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赵 丽,韦 宏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带一路”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
——以大庆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
徐晶,赵丽,韦宏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新兴专业,无论是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建设、实践教学都处于探索阶段。地方院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更是面临着诸多难题,以大庆师范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一带一路”视角下如何准确定位、办出特色、人才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对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此战略概念的提出,开辟了沿线国家发展的新机遇。黑龙江作为“一带一路”敲定的省份之一,主要任务就是落实好《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规划》,这必将广泛地开展人文科技交流合作,国际交流自然需要对外汉语教师。“汉语热”的新形势将不可避免地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提出新要求。大庆师范学院从2008年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迄今已有8年,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办学特色、办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抓住机遇,建立既具有专业特色同时又能满足社会和地方需求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特色
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大板块构成:语言板块(汉语、英语)、文化板块、文学板块和对外汉语教学板块。在这种模式的设置下,很多院校没有很好地把握内容与学科的关系,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汉语水平可能赶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水平又不如外语系,同时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语文教学法等课程,造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课程特色不鲜明的尴尬局面。
(二)所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足
据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是以下类型的人才:对中英双语教学和培训有着扎实的基础,对中外文化、中外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有着全面的了解,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使学生有能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大庆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是一个建设时间比较短的专业,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每年留学生人数在10人以内,时有时无,因此给学生进行留学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与涉外企业尚未联系,产学研分离,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较差。
(三)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大多数课堂上,教师还是以讲授为主,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一带一路”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门人才,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结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培养目标还要进行细化。在“一带一路”视角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还要结合区域特点将培养目标本土化,体现出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用性特点和地方特色。即必须将目标对准海外,培养在海外教学的教师,尤其要着重培养针对国外中小学的汉语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以服务就业需求为导向进行改革,笔者对大庆师范学院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调研,2012年、2013年毕业生没有1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2014年有2人考取汉语教师志愿者,2015年有9人考取汉语教师志愿者,考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毕竟是少数,因此应当拓宽就业面,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都可算作专业对口。比如:可以选择在本专业领域内继续深造,或者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去新闻媒体单位、出版社或文化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等。所以,我们将培养目标调整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流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国内外相关的学校和部门、文化传媒业、其他企业和机构从事与语言和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是专业建设的中心。
1.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设置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基础英语八门课程,强调以“语言”为本体,注重汉语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中国现代文学(含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基础写作与实务、中国古代文学、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应用写作实务、应用语言学、办公自动化、外国文学、对外汉语教学法、现代汉语词汇学等课程,培养汉语教师应有的汉语素养。
2.根据社会需求设置选修课程
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培养方向调整的晴雨表,作为应用学科,除了满足专业的一般情况外,还进行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以满足毕业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需求。因此在这个模块中,还设置了具有特色的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满足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需要。比如,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方向课程:现代汉语语法专题、语用学、汉语修辞学、语义学、中外语言学史、第二语言习得概论、文化语言学等,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取,培养具有进一步深造潜能的语言学研究人才;开设了文秘和文化传播方向课程:东北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民俗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编理论与实务、现代社交礼仪、行政管理学、秘书实务、文书学与档案管理、跨文化交际导论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宣传、文秘、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为宽口径就业打基础;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软笔书法、硬笔书法、手工、太极拳、剪纸等课程,鼓励学生多掌握“一带一路”国家人民感兴趣的中华才艺,增强文化认同感;另外开设了第二外语,针对“一带一路”需求,主要开设俄语和韩语,为学生能够考取去俄罗斯、韩国的汉语志愿者提供保证。
(三)适应专业转型需求,构建多环节、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把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能力评价标准,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把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紧密与理论课相衔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于各环节,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实践学分比例,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把实践教学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
1. 培养对外汉语教学能力的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职场能力,使毕业生“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2.见习环节。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意识,培养从事汉语教学的独立工作能力。 3.基本功训练环节。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能力的专业基本功训练,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观看留学生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视频,了解不同的教学理念,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技巧,不仅要了解国内的有关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还应了解“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4.参与社会实践的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从而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在就业方面,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创新创业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语言类的科研创新活动,参与相关的学科竞赛,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成效的进行嘉奖。各项环节均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除此之外,与外事管理部门、留学生的相关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安排本科生与留学生结成语言交流对子,参与到留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深入到留学生课堂听课,亲身体验汉语教学,体验汉语国际推广的意义。总之,为学生搭建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实践锻炼,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跨文化交际等职业应用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
笔者对已经出国的9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调查,对“你认为咱们学校本专业在教学上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普遍回答是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训练较少,案例分析模式也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院打算分期分批让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师去北京语言大学等院校进行短期的课程进修,借鉴国内外的汉语教学模式,改进对外汉语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协作式、讨论式、探索式等方法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如撰写小论文、对外汉语教学比赛、演讲比赛、诗词诵读大赛等,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争取把更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建成创新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让更多的课程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人才。
(六)拓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
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力度的加大,更多的毕业生有了就业机会,但当前出国任教的人员较少,还有一定困难。因此,还需立足国内,与大中城市的汉语培训机构建立就业和培训联系;与出版单位、新闻媒体、文化管理部门联合,学生能争取文字编辑、新闻采编、文化宣传等工作;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翻译等工作;鼓励学生去双语学校从事汉语或英语教学工作;鼓励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等等。汉语国际推广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在此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将呈现出新模式。大庆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一带一路”的新背景下,一定要抓住机遇,制定针对性更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到自己的专业定位和特色,关注人才发展质量,才会有长久发展,为对外汉语教学输送更多人才,使人才培养模式愈加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丹荣.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6):68.
[2] 王长顺.基于新建师范院校转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06.
[3] 王振顶.地方高师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73.
[4] 章富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用型办学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6):92.
[5] 易丹.东盟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4):67.
[6] 何华珍,孙德平.对外汉语专业2+X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汉语文教学,2010(3):58.
[责任编辑:陆静]
作者简介:徐晶(1973-),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JY15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6)03-0097-03
收稿日期:2016-03-02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