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山 刘江华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探究
陶华山1刘江华2
现代职教体系强调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交。在此前提下,“彩虹德育”下全员育人的基本理念体现的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全心参与”的大德育观,在此对其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的长效性价值进行探究。
现代职教视野;全员育人;德育合力
现代职教是指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由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有效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教强调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需求;强调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立交,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本文的现代职教更多指的是中职教育。
在现代职教的视野下,宏观意义上的“全员”不仅仅是指学校层面的“全员”,即学校教师等全员参与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思想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系统工作,还涵盖学校以及家庭、社会及学生等因素的广义的“全员”系统,是大的、全方位的育人系统,整个“社会全员”需要形成合力,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全体社会成员都需有育人意识,并能为育人营造良好环境,不同职能部门、不同社会群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全员”团结在“育人”这个中心周围,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职兼职结合,做到目标一致,形成“全员”的有机整体。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师者”并非只是上好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以致在思想上将“教学”和“育人”人为分割。在狭义和传统的理念中,“全员育人”更多的是在学校的内部层面,是德育课教师及班主任等的管理和育人。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现代职教视野下的“育人”的内涵,不仅是指知识的传授,还涵盖了思想的启迪、道德品质的养成以及文化的传承等。
(一)全员育人是“大德育观”
在现代职教视野下,“全员育人”的范畴是延伸和拓展的,涵盖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全心参与”的大德育观。具体而言,“彩虹德育”中的“全员参与”育人指的是由指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和德育工作机制。本课题研究现代职教视野下苏州中职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策略,研究整合社会企业资源和家庭资源的全员育人策略。“全员参与”育人强调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三位并重,整合社会资源,合并参与,多维联动育人,形成交叉渗透、统一和谐的大德育工作育人体系。“彩虹德育”中的“全程参与”育人指的是对人才纵向的培养,结合职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动态,引导学生规划职校生涯,规划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重点及方法措施,把育人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各个教育过程中。“彩虹德育”中的“全方位参与”育人指的是对人才的横向培养,把量化的显性德育分值管理和隐性的德育渗透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职校学生的素养。“彩虹德育”中的“全心参与”育人主要是各层面育人主体以积极态度与敬业精神,从多方面围绕德育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开展德育。总而言之,“彩虹德育”中的全员育人就是“责任到人、纵横结合、态度主动”的大德育。
(二)全员育人是“德育育人机制”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是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本文中的“机制”指的是内部的组织及运行变化规律。按照功能来分,机制主要有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具体来说分别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在职业教育的育人系统中,“全员育人”机制要求在育人过程中整合德育资源,疏通德育育人的渠道,根据新的职教视野和要求更新德育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统一领导、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的机制,并整合社会、家庭等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真正由注重学生专业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育人机制,进一步形成“时时涵盖育人理念、综合承担育人任务、处处渗透育人内容、事事体现育人功效”的育人格局。
“全员育人”作为德育工作机制,应该构建和规范五个维度的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系统管理结构;建立系统的人员协调机制,即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育人队伍相互协调的机制;制定“全员育人”机制的考核制度;营造“全员育人”机制的德育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即社会和家庭育人的氛围,以及学校的文化育人和熏陶氛围;健全“全员育人”机制育人的资金保障制度。
在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多方位育人,强调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特别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强调形成德育工作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这些都为研究全员育人的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育人途径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家庭多维途径转换。2015年新春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合力的重视,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支持网络。
现代职教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发展从类型上讲有别于普通中学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范畴,德育内涵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全员育人”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实践性。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培养的是服务、生产、管理等一线岗位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学习必备的专业应用知识,又需要掌握专业技能,校企合作育人显得不可或缺。因此,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德育突出的特点之一。
第二,职业性。这是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点。职业教育德育目标既注重普通的德育目标内容,又突出职业责任及素养等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突出体现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职业学校的全员育人工作实施到位,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匠人”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第三,社会性。现代职教的发展,使职业教育的育人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家庭、社会等在育人过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现代职教视野下的全员育人工作必须打破原有的片面的封闭的灌输,以学校育人为核心,整合德育资源,创新德育育人模式,构建和形成开放式、整体式的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
根据调研,社会企业比较看重的职业学校人才素质依次是忠诚度、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因此,从育人角度来说,需要发挥全社会、企业及家庭的合力,共同育人。现阶段职业学校德育全员育人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德育的“全员育人”理论早已有之,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未落到实处,德育的科学性、完整性不够,在实践过程中运行也较为封闭,全员的育人意识、育人氛围、育人合力、育人质量和育人效果都有待优化。
第一,促进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等全员育人德育合力建设,增强“育人”意识。在充分发挥学校系统德育的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现代职教视野下的全员育人,更注重深度挖掘学生在工学交替和企业实践期间企业所起的育人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中施教者对学生育人的责任,重视爱岗敬业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社会人际关系,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结合职校学生家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广家庭教育典型榜样和案例,发挥各级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等的作用,提高家庭育人的实效性。
第二,促进全员育人阵地的德育合力建设,营造“育人”氛围。学校、家庭、社会是职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三者在德育方向上应该保持一致,增强“内外阵地”力量,建设“全员”育人阵地,形成全方位、多环节、立体式显性及隐性的德育影响合力,最终营造“育人”氛围。现代职教视野下,全员育人要求加强学校德育阵地建设,包括专兼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深厚的德育育人队伍;学校宿舍等文化育人阵地建设,学生社团平台的阵地建设;职业教育育人网络等新媒体建设,弘扬主旋律,规范管理制度,充分依托媒体平台和资源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第三,促进全员育人德育施教主体的合力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德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复杂多变的系统性工程。就德育主体而言,学生和德育教育者都是主体;就施教的运行机制而言,教育者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职业教育育人体系内,施教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其他教职工、家长、社区工作者、企业人员等。发挥德育育人的合力需要挖掘教职工对学生的育人作用,提升教职工对学生的教育能力,引导、关爱、培养学生;需要挖掘整合家长、企业教育者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同时,所有的施教者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从而起到“他律”的教育作用;或者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帮助其唤醒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让学生“自律”,形成大范围有层次的育人合力。
第四,发挥全员育人德育载体的合力创新作用,提升“育人”质量。现代职教视野下,全员育人的合力必须有载体才能实施,继而提高“彩虹德育”的质量。全员育人德育载体包括三类:德育课程,校园、企业和社区文化,新传媒。与其相关的全员育人德育实施途径包括相关的理论、实践以及结合实际的育人读本;教育志愿者同盟等社团和社会活动组织、家长教育培训师等;解决现代社会突出问题所需的心理辅导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应根据校情、学情、家庭情况的不同,灵活发挥这些载体和途径的显性及隐性育人功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G711
A
1005-6009(2016)47-0043-03
1.陶华山,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9)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管理;2.刘江华,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9)学生处副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管理及高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