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春 梅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构成要素及特征分析
黄 春 梅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作为其职业素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敏感能力、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学术组织能力、学术交往能力、学术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等六大组成要素。同时还具有问题性、文本性、可交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其中创新性是学术能力的根本特征,也是保持高等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六大要素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其中学术敏感能力是学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问题性的主要表征;学术批判和反思能力是整个学术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性的主要体现;学术组织和交往能力是必备要素,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作为表达形式和输出结果,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向公众和同行展示自己学术水平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构成要素
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是一种为实现学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素质。它包括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内开展原创性研究并产出研究成果以及实现有效教学及改善教学实践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及其运用能力。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作为其职业素质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同时作为大学最具有能动性和活力的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声望。因此,厘清学术能力概念、学术能力的构成要素以及主要特征等相关问题,对促进高校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
一、学术能力的要素结构
对于学术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肖川认为,“学术”活动是一种探索真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1]教师的学术能力主要由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与整理文献的能力、概念生成与厘定的能力、做出学术命题的能力、研究过程的设计能力以及学术前沿的敏感能力等六方面组成。还的研究者将学术能力细化为在学术事业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各种广泛能力,如“公共演讲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逻辑推理能力,调研能力,倾听与信息处理能力……”[2]栗洪武认为“对大学教师而言,学术能力是指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开展学术研究、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师的学术感悟力、学术思维力与学术创造力等构成的总和,也是教师在专业研究活动中能够领跑学者团队、形成个人研究风格、获得学术界认同的重要品质。”[3]周光礼则从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出发,将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分为基本认知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团队科研能力。[4]
鉴于学术活动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主的特殊性,本文从学术能力的相关概念出发,综合学术职业特点以及从事学术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同时参照心理学研究领域对于能力的分类,并结合对部分专家和大学专任教师的访谈及咨询,将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具体细分为学术敏感能力、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学术组织能力、学术交往能力、学术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等六大维度。这六个维度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有交集,是基于结合学术活动的专业性、学术职业的特殊性以及学术能力的多元性而提出的,并通过所编量表的统计分析,以佐证此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具体构成维度如下:
1. 学术敏感能力
学术敏感能力是指教师对所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及趋势的敏锐感知能力。要求教师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程度及成果,敏锐察觉到学术问题、学术理论以及学术方法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确保在确定研究选题和查找参考资料时不落伍,同时也能够避免重复研究,浪费时间和精力。学术敏感力的核心是对研究问题的把握能力,是一种对问题敏锐的捕捉能力,是一种审视事物、学理、学问的直觉,这种感觉能够促进感知的主体迅速把握感知对象的特征、范畴和本质[5],是能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教师对研究问题能够做到及时地把握和深入,通过经常搜集本学科的学术动态,掌握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依靠自己扎实的学术素养及广博的知识基础,依据已有经验和以往知识的积累及方法,突破原有思维定势,提出新的问题和理念,同时能够在众多的学术成果中去伪存真、发现真正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问题和研究方向。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问题无处不在,学术界的问题更是多得数不胜数。大学教师需要在及时了解国际学术前沿与动态,在对新问题、新方法、新观点保持敏感力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归纳理性概括和提炼出问题的实质,得到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真问题,确定最终研究活动的选题,以此奠定后续学术研究活动的起点和方向。总的来说,学术敏感能力是大学教师学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应该发展“给予与获取”的技能,在获取外部影响时应该表现出一种超出一般人的更强烈的“敏感性”,通过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而表现出持续的敏感力,并防止一种对于别人意见和叙述方法完全闭塞的倾向。[6]
2. 学术批判反思能力
批判即“批评、评判”之意,是对质疑之思想进行系统分析后加以评定。大学教师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即大学教师分析、判断、评论学术成果的心向和方法[7],意指大学教师的学术分析力及判断力。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批判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结果的不足之处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而言,是学术领域的争鸣和争论,而并非是对学者本人的批评和责难。只有使学术批判常态化、普遍化,学术界才能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学术创新才会得以生成。大学教师学术反思能力主要是指大学教师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通过不断对自我及学术研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审视、评价、反馈、控制和调整,并根据反思的结果对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杜威认为“反思是指人们积极、持久地关注某一观念和时间,并坚持不懈地认真思考支持它的原因以及依赖于它的每一种结果,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视和认知过程,它涉及一系列相关的观念,反思性思维一般与问题解决相联系。”[8]一般来说,人的思维总是遵循定势,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计划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但学术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的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多视角、多维度去面对它。如果研究者勇于冲破原有思维定势,偏离所谓的“规范”才能得到学术创新和进步的机会,才更有可能实现创新和超越。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能够对原有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计划、实施过程不断地进行审思和评判并得以改进和完善。学术批判反思能力作为大学教师学术能力的核心要素,体现了大学教师的真正学术水平,也是学术创新性的主要表现。
