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创新教育是小学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就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不仅要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充分利用教学这个主阵地,营造创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设计“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问题是推动创新意识的动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首先,教师必须转化教学方法,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其次,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师知识。最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育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围。如:教学“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必要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组出题分组答,一组出题,让另一组回答。最后让同学们自己得出:第一条件必须是最简分数,分母分解质因数除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动脑、质疑,让课堂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是创新最好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有了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创造性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引发创造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对某一事物一经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以积极态度投入创造,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紧密结合起来,使创造性思维既有明确的指向性,又有意志努力渗入,创造的过程便不再是一种负担。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走在半路上,大家感到又累又渴,于是坐下来休息。这时,猴哥建议让猪八戒老弟去找个西瓜来解渴。猪八戒找回来了,可是怎样一个吃法呢?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猴哥说:‘这样吧,我们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其中的一份,大家看如何?八戒一听跳起来:‘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我要吃八分之一。猴哥一听,哈哈大笑,立即切了八分之一的西瓜给八戒……”那么同学们想想看八戒到底是多吃了还是少吃了呢?从而导入新课: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学生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代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自主发现一类事物的数学规律,让他们发生内心地感到:获取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努力、积极地思考与交流、主动探索得到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说出已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利用课前(师)生所做平行四边形(纸教具),学生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有的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剪下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沿高剪开,割补拼成一个长方形……思维活跃,方法各异,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创造的新知易于理解和记忆,在操作中培养了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他们“同中求异”,这样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在课堂的惊讶和发现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
四、突破课外作业的封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法中组织作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倾向,如一味追求作业数量,让学生做重复单调的练习题;只让学生做题演算,很少布置举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作业。因此,一个人要有创造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束缚的能力。教师要培养有创造意识的学生,首先不能囿于教材,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突破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创造性地设计开放性作业。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后,我只留一道复习题:妇女节到了,小明准备把平时积累的10元零用钱给妈妈买一束鲜花,花店里有玫瑰花8角一支,康乃馨5角一支,百合花1元5角一支。问题:
①如果买2支玫瑰花,3支康乃馨,1支百合花共多少钱?
②如果买3支玫瑰花,6支康乃馨,还剩多少钱?
③你认为在不超过10元的条件下,怎样搭配买三种花,看谁搭配得多?
这样布置,既符合小学生好奇、求趣、喜新、图快的心理,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用创新性的教唤起学生创新性的学,不失时机地创造情境,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真正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能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