恰似一位遒劲的老人,既经历时间的沧桑,也见证蜀道景物的凄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古木”的形象上去感知,让学生解读出古树的高大与繁茂,而穿行于繁茂的古木之下,自然光线昏暗,这就为蜀道景物的特点作了有力的烘托,那幽暗、阴森、凄冷之气自现。还有一方面,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从古木一般所处的位置感知,让学生解读出古木所包孕的“偏僻”“荒凉”“静寂无人”等信息。联系鸟儿,饰以“悲”字,原本没有感情的鸟儿也为“古木”而生悲,为蜀道上景物如此凄清而悲号,不能忍受如此凄清之景,真所谓“物尤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将蜀道之景写得如此凄清,只为劝诫朋友,以见出朋友情深。此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音韵上解读,“但见悲鸟号古木”的“木”字仄声,与“雄飞雌从绕林间”的“间”字平声,形成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增添了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
二、《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夜”的理解
从内容上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话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离别时典型的秋天景色。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浔阳江头夜送客”中“夜”字的妙处。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夜”字感知光线,学生很容易解读出“夜”的“昏暗”,将“夜”字放在“送客”之前,正值离别,这景之“昏暗”与离别之心之黯淡是如此合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夜”字感知离别的“时间”,让学生解读出离别时间之“晚”。古人离别一般都在早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即“即将天明”之时。杜牧的《赠别》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垂泪到天明”也可知他和情人分别在“天明”。还有柳三变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也道出他和情人分别在“晓”。而今白居易和朋友分别,却是在“夜”,到“夜”才将朋友送别,可见出分别的时间应该从早拖到了晚,作者没有从分别的情意、神态或动作去写,只从时间写,而那分别时留恋难舍之情的深和浓可以想见。
三、《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中“欲语迟”的理解
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话讲的主客与琵琶女的问答情境,一个是寻声而问,一个是欲答而语迟。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欲语迟”的情蕴。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女性夜深被邀而表现出的“欲语迟”去解读。学生可以解读出这里有女性特有的矜持与羞涩,深夜独处,突然被陌生男人邀请,女性本能的矜持与羞涩表现出“欲语迟”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琵琶女梦啼少年事独自夜弹舟中而此刻突然被邀的“欲语迟”去解读。学生可以解读出这“欲语迟”有琵琶女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此时的哭泣之态或悲伤之意,也有自己的悲苦心情不愿被人打扰的情绪在其中。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邀请对象是男性而“欲语迟”去解读。学生可以体会出琵琶女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观念,独守空船不便与陌生男人交谈,怕引起他人非议。更有怕被男人伤害的心理,她年少时被男人伤害,成为别人的牺牲品,嫁人后成为男人家庭的牺牲品,有家之名而无家之实,故而“欲语迟”。还有,可以从作为邀请者的作者来自京城,自然口音有京城味去解读琵琶女的“欲语迟”。学生可以体味出“迟而欲语”之意,琵琶女沦落他乡而月夜孤舟独处,飘零之感、寂寞之情自浓。穷乡僻壤偶遇来自京城之人,自有他乡遇故知之感。
因为琵琶女的“迟而欲语”,这伤离别的主客二人,更想知道在月夜下,如此凄凉的琵琶声,是出自何等女子之手。因此,从文章结构上看,也有引出后文内容的作用,后文的一系列动作恐怕都与这“欲语迟”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