3. 学术组织能力
学术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划与组织,具体包括研究过程的协调、实施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大学教师学术能力发展的必备要素。一项学术研究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个人行为,从设计选题到组建研究团队,再到根据每位团队成员的学术特点以及学术水平进行分工,确定研究项目的进度,组织安排项目会议、成果中期汇报及交流,最后结题等诸多事宜,需要涉及多位教师及多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这就要求研究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能够控制研究的步骤并及时处理研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使研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一个具有良好学术组织能力的教师在其研究活动中应充当指挥棒,当研究遇到冲突和不一致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术组织寻求帮助以及善于同团队其他成员进行讨论和协商,帮助各方达成一致并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采取有效措施。合作能力是指在一个研究团队中,由于教师在资历、专业水平、经验以及学科知识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研究者需要学会分享其他教师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研究思路等,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资源,这样才能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互补,有效地实现创新。学术合作包括大学教师在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中的合作,比如在大学开设跨学科课程,需要相关学科的教师以各种方式进行团队合作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向学生阐释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和实践能力。科学研究中的合作不仅是相关研究领域和学科的教师之间的合作,而且随着当代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综合化发展,学科之间原有保守的壁垒被逐渐打破,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研究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大学教师作为新知识生产的主体,必须具备综合学科知识以及与不同领域研究者及其他机构成员进行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学术界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9]除此之外,大学教师还应具备与社会各利益集团打交道的能力,大学与企业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资金、知识、技术、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将知识创新转化成实际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学术交往能力
学术交往能力是指大学教师与同行及相关领域沟通分享的能力,即教师的信息交流能力。大学教师通过向同行和专家呈现学术研究成果、互相交流思想、沟通观点,以自由辩论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能够使自己的认知和影响力得到扩展,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道路和职业发展前景。学术交流是研究者也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生涯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和信息交流,得到同行的评论和认可,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及学术网络。同时学术研究或其他创造性的工作,因其特有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常常会超出单个研究者个体的智力范围,更多需要“科学家智力集团效应”的协助和合作。这里所说的“集团效应”,是指科学家或研究者之间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而达到智力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和合作共同研究,最后产生新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尽管学术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术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交汇和融合,但其本质应该是通过学术交流活动的激励(激活、激发)和启迪作用,进而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见解。国际国内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学术协会、研究会,都是提升高校教师学术交流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机构和形式,学者可以自由地辩论学术观点和见解,经过智力的弹性碰撞和切磋,构建学者之间的智力结构联结方式,使得知识单元由一个研究能力向另一个研究能力传递,这样就在学者之间形成了比单个学者智力更高的集体大脑。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科学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科学家们之间通过学会形成的高于个人的集团研究能力。一般而言,学术交流的范围越广,频次越多,研究者的集团研究能力就越强。离开了学术交流交往,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随着二十世纪边缘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学科领域内的交流,尤其是跨学科学会的成立以及学术交流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比如1919年成立、1931年改组的国际科学协会联合会,就是一个聚集了多学科、多国别的、多种复杂问题专门委员会的国际性科学团体。
5. 学术产出能力
学术产出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采用国际通用的方式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能力,是将创造思维所获得的学术成果采用文字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能力。文字表达方式有论文、专著、小说、随笔、日散文等多种形式,尤其是以人为关注点和核心的人文社会学科,其呈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学术研究成果如果不及时转化成论文或著作及其他文字表达形式就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力和价值。正如肯尼迪(Donald Kennedy)所言:“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来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像硬通货币,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除艺术创作以及一些应用性自然科学以外,研究工作的质量就是通过出版文字来判断的。”[10]众所周知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先锋卢梭就是通过他的论文和著作向世人传达其激进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引发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要么发表要么出局(Publish-or-Perish)作为学术职业的生存潜规则,在官方文件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述,却在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实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准绳作用。作为学术行业,一直在强调学术产出的重要性。以这种外显的专业学术成就,作为评判大学教师的专业资质合格与否的考核标准之一。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是遵循学术规范,体现科学探究精神,语言精确、简明、易懂,具有学理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研究成果。既可以凸显作者文字背后的深邃思想和逻辑条理,又有助于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术共鸣。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价值和学术才能被大众广泛认可,同时还能给大学带来了更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名望。
