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2016年盐城市推行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提出“让学”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引思”才是教学的重要追求。真正的“让学”必然以“引思”为目标,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时间、让空间、让机会、让活动。要让的主动,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操作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大同小异或千篇一律,不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需求,忽视学生学习中“吃不饱”“吃不消”“不爱吃”的现象,導致语文课学习收效甚微。在“让学引思”背景下语文课堂,就是为学生创建一所独特的“学习超市”,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爱好,甚至时间等客观原因,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基础上,运用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现有的价值观、世界观自由地进行选择完成,甚至创新也不妨。
一、课前自学,为走进“让学引思”课堂做好准备
“让学引思”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课前自学”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为学生走进”让学引思”课堂作好准备。课前自学的内容是: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读后感悟),从哪里读出来的(走进文中),是怎么读懂的(思考历程),想到了什么(思绪飞扬)。2.小组通过qq群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继续交流提高。
二、小组互学,让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让学引思”课堂教学中,小组是最基本的单位,学生的所有合作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小组开展的。没有小组,就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没有小组互学,即使教师提问时努力照顾全体,对于大班额,也难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以《天火之迷》这篇课文的学习为例,课前我布置小组通过qq群交流读书收获,并通过交流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读懂了什么,从哪里,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课始小组互学、分工,做好展示的准备;小组展示后,全班同学前小组交流一分钟做好评价补充的准备;在抓点导学时,要求每个小组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中的“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怒发冲冠”“靠近”“欣喜若狂”这些词语交流自己的体会……小组互学,给了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让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了实处。
三、小组展示,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
表现自己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小组展示是学生非常喜爱的环节。 每当到了小组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跃跃欲试,小组展示的时间毕竟有限,我会事先根据教学的需要和ppt课件的质量选定展示的一至三个小组,只是不告诉学生。小组展示要求组内成员合理分工,每个同学都要发言;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当一个同学的汇报出现了“卡壳”或遗漏,其他同学要提醒或补充;小组展示时要求声音洪亮,让全班同学都听得清楚、明白;小组展示完毕还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在小组展示中迅速成长,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语文内涵的“小小演说家”。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时一个小组有这样精彩的展示。
栋:我们小组读懂了林冲谦虚,洪教头骄傲。
洋:我们是从第三自然段读出来的: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宇:从“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全不理睬”“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能体会出洪教头骄傲;从“不敢,不敢”“林冲起身让座”,能读出林冲的谦虚。
齐:我们小组联想到:豹头环眼威猛汉,金盔银甲丈八矛。枪挑山河惊关羽,名贯五洲震曹操。白虎堂前孤身困,梁州道上一命飘。看破世俗拂袖去,水泊梁山逞英豪。
齐:我们小组汇报完毕,下面那个小组对我们小组的发言有补充有评价,请商量一分钟。
四、全班同学,激扬着学生的生命
每个小组汇报后,台下的小组交流一分钟后进入全班同学环节。当很多同学没有争到去前台展示的机会而垂头丧气时,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为台上的小组评价、补充才是最了不起的,因为到前台展示是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而你的评价或补充是现场发挥出来的。这时,同学们就会抖擞精神,全神贯注地聆听,做好评价或补充的准备。四人小组汇报完毕,他们就会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之中去,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互动。有的同学评价,有的同学补充,也有的同学提出问题请汇报的小组回答;汇报的四人小组或感谢,或争辩,或答疑;此时我会集中精力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说的罗嗦时,教给学生提炼一下;当学生说的简单时,教给学生挖掘一下;当学生说的不完整时,引导学生补充一下;当学生把重点内容一带而过时,提醒学生一下;当学生表达不清时,帮助学生一下;当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提醒全班同学表扬一下。全班同学,我看到是生命的激扬,感受到的是做教师的幸福!
五、抓点导学,实现了“让学引思”课堂的高效
如果说课前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全班同学充分实现着以生为本,那么抓点导学实现的”让学引思”课堂的高效。教师抓的这个“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习达不到的“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既是工具性的点,也是人文性的点;是语文教师带着“语文意识”抓住的“语文点”。如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抓的“点”是“高尔基的信”,“点”中的“点”是“岛上”“人们的”“所有的人”。我这样问学生:儿子把花种到了爸爸的院子里,而高尔基却说留在了“岛上”;儿子只想给爸爸留下美好,而高尔基却说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也许儿子只想做一个爸爸需要的人,而高尔基却说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就能体会到爸爸是想让儿子爱所有的人,从而进一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那种崇高的爱。
总之,“让学引思”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