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凤
本文主要研究磁州窑系器物与粉青沙器装饰的异同,分析了两者的化妆土使用的原因、装饰技法、纹样。通过研究磁州窑系器物与粉青沙器装饰上的共性与不同,表明粉青沙器的发展受到磁州窑系的影响。
白化妆土使用原因的比较研究
中国宋代磁州窑利用白色化妆土与深色胎质的反差,创造出对比强烈、明快活泼的装饰形式和多种装饰技法。化妆土的使用表现出了器物灰与白、黑与白的对比和洒脱、清新的装饰效果,不仅美化了产品的表面,而且发挥了装饰背景的媒介作用。
粉青沙器开始使用化妆土的装饰技法具有突然性。其兴起、发展、衰落的时间大致是中国的明朝(1368-1644年),当时中国以景德镇为中心开辟的白地瓷器成为整个世界陶瓷文化发展主流和主要审美趋势,但此时磁州窑系仍然采用装饰之前在坯体施用白化妆土的工艺技法,装饰技法也继续施用白地黑花、白底赭彩,以及刻花、剔花。
基于考古现状分析,推测粉青沙器施用白化妆土的背景因素包括:(1)磁州窑瓷器工艺的影响。(2)中国陶瓷文化的变革。中国陶瓷的审美和发展影响着半岛陶瓷的生产,但由于当时技术和材料等因素的限制致使他们无法制作出品质高的白瓷,只能用化妆土对器表进行装饰来达到青花白地的透亮效果,因此朝鲜半岛的陶瓷工匠利用了白化妆土这种技法。可以说粉青沙器不仅深受宋元明的先进陶瓷工艺技术的影响,而且是当时中国陶瓷文化审美观演变的直接表现。
综上,两者使用化妆土主要及最初目的都是弥补陶器胎质粗糙、胎色较深等缺陷。磁州窑以胎表变光润洁白为目的而施用化妆土的说法与韩国陶瓷界认同的粉青沙器用化妆土装饰的背景因素一脉相承,可以说没有白化妆土的使用就没有这两种陶瓷类型。
装饰技法的比较研究
磁州窑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实现了用简洁的黑白对比表现纷繁空间世界的装饰手法。主要装饰技法有:划、刻、剔、印塑、绘画及彩釉等,划、刻、剔中又包含了众多具体装饰手段。粉青沙器的装饰技法形式多样,有镶嵌、印花、剥地、阴刻、铁花、刷毛纹、浸泡粉等技法。
1.磁州窑的白釉剔花、白地黑花技法与粉青沙器的剥地、阴刻
磁州窑剔花装饰最为流行是在11-12世纪。剔花是在挂有化妆土的坯上剔刻花纹,利用化妆土与色釉、坯胎质地及烧成后颜色的不同使纹饰显露出来。
日本学者把剥地、阴刻技法称为“刷毛目”或者“搔落手”,这种技法技法多用于扁瓶的装饰。粉青沙器的装饰大胆的省略了写实的手法,纹样更为抽象化。
2.印花技法与珍珠地划花、黑釉跳刀刻花技法
日本学者把磁州窑系产品的黑釉跳刀刻花技法称之为“飞白纹”、“千点纹”。这种装饰技法在唐代多装饰在黄釉器物上,宋代则装饰在黑釉器上,有些黑釉产品的口沿加饰白边,这种形式日本陶瓷界称“白覆轮”。
磁州窑系珍珠地划花、黑釉跳刀刻花技法与粉青沙器印花技法的区别在于:粉青沙器的纹样平面感较强即平铺无主题,而磁州窑系产品纹样层次感强且有主体感。
3.铁画技法与白釉釉下黑彩彩绘
白釉釉下黑彩技法是利用毛笔蘸取铁质黑色绘料在泥坯上进行绘制,是磁州窑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而十五到十六世纪粉青沙器的铁花技法也是在器物施白色化妆土之后,用毛笔以氧化铁原料画出多种纹样,这一技法又称“绘刷毛目”、“绘三岛”、“铁绘”。
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
磁州窑装饰内容带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常见的纹饰题材是以写实为基础的人物、动物、植物、民间传说和文字等。粉青沙器的纹样则简单明了,平面且抽象化,装饰性强,纹饰主要是植物纹、动物纹等。
从两种产品遗留器物来看,器物装饰运用的相同形式法则包括:开光法、分割法、二方连续的组成形式、对比法。开光法是用一定的外轮廓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运用开光法可以达到突出主体,增加层次的效果。分割法使装饰面产生不同的区域,使纹样之间产生间隔,达到装饰上的节奏和韵律美。磁州窑系器物与粉青沙器通常用弦纹作为分割线。二方连续通常使用在辅纹的装饰中。黑白对比是其对比法的主要体现。
小结
磁州窑系产品出现早于粉青沙器几个世纪,为此有学者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但从高丽时代朝鲜半岛出土的中国磁州窑系器物来看,制瓷业对粉妆技法已有一定程度了解和熟悉,推测朝鲜半岛工匠应该是很早就了解这种技法,但是没有运用,因为在此之前半岛的高丽镶嵌青瓷的辉煌,占据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中国陶瓷引发的白瓷的流行趋势使得他们使用粉妆。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使用化妆土后对坯体进行装饰,再施透明釉的工艺操作流程是磁州窑系产品和粉青沙器的一大共同点。同时两者明显所传递的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可以看出磁州窑系器物典雅端庄,粉青沙器则追求自然质朴之感。但两者都是适应当时广大中下层民众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也是大众人民自己创造的民间艺术。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