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针对农民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

2016-04-14 18:10:57
南风 2016年14期
关键词:讲习所大众化建党

王 博



建党初期针对农民阶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路径

王 博

一、对农民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对农民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

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其指出:“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会,也不是少数马克思主义者离开群众之思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我们应当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群众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民运动中,向广大农民阶级普及马克思主义,注重培养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壮大党组织的队伍,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

(二)对农民阶级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可能性

1.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从“工人教育”到“工农教育”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由于受苏联革命模式和国内工人阶级不断壮大等因素影响,党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工人阶级身上,主要围绕工人教育和工人运动来展开活动。1923年7月,中共“三大”通过的宣言中明确提出:“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忽忘的;对于工人农民之宣传与组织是我们特殊的责任;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

2.农民阶级的教育备受重视并取得合法地位。国民党“一大”后,中共党员彭湃长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实际主持农民部的部务工作。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39次会议审查、通过了彭湃起草的《农民运动第一步实施方案》,同意设立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费由国民党中央拨付。

3.农民教育的师资力量雄厚。农讲所的教员大多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学者。授课的教员主要有:彭湃、谭平山、阮啸仙、罗绮 园、廖仲恺、陈延年、谭植棠、赵自选、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萧楚女、于树德等。

二、建党初期农民讲习所的酝酿、产生和发展

(一)建党初期农民讲习所的酝酿、产生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第一个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特别要求共产党员帮助国民党在农民中发展组织,“竭力推广其分部于乡村”。1924年3月19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农民部指定的《农民运动计划案》。1924年5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通过了《农民士兵间的工作问题决议案》,要求:“中央应当注意全国范围的农民问题”。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澎湃以农民部提议的形式,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提出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议,经会议讨论通过。

(二)建党初期农民讲习所的发展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办的一所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学校。农民讲习所的办学宗旨是“为养成农民运动之指导人才”。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培养了近800名从事农民运动的干部。1926年9月,广州农讲所第六届学员毕业后,毛泽民、贺尔康、庞叔侃、朱友互、李谓璜等湖南籍学员立即回到湖南,以国民党省党部农运特派员名义被派到湖南各地农村开展工作。12月,湖南省农民协会在长沙召开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毛泽东应邀出席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从第四届开始,农讲所就连续在湖南招生:第四届7名,第五届 44名,第六届36名,累计87名,总数在该所来自20个省区的学员数量中仅次于广东,位居第二,这些学员毕业后绝大部分回到湖南工作,成为骨干,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开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建党初期农民讲习所的历史贡献

(一)发展了党团组织,壮大了革命力量

在广州创办的六届农民讲习所,第一届毕业生33人,第二届毕业生142人,第三届毕业生114人,第四届毕业生51人,第五届毕业生114人,第六届毕业生327人,农民讲习所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国民党员,一部分是共产党员,还有一部分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国民党员,在毕业后,他们担任起各地党团组织的负责人,积极建立和发展党团基层组织,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民讲习所中积极发展党员,使得革命力量迅速壮大。

(二)举办地方性的农民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

在广州农民讲习所的影响下,各地区纷纷开班地方性的农民讲习所。据不完全统计,1925年-1928年间,广东、湖北、福建、湖南、江西、陕西、广西、四川等省份先后举办了四十多个农讲所和农训班。广州第五届农讲所学员夏明霞于1926年秋在湖南衡阳开班农民讲习班;广州第六届农讲所学员赵子选于1926年冬创办广东省农民协会,共培养出农民干部三百余人。各地农讲所的陆续开办,改善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区域性的矛盾,提高了培养农运干部的效率,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成熟发展。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农民讲习所从开办到结束,招生情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逐渐转变以及学员毕业后的去向等都体现了我党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内容。首先,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体现了传播对象的大众化;其次,课程内容逐年丰富,体现了传播内容的大众化;第三,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体现了传播渠道的大众化。建党初期农民讲习所的创办,提升了农民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培养了大批农民干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讲习所大众化建党
基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红色精神的文创产品设计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4:30
建党百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 03:12:10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现实价值与运行机制研究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大革命时期苍梧农民运动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文史春秋(2019年12期)2019-04-13 13:49:52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新时代农民 (市民) 讲习所工作大事记
当代贵州(2018年25期)2018-11-18 11:41:09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