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恰当的配色运用可以使受众有良好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可以提高人们对广告中的产品进行认可。毫不夸张地讲,不同的色彩搭配足以左右设计本身的效果和表现力!
配色设计在广告视觉传达中的作用
1.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视觉广告作品中,搭配和谐、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更能吸引消费者注意,美妙的配色关系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广告能否抓住受众的眼球,色彩的运用是关键的一步。由夏洛特.克莱恩设计师设计的”圣诞大面包”的包装,盒子系统有五个,仅在从平安夜到元旦的特别日子里供应,在设计中通过潘通色与白色的简约搭配色彩为整个作品的色彩奠定基调。体现了节日的欢快与温暖,视觉效果清晰明了,能大大抓住消费者眼球。
2.加化视觉作品的识别度
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其识别度,而识别度如何主要取决于色彩的运用,这与常用的色彩产生的联想有关,红色是彰显热情的色彩,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刺激人的情感,冷色系的色彩搭配给人留下寒冷、阴暗等印象的同时,还能够使人镇静,表现都市的夜,以营造健康、清新、新鲜的感觉,比如,可口可乐的“红”,啤酒的“蓝”,雪碧的“绿”,通过观“色”识别我们熟悉的产品己经成时下人们惯性思维。
3.真实还原产品原貌
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过:“艺术家是为着四面八方的感动而存在的色库,从天空、大地、从纸中,从走过的物体姿态、蜘蛛网...”可见在设计中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从各方面中吸取养分把最真实,具有灵魂性的艺术主体精神体现在视觉设计作品中,比如,在表现健康形象、健康食品、体能饮料等商品包装、广告宣传中,配色能够极大地影响整体效果。那么,该如何表现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印象呢?我们经常用使用到绿色,因为能够使人联想到植物的绿,是象征健康、生命的代表色。具有疗伤和稳定情绪的功能,体现心情舒畅、舒适的健康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中配色运用的基本原则分析
企业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的时候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商品以一种更加美好的形象进入到消费者的内心世界,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认可。一个成熟的视觉传达设计者不仅需要掌握配色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中配色运用的基本原则。在色彩配色设计运用中应该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原则:
1.决定整体配色的基本原则
日本冈本一宣说过“要根据载体的特质,然后据此设计色彩的搭配比例,即使是同一色系的色彩组合,也要考虑色彩的搭配比例”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主调色彩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可以被看作是音乐中的主旋律,其直接关系到观赏者的感觉。比如:为迎合商务人士的品位,会在深蓝色和藏青色中融入明度较高的灰色,给我以事业有成的印象,人们的年龄越大,往往越喜欢纯度较低的自然色彩。
2.选择基本色的基本原则
在这里基本色指的是我们“最初确定”的色彩,第一,围绕着某个主题确定的基本色,不必刻意规定色彩及形状的表现顺序,但当开关比较难以确定时,往往还是先确定色彩。将一种色彩确定为基本色,随后再考虑其它的补充要素。比如,将某种商品的基本色定位为红色之后,应考虑如何演绎写真、文字等要素,以及添加哪些要素才能完善地将“红色”的色彩感觉传递出来。
3.版面出现多种色彩时的配色原则
在设计中经常会同时出现多种色彩,那么该如何讲行配色呢?日本设计师古平正义说过“因为不擅长运用色彩,所以经常寻找理由”意思是不能单纯依靠感觉来确定色彩,对待色彩的选择与运用不能等闲视之,而是要结合考虑印刷素材的颜色,观赏者的心理,或者故事的内涵、外延等要素,为自己找出选择某种色彩的理由。另外,我们在运用色彩搭配的时候要整体考虑视觉效果,色彩不能过多过滥,只强调夸大色彩而忽视了设计作品所宣传的内容。
配色设计在广告视觉设计中的运用
现如今,强化产品购买力最重要的变数就是色彩的配色,使色彩效果和市场状况积极的联系在一起的经营技法和战略,被统称为 “色彩营销”。色彩营销和色彩设计需要设计师在为其设计一系列的广告,包装,宣传中重视色彩的运用,以及色彩心理学的广泛了解和作用。比如著名设计师马克为KSHOCOLAT苏格兰一家制作奢侈手工巧克力公司设计的一组包装,优雅的印刷样式,大地色与深灰色精致的色彩搭配,手镶标签,单色的无涂层表面和铝箔都强化了这款简约的设计,并表现出产品的品质和奢侈感。从柠檬和胡椒口味到橙子和草果口味,不下50种的产品都被精心的考虑到了,大大提升了品牌形象,并终定位在高端消费者的市场,经历不衰。因此,要把握色彩设计与应用材料(颜料、染料、油墨、纸张等平面材 料)的关系,考虑为哪个社会阶层设计,如高、中、大众、低,从而使作品符合那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要求,综合考虑因素及配色技法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搭配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配色设计的一些方法寻找规律,带给受众视觉上的享受以及美好的审美体验。因此,对于设计者而言,合理、科学地应用配色设计,并发挥出应用的效果才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
作者简介:李妙兰,女,硕士,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