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而古诗词作为其文化瑰宝的一部分,被世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古诗词用其精简的文墨来抒写一首首脍炙人心的经典之作,从而弘扬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文化。
古诗词不仅在字里行间中凸显其韵味,其背后所隐藏的意境更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因此,通过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提炼对比,寻找到其意境的精华所在,再将其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使其“虚”的意境通过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而达到“实”的质变,这可谓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其五》)
引言
古诗词承载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其意境更是让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赞叹不已。古诗词所涉及的范围广之又广,如:山、水、植物、田园等;其创作背景也各不相同,有:唐朝、宋朝、元朝、清朝等。古诗词容纳了诗人的闲情雅致、托物言志、亲友之情亦或仕途官场等情感,并用文字的力量表达出其淋漓尽致的情感。而其中的意境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深陷其中不能自己。意境本属“虚”之体验,可却贯穿于属“实”的古诗词的字里行间,使其栩栩如生。而园林景观正是需要“虚”与“实”的结合来表达出设计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古诗词正好满足了其所需。
论古诗词意境
古诗词运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意境跟随着文字的流露而显现,达到一种“虚”的意象美感。诗人通过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运用文字的媒介形式,向读者展现一幅幅不同的景象。使读者在阅读诗词的时候,那些被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便会根据不同的读者而展现出不同的意境美。如描写景物的诗词,当读者阅读到相应的植物或者山水等文字时,由文字转变的场景便会慢慢地浮现在读者脑海中,使其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意境与园林景观
意境是人们通过主观情感去感知、感悟的客观与主观的融合。它体现了创造者创作时的精神思想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实”之物来烘托其形为“虚”的意,使欣赏者在细细品味时能同作者产生共鸣。
境由心生是产生意境美的最主要手法之一,人们对所见的园林景观自会有不同的感观体验,这是因为每一个人的知识背景、情感流露都不一样。但也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意境天地,只因境由心生。园林景观正是通过对植物、地形、山石、流水等的营造而形成的,而这些景观正恰如其分地引入了意境。植物、地形、山石、流水这些景物都是被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力的产物,他们与生俱来就具有了能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能力。
古诗词意境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苏州园林,因其多为文人墨客所有,故其景在营造上与古诗词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诗词意境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有取其诗句为名的匾额、有以其诗句为对联相衬、也有以诗词为题营造其境。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其不离‘境的方法却是一致的。意境在营造中可以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西花园中的‘与谁同坐轩,是以北宋词人苏东坡《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中的词而得名。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人在轩中,无论是倚门而望,凭栏远眺,还是依窗近观,小坐歇息,均可感到前后左右美景不断。”“网狮园中的‘小山丛桂轩,则是得名于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中的“小山则丛桂留人”。轩前小山主植桂树,秋风送爽之时,浓香四溢,游人为之驻足。”
古诗词意境对园林景观的发展与影响
随着时代的推进,古诗词也跟着时代的步伐进入了新时代。它带着时代所留下的历史印记,一面告诉世人其所拥有的历史文化,一面以它特有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以其特有的形式与人们息息相关。
古诗词以讲究其文化意蕴为基础,运用简短精炼的文字来表达其内容,从而形成一种以文字为背景的形式美与内容美。而园林景观以其内容的可塑性而产生相应的设计形式,运用植物、山石、水等基本要素来营造其相应的内容。以古诗词为背景的园林景观,无论在人文方面还是设计方面,无疑都具备了更坚实的基础。在文化的滋养下衍生出来的园林景观,其设计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桥、一山一石都具有了其所赋予的人文精神。
古诗词意境对园林景观而言,就好比是借园林景观的形来传承其文化的本质。这样一来,就使得原本让人觉得难以懂得的古诗词,在现实的园林景观中以其形象的意境表达,显得更通俗易懂。从而,达到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也能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古诗词的意境里,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意境美。因此,从另一层含意上来说,园林景观作为古诗词的载体,通过对其意境绘声绘色地描绘入园林景观中,以此来达到文化的传承。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周伶雅函(1990-),女,籍贯:重庆市永川区,单位:大连工业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