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廷霞
【摘 要】
梅是一种观赏植物,在中国历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咏梅诗更是数不胜数。梅之所以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与其外在的形态美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它被赋予的某种人格的象征意义有关,人们对它的喜爱,传承相续而代代相传。
【关键词】
古诗文 梅 梅意象
梅花盛开于冬季,傲骨铮铮,又不与群芳争奇斗艳,高雅脱俗。文人都喜欢把自己比作梅花,以此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古代文人大多有意于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奸臣当道,他们又都拥有文人所共有的傲气,所以他们都“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遭排挤和流放。于是文人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说:“不与群芳争奇斗艳。”
梅花位列“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冰之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迎接春的到来,同时梅花亦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推动力和感染力。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可以说,写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均以喜梅而歌以咏志。
一、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梅属于蔷薇科,花先于叶在初春最先绽放,以白色淡色为主。果实味极酸,可食用、药用,原产于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类200多个,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这里详细介绍腊梅。梅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花木种类之一,梅树寿命比较长,可达百年以上。腊梅树高可达四至五米,长丛生,叶对生,近革质椭圆状。冬末先叶开花,花片呈螺旋状排列,黄色,带蜡质,有短柄和杯状花托,花有浓郁的芳香,在12月——1月开放,在江南各地正是寒冬腊月盛开鲜花,所以梅花又称为腊梅。腊梅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花香似蜡,浓香扑鼻。梅主要分布在湖北、浙江、江苏、四川和陕西等地,但作为有文化内涵的一种观赏植物,因为它颇具中国园林特色的冬季典型花木,现在在全国各地均有广泛栽培。腊梅配置于园林中,一般是以自然式的列植、对植、林植及花池、花台等方式。神农架的腊梅横档悬岩,开在冰柱岭巅,迎风傲霜,寒冷雪后,又是另一番风光:“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
古人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借助外物来抒发出来,其中梅花就是寄情于景的常用意象之一,如中小学课本中所选的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中作者王安石巧妙借用林逋《山园小梅》的诗句,在林逋的诗意基础上推陈出新,他写的梅花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洁白如雪散发着清香。诗人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大加赞赏。又用沁人心脾的“暗香”点出梅胜于雪原因。寓意坚强高洁的君子,他们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反映的是作者王安石,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中积极的推行改革,但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心境。这与梅花“凌寒独自开”自然有相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短小精悍,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二、梅花数枝独自开,凌寒玉露暗香来
在困难面前,在风雪面前“梅花数枝独自开”。而当你羡慕别人所取得的荣耀时,须知“凌寒雨露暗香来”。宋人尤喜以梅自况,是与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宋朝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却从建立到灭亡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中,许多有识之士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咏梅以自况,抒发志向寻求解脱。比如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居不仕,高标遗世的林逋。他的代表作《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极尽幽逸之趣。在寒冬腊月的夜晚,远离都市生活,万籁俱寂,独自享受梅花的体态与香气,诗人寻求着梅花对自身性情的满足。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隐喻作者的郁郁不得志,而词的下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有意的表现了作者与排挤他的官僚争夺荣华富贵,只求报国。纵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精神。在这里梅花更多的表现了他的不屈,在风雨中遁世独立的品格。
三、梅的意象
梅与其他花木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绝大多数花在暖意融融冰雪融化的春天开放,而梅则不同,唯独在冰天雪地的十一月蓄蕊,腊月绽放,恰如一位报春的仙子,在万物萧杀的严冬,给世界带来一丝温馨,把寒风凛冽的冬天装点得有了生机与希望,似乎使人感受到了春意盎然。梅因为极为雅致的外在形态、疏朗有致的枝条和美而不妖的花朵,味道淡远而清香,因而被文人雅士所广泛喜爱。
古籍中有关梅的诗文数不胜数,梅与品格关系的记载论述也甚多。梅花表现出的一种坚贞傲岸的精神与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它的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高度契合。如《谈苑》中说:“王曾在青州为举人时,或令赋梅花诗,曾诗云:‘而今未说和羹用,用向百花头上开。识者已许曾必状元及第,仕官至宰相。”因此,早在梁陈时代,咏梅诗已经大兴,因为在崇尚精巧构思的时代,浮艳文风日盛,在艺术仍存在着一些缺憾,在体验方式上也表现的有些过于单一,但到了隋唐,特别到了宋代,咏梅诗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仅由于诗歌本身的日趋完美有关,也与诗歌中梅意象的建立完善有关。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渗透,梅花历来被许多文人所喜爱,致力于写作、诵读,是因为梅花本身的铮铮铁骨对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震撼。它的敢于与风雪作斗争的精神给我们一种激励与启迪。梅花也是冰清玉洁与高雅的象征,引导人们重视行为上与心灵上的纯洁,追求美好的,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梅花的这一性格也给了文人逃避现实社会的一个借口,即“不与群芳争艳”,同意为不与消极的、腐败的、落后的人同流合污。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是孤独的,但她有着婆娑美的姿态,黯然销魂的香味。傲雪绽放的性格和临寒不屈的意志,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成为古代诗人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梅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象征。
【参考文献】
【1】程杰.二十四番花信风考【J】,2010(1)
【2】四库精华·东坡词【D】.远方出版社,2006(9)
【3】喻婷.論宋代文学中“梅”之意象【J】.广西学院鹿山学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