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千明
摘 要: 本文介绍某一次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师实验失错的原因,并对实验教学进行反思,建议利用实验习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教师 实验操作比赛
近年,为了参加上级举办的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比赛,我们举办了县级选拔比赛。根据教育局的要求,笔者负责命题并担任评委。比赛结果出人意料,令人深思。
一、比赛基本情况
1.实验题目
实验1: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A—D的氯化铜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实验2: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将编号E—H的碳酸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钾溶液、硫酸镁溶液四种溶液分别鉴别出来。
2.比赛过程和结果
比赛采取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并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比赛前待鉴别的药品统一放在讲台上,比赛正式开始前由选手自行取用,其余所需仪器、标签等均齐备,并摆放在各选手的实验桌上。
比赛的时间为25分钟。结果大多数选手在终了时间才勉强完成,而且5名选手中只有1名两题全对,实验1有1名只对2种,1名全错;实验2有1名对3种,1名只对1种。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滴加溶液不精准和不规范的现象,有的胶头滴管摆动明显,有的甚至把滴管伸进试管。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也不够规范、简明,尤其是实验2。
二、对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这类实验教师可能都没有亲自做过,平时在遇到试题时只是讲讲而已。这类题,在试题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只要能判断是否可以鉴别即可,并不要求写出方法或过程,更不需要进行真正的实验操作。教师可能没有认真从实际角度考虑这类实验怎么做才能保证条理清楚,简便、准确。
2.选手在正式操作前低估实验难度,准备不充分。大多选手看了题目和明确比赛要求后,没做太多思考和准备就动起手操作,导致实验过程出现意外,甚至低级错误。有的选手没有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就拿着去取溶液,有的选手一手同时拿着的三支试管都没有贴止标签,进行分别滴加其他溶液的操作,如此操作很容易出错,因为一旦拿得不妥当,试管的顺序就会乱。实验2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顺序不清,则可能会出现重复操作,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出错。对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的书写,大多选手没有周全地考虑就下笔了,所以表达不够简明。
三、实验操作与书写的优化
1.明确方法
实验1通过观察颜色和反应现象推断结论;实验2通过两两混合,根据现象推断结论。
2.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①给空的试剂瓶贴上标签,加入足量的待鉴别溶液;②明确实验步骤、现象、结论的书写方式,制作现象记录表;③列出注意事项:有序操作,防止待测溶液搞混,及时记录,避免出错。
3.实验操作过程及书写
[实验1]
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如下:
[实验2]
实验步骤:依次按E跟F、G、H,再到F跟G、H,最后是G跟H的顺序进行两两组合,将待测溶液各取少许,混合于试管中。
现象:E-F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E-G混合无明显变化,E-H混合无明显变化,F-G混合无明显变化,F-H混合有白色沉淀产生,G-H混合有无色气泡产生。
四、比赛引发的思考
简单的鉴别实验,连优秀教师都出错了,值得深思。当然,在比赛这一特定情况下发挥失常是难免的,但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教师对类似实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缺少动手实验的意识。平时实验大都是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做教科书上的,习题中出现的基本不涉及,所以对类似的实验具体怎么做考虑得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一般综合性测试尤其是毕业水平考试中,探究性实验已成为必考内容。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新课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它延伸和拓展。而习题中一些优秀的实验探究题,为延伸和拓展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1.将试题设计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探究题一般以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从实验探究的多个角度设置问题,可以在解题前也可以在解题完成后,根据探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明确问题与猜想、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现象记录与数据收集方法、分析与结论等全部内容。适当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养成探究习惯。
2.适当开展习题中的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不但要能够设计,而且要能进行具体操作。对于习题中的某些实验题,可以根据学情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或演示或分组实验,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样的实验题适合开展探究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目的确定:一是学生可能难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二是发散性强、方法多样化的问题;三是操作性强,操作容易出错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拥军.注重实验验证杜绝主观臆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