6. 学术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是指教师对研究成果的推广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主要来源于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引用,它是学术论文引证次数的一个测度,主要包括学术论文的理论影响力、创新影响力及社会价值影响力等方面。[11]是在某个时期内对某一学术领域研究范围和深度的反映,主要包括论文被转载、被引用、收录以及获奖等表现形式。尤其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电子期刊的使用日益普及和便捷。因此学术论文的点击率、下载率和转载率等都较好地体现了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对学术创新研究、科学前沿及研究成果转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科研主体的学术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2]国际上对于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一般是以国际学科排名、论文被引用次数、SSCI 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但因为传统期刊学术影响力与其学科地位、学科属性和类别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判断该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看其是否为本学科的核心期刊、是否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等指标。也有是从国际学科排名、论文被应用次数、SSCI收录论文数、参加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数、受聘讲学、受邀参加国际会议次数及提交论文数等指标来评价国际学术影响力。
二、学术能力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学术职业和学术能力的综合考察,总结归纳出学术能力的问题性、文本性、创新性以及可交流性等特点。
1. 问题性
大学教师无论进行教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中任何一种学术活动,都要面对特定的对象与问题。针对特定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解释、逻辑推理与实践证明,在连续生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交叠新问题,最终形成研究者自己的学术问题谱系。作为大学学术活动的组成部分,大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自然流动,更应该是知识的加工与创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之的主体生长过程,教师也把知识作为理论与实践的复合体并整合教学过程的各种关联因素,使大学教学在不断的复杂问题的解决和解释中持续改进,教师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和特色,进而促进自己学术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学如此,科学研究更需要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才有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方向。
2. 文本性
大学教师的学术活动具有文本性,也就是学术成果的显性化。任何的学术研究都要遵循科学的研究设计来进行,沿着既定方案有序层层推进,不断地去伪存真,从错综复杂的各种现象中,推理演绎,找出其中的规律,形成新的概念,构建理论过程,产生学术文本。通过学术文本,可以跨越时空限制,跟古往今来的智者和大师对话,交流思想,产生共鸣,甚至大胆质疑和推翻学术权威。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纯粹的学术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可以言说的理论系统,而大学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活动,它所产生的学术文本是在实践自觉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化的学术文本以及系统的行动文本。[13]
3. 可交流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任何学术研究都要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提出研究真问题,借鉴研究范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才能展开,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往往不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而且在现当代学科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和交叉,仅仅依靠研究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很好地完成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团队或学术共同体的合作及相互之间切磋和交流,才能加快研究的进度和保证研究的质量。最后学术活动的成果在形成学术文本的基础上,需要以适当的形式公开并通过公共的交流平台上进行质疑与评判,接受同行和专家的评定,检验和推广学术成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4. 创新性
创新性是学术能力的根本特征。创新兼有创造、革新之意,创造意指全新的“从无到有”,革新强调在原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和进展。柏林大学奠基人洪堡就认为“大学旨在让人领悟科学的统一性并具备创造力,所以学术创造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14]。因此,大学的核心价值是知识文化的创新。作为大学最具有活力和能动性的大学教师,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引领和追求学术真理的主体,更应该提倡富有学术创新精神。只有大学教师胜任了研究者的角色,才能作为活文化的本身,带给学生新的知识活力。学生与其进行交往,才能在心中引发同样的动机,进而培养出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交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15]大学教师的学术创新首先是知识和文化的创新,其次在此基础上的教学学术创新以及创新的应用—社会服务。一项学术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主要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在开拓研究领域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二是在使用研究方法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三是在运用论证资料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四是在阐述观点或理论方面是否具有创新性。[16]托马斯·库恩就指出“范式(Paradigm)的转换就是科学的革命。科学革命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种范式经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逐步过渡的过程”。[17]新的研究范式应用到已研究过的领域,意味着新的研究路径和技术,以及新的概念、原理或理论进入到了教师的思维体系,大学教师遵循了一套特定的由科学共同体信念所支撑的话语系统,进入了一种新的语言情境和科研境界中。所以,学术创新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
三、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提升策略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的学术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体系,所涵盖的学术敏感能力、学术批判反思能力、学术组织能力、学术交往能力、学术产出能力以及学术影响力六个维度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其中学术敏感能力是大学教师学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术能力问题性的主要表征;学术批判和反思能力是整个学术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性的主要体现;学术组织和交往能力是大学教师必备的学术能力要素,而学术产出能力和学术影响力作为学术能力的表达形式和输出结果,也是教师作为研究者向公众和同行展示自己学术水平的主要方式。因此,作为影响大学教育质量和创新力的核心组成要素,教师的学术能力发展不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善和提升,才能保持大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活力。
