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现代设计的认知与实践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等使人们逐渐意识到设计的复杂性和深远性。于是“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的设计理论被提出,各种相关设计实践也在同步的进行。以住宅设计为例,建筑设计应当摒弃传统的孤立模式,单纯从建筑本体出发、以技术手段解决能耗问题(技术的运用建立在能源的消耗之上,以另一种能源消耗方式解决原有的能源消耗,其出发点本身就存在着矛盾),低技术生态住宅应当最大限度的以不伴随能源消耗的物理方式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建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参与到其中的人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建筑在自身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现代设计起源于工业革命,直至今天,关于设计的理论不断丰富,设计过程中所要考虑到的因素也在逐渐的增加。从现代设计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设计理论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满足某种功能需求而进行简单设计的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工业革命初期,各种工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然而这些由新技术、新材料、机械化、批量化生产而来的新生事物,除了在增加人们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方便衣食住行、丰富物质生活等的功能性上有所突破外,没有任何设计理论的发展。二,以满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机械化、批量化生产造成的建筑、室内设计等众多领域审美标准的下降,人没开始了现代设计理论的探究,现代设计的职业化也由此开始。这体现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的设计活动中,设计讲求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三,以刺激消费、满足盈利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有所下降,在各种光彩夺目的流行式样的掩盖下,充斥着对于金钱的无尽追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即是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四,以人为本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设计的质量、功能性重新得到提升;更加关注设计对与人的心理,本能的影响;设计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德国建立的功能主义,以及之后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都是这一阶段的集中体现。五,以可持续生态设计为目的设计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生态的破坏、环境的恶化、生活质量的下降,设计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综上五个阶段相互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并且随着设计的发展,新的设计阶段的因素会与之前阶段的设计因素一起发挥作用,一并影响新阶段的设计。第一个阶段设计处在单纯的考虑物的阶段;第二、三、四阶段,设计开始考虑人的阶段,物与人的因素共同影响着设计;第五个阶段,设计开始考虑到环境的阶段,物、人、环境的因素共同影响着设计。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战略性的人类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在设计关系和发展---设计物与物、人与人、环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物、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就会朝着一个正确、持续的方向发展。以生态住宅设计为例,生态建筑设计不能仅仅考虑建筑本身。而是应当考虑建筑的人工区域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区域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建筑本体与建筑本体环境;人与区域环境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建筑(物)、区域环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当这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被最大限度的处理好(设计),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都会得到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
1.环境
(1)区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范围极度的扩展,自然生态不断遭到破坏。在不断的城市化过程中,已经被破坏一次的半人工环境(农田、经济林地、河流、湖泊等)再次被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环境所取代。土地变为水泥地、绿植变为混凝土楼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人类的居住环境也变的更加糟糕,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巨大的物质、能源消耗。生态建筑设计应当反推这个过程,从建筑区域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美国圣荷西市的部分街区为例,住宅周围种植着具有极高绿化率的绿植,一栋栋的住宅仿佛生长于树林之中。区域人工环境更加接近没有遭到破坏的自然环境。相对一般城市居民区,建筑周围的区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内的气候,空气质量也得到较好的改善。夏季,建筑、行人、车辆等都处于树荫之中,因而建筑受到的直接暴晒减少,从而降低室内制冷电器的使用;同时人和车辆也减少了被阳光直射的时间,降低因炎热天气带来烦躁心情和生理感受、降低车内空调使用。冬季,树叶凋零,建筑外部和内部又可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在这里,物(建筑、车辆、绿植等)、人、环境形成一个良好关系,生态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区域内的良好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人类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环境,物、人、环境和谐共处。
(2)建筑与人工区域环境--从小范围内分析,在圣荷西市的部分街区中,住宅与周围树木形成了及其紧密的关系,夏季在树荫的庇护下减少了阳光的暴晒(同一座建筑的顶层空间温度比低层空间温度高了许多),从而降低建筑室内的温度,降低空调等制冷设施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在大范围内分析,由于周围良好的绿植,城市热岛效应将降低,区域环境的气候得到改善,也会降低建筑内部的能源消耗。因此在绿植(自然物)与建筑(人造物)形成了融洽关系的同时,绿植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人工环境以自然环境之间的差距得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2.建筑
(1)建筑本体—惯常的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往往单纯以高技术手段,降低能源消耗方式。这种设计方式往往建立在高资金、高技术、高智商人才、等的投入。高技术技术的运用建立在能源的消耗之上,以另一种能源消耗方式解决原有的能源消耗,其出发点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同时存在着对人才资源利用的浪费。
(2)建筑本体环境—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办公大楼为例,其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无论是从物理环境还是从人文环境上讲,都显得孤立、突兀。其玻璃幕墙的外表设计本身就意味着大量能源的消耗;其利用电机运转产生的热量为建筑提供取暖、照明的方式,首先需要转换热能的机械设备(设备的运转也存在着能源的消耗);其次这种设能提供的能源消耗十分有限。其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的方式,短期内较为有效。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太阳能板的大规模普及和寿命周期的结束,其面临回收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这一回收处理过程同样存在着技术、人员、金钱、污染的问题。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最大限度的从低技术、物理角度(不存在化石燃料的消耗)角度进行设计。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真正清洁、环保、降低能耗的现象。夏季,人们总是习惯性躲在阴影之下避免太阳的直晒。显然,阴影之下的温度会比阳光直晒下的温度高很多。因此处在阳光直晒下的建筑,其内部制冷所需能耗更多。由此,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我们可以在建筑的实际使用空间之外,建造一个建筑外壳。用这个外壳给实际日常使用部分创造一个人工树荫,从而避免因夏季阳光直射带来的该能耗。在冬季,建筑外壳又起到防风固暖的作用。这种设计以一种物理方式为基础降低能耗的方式,不需要建立在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同时无需高技术、高人才的投入;建筑只需采用既有的常规结构、材料等,从而大大降低建筑成本。在建筑内部处理上将景观与降低能耗的功能需求相结合,创造一个景观水池。平时起到收集雨水、美化环境的作用。夏季,通过水分蒸发又可降低建筑内部温度,从而达到调节建筑内部气候的作用。这种方式同样不建立在化石燃料消耗的基础上。
3.人
(1)人与环境—由于整个区域环境绿化的提高,区域气候得到有效改善,人与环境更加融合、更加适于人的居住。
(2)人与建筑—新的建筑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建筑设计降低了以往日常生活中能源的消耗,让设计与人、物、环境真正建立起一种绿色、环保的关系,并发挥实际效能。
(3)人与人—由于创造了良好的区域环境,使得区域内户外活动增加,随之来的人际互动也随之增加,从而从进了区域内生活的品质与生活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设计,尤其建筑设计更不应该单纯的从一、两个个点出发,而是从人、物、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同考虑到时间因素的作用。设计的本质就是在设计关系和发展,当这些关系达到最佳状态,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就会朝着一个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盈光,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