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红
班级教育小组下实行全员育人的探究
——以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为例
邵东红
道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德育的第一负责人。南外仙林分校实行的班级教育小组的改革试图改变这种模式,把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是这种班级教育小组的改革并未从根本上对德育管理进行改变,只是让班级小组核心成员即任课教师对班主任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辅助。目前,学校尚未真正实行全员育人,需要从教师、学生、家庭等进行相应的努力。
德育;全员育人;班教小组;班主任;家庭教育
对于“全面育人”,笔者认为是指班级教育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是教育学生的主体而不仅仅是班主任,即所有班教小组的成员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育者。
笔者在南京外国语仙林分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研,对南外仙林分校实行的班级教育小组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班教小组的班主任及核心成员对学生进行分组后,通过“一对多”牵手的形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辅导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呈现了全员育人的新风貌。
南外仙林分校是一所股份制的民办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是大股东,还有其他的国有、民营企业参股,因此南外仙林分校有比较高的办学自主权。从2006年开始正式改变单纯的班主任负责制为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
根据对南外仙林初二(8)班的观察和对教师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学校的德育教育还未形成一个完全的教育合力,还有许多改善的空间,具体表现如下:
1.班主任仍是德育的第一负责人。
首先介绍下南外仙林分校班教小组的 “牵手活动”。牵手活动是指,班主任和另外两位“核心成员”(即另外两位任课教师)分工负责班级的常规、学习和活动工作,另外,对班级班会、重大活动、值日班主任也都有明确的分工。三位教师分别“牵手”班上的16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纪律、卫生等情况进行管理,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及时找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访谈得知,对于牵手学生的分配,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学生有不适应的,想调整的可以找班主任沟通、调整。班主任是周二、三、五为值日班主任,另外两位教师分别在周一和周四。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五周,另外两位教师分别负责两周。
从以上介绍“牵手活动”我们可能认为,当班级里出现需要有教师解决问题的时候,当天的值日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其实不然。通过对班教小组成员班委的访谈得知,当班里学生出现和同学或者教师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的处理办法是:班委先处理,如果处理不了的事情,班委会第一时间去找班主任,而不是当天的值日班主任。问题就出现了,既然有值日班主任,如果出现问题,不是应该找值日班主任来处理吗?如果所有事情都找班主任,班主任的事务仍然很重,他仍然没有从繁重的工作中脱离出来。任课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和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的 “两张皮”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通过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访谈,我们得知,学校安排班级的重大活动,班主任是第一负责人,当然,任课教师也参与活动规划和安排,不过主要的负责人仍然是班主任。
2.学生的德育主体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在全员育人工程体系中,学生既是全员育人的服务对象,也是全员育人实施的主体,因此在全员育人工程体系中至关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以说,南外仙林分校的学生有着雄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按照常理,他们来自优越的家庭,应该是有礼貌、尊重人的好学生。但通过对初二(8)班学生的课下日常生活的观察,发现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还是会出现说脏话、不尊重人等不文明现象。不过,这和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分不开的,初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律性没有完全养成。笔者通过对班级课堂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发现班主任在培养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方面没有进行过相应的教育,主要还是靠班委的监督,小组成员的提醒,当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会找学生进行谈话,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认为,这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方法,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模式,把学生的自评和教师、学生的他评结合起来。
3.家长的德育力量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品性日趋成熟,道德观、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正确引领,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全员育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德育工作齐抓共管、以一体化育人格局形成合力,避免三者之间德育工作效果的方位抵消,从而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南外仙林分校的班教小组有1~2位家长参与其中,当班级需要和家长商量事务时,会找这两位家长作为代表向其他家长传达小组成员的意思。经了解,每个班都组建了家委会,家委会的核心成员就是班教小组的成员,他们在家委会中起着牵头联系的作用。但是通过对班主任的访谈中了解到,当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会找家长来协商,平时和家委会的互动并不多,以至于不能从家长那里得到很多学生的有效信息,影响了班级德育的成效,也不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
(一)学校没有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由于学校领导只是把班级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班级事务的分工上面,没有顾及面对学生德育问题时,主要负责人仍然是班主任,班主任的事务并未从根本上减轻。如果学校领导明确提出,班教小组班主任和核心成员教师同样对学生的德育负有责任和义务。我想,在面对类似学生课堂上顶撞教师这样的情况发生时,任课教师就不会再让班主任来处理了。每个人都是德育的负责人,都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导人,而不是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教学和德育不是分开的。
(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学生课堂内外的日常行为有不良现象,班主任和班教小组成员对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小组成员和班委的监督、管理,没有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入手,把学生当成了管理的对象,对学生的德育是靠”他律“而非”自律“,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初中生应该慢慢培养自己的自律性,摆脱他律的束缚和管辖,使自己成为德育的主体。而作为班级的组长——班主任,应该引导小组的成员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带领学生学习自律,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而非刻板地按照班委的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管理,因为这样的管理即便是学生的纪律、卫生等情况出现了良好的表现,也是在“他律”的作用下呈现的,而非“自律”下的一种良好态势。
(三)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德育力量
笔者通过了解得知,班教小组成员中家长主要是负责学生的学习和学校重大活动等工作,而对于学生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联系的却不多。我们都知道,德育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人的品行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学习,而没有就学生在校的不良品行联系家长的话,最后造成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德行素养的养成,并号召所有教师给予重视,常抓不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联系,以期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学生。
(一)学校要推广全员育人的理念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向广大教师宣传德育重要性并开设相关的讲座,颠覆“智育重于德育”“重成绩高于重品行”的观念。重视品德课,鼓励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
其次,学校应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价模式,把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也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中,使学生、教师都重视起道德行为的表现。南外仙林在治理学校时有较高的自主权,完全有权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进行改革。
第三,学校开展各式各样的“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对品行好的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鼓励,对品行不好的学生根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等,使学生心里知道品行的重要性,不仅在道德认知层面知道,从道德行为层面上也要实践出来。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意识
首先,向学生普及道德品行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学校中学生行为规则和品德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对道德内容有认知层面的掌握。
其次,仅仅对道德内容有了认知层面的掌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有情感上的认同,学校可以对学生做些道德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做相应的测验,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第三,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让学生熟知学校制定的中学生行为规范,通过品德课,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有更深的认识。有了对道德品德的认知,学校就要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评选文明之星,对品行好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这样也有利于让更多品行不良的学生向品行良好的学生学习。
(三)做好家校沟通,让家长做家庭德育的后盾
我们知道,家庭是个体所接触的第一个社会团体,子女学好学坏,其最早的家庭德育可以说占着极重要的地位。所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是让每个家庭分子都能够和谐地善尽自己在家庭中角色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日益加剧,社会人口流动增大,传统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已转变为核心家庭,即父母子女两代相处的小家庭,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规范依然未变。南外仙林分校的学生有部分是住校的,部分是在家住的,学校要有向家长们宣传在家重视学生品行的意识,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如果需要,及时和班主任联系,一起为学生的道德品行努力,以免学生误入歧途。
南外仙林分校实行的班级教育小组是班级管理上的一个创新,改变了班主任一人管理班级的状况,把班主任从繁重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未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班主任仍是德育的最主要的负责人,笔者给出相应的措施,希望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己都能够成为德育的主体,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G625
B
1005-6009(2016)45-0062-03
邵东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