1. 创建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评估大多依据国际文献检索的引用情况,在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研究课题经费等其他一些外显的量化指标,并没有细化到学术能力的具体二级指标上,不能全面的评价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因为学科性质、特点不同,评估指标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科学术产出比较迅速,有的学科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评价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因此,应从中选取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参照和借鉴国外的相关量表,研制出适合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现状的学术能力评估体系,以促进和推动教师的学术能力发展。
2. 健全高校的学术能力培训机制
尽管目前能够进入高校担任教职的大多是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学术人,但由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于教师学术能力的忽视,导致教师对学术能力认识不足,以为只是发发文章,拿几个课题就是学术能力的体现,并没有真正了解学术能力的核心要素。高校应培养教师学术能力发展的自我意识,鼓励教师大胆创新;简化行政管理,鼓励合作研究,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加强和国内以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联系。
3. 提供全面的支持体系
提升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需要高校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体系。依托学校各种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并提供物质和制度上的保障,如对年轻教师应该加大资助力度,配备合作导师,予以配套的课题研究经费。对于女教师可提供家庭及生活的后勤保障,解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
[ 参考文献 ]
[1] 肖川.何谓“学术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08(7):95-96.
[2] 高青.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EB/OL].深圳中学网,2012-05-30. http:∥www.shenzhong.net/news/2012530/n88405895.html.
[3] 栗洪武.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活力要素与激励机制运行模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1): 154-157.
[4] 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预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37-47.
[5] 肖川.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6] 王保星.大学教师—一项学术性职业[J].大学教育科学,2007(4):67-71.
[7] 叶志雄.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学术批判反思能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1(7):26-30.
[8]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30-34.
[9] 罗欣,李爱霞.论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基础—学术合作能力[J].比较教育研究,2011(7):17-20.
[10] 唐纳德·肯迪尼.学术责任[M].阎凤桥,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97.
[11] 周金聘.我国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12] HOUTEN B.A.PHELPS J.BARNES M,et al. Evaluating Scientific Impact [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0,108 (9):A392-393.
[13] 时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大学教学学术性的视角[J].教育研究,2008(7):81-84.
[14] 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三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240.
[1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1:157.
[16] 徐海燕.学术创新的内涵与思维工具的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90-93.
[17]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125.
[责任编辑张淑霞]
An Analysis of Compon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culty Academic Competence
HUANG Chun-mei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
Abstract:The academic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s the core compon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 which decides the level and degre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cademic career. Academic ability includes six major factors: academic sensitivity, academic critical and reflection ability, academic organization ability,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ademic output ability and academic influence. Besides, it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problem, text, communication and creativity, among which creativity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academic ability and the base to maintain th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six elements are closely interlocked and connected. Academic sensitive ability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academic ability, and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problems; academic critical and reflection ability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he academic ability, as well as the embodiment of the creativity of college teachers; academic organ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are essential elements; academic output capacity and academic influence as a form of expression and output results, are main ways for teachers as researcher to show their academic level to their fellows and public.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s; academic ability; component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6)02-0017-06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2013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SGH13047);2014年度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SP1410);2015年度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5N021)
作者简介:黄春梅,女,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