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与策略

2016-04-14 15:00:40覃勇荣罗之勇刘旭辉覃文更韦国富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宜州54600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宜州54600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环江54700
大众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河池校地环境保护

覃勇荣罗之勇刘旭辉覃文更韦国富(.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宜州 54600;.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00;.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 环江 54700)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与策略

覃勇荣1罗之勇2刘旭辉1覃文更3韦国富3
(1.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2.河池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3.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西 环江 547100)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桂西北地区新升本科高校H学院为例,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关注的突出问题,分析说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提出了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路径及应当注意的有关问题,指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关注的重点环节,并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特色发展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

桂西北;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除了履行大学的基本职能之外,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必须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履行大学职能具体行动,把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办学历史、行业背景、管理体制、区位特点及服务面向的不同,我国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别高校之间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按照我国高校实行分类建设和分类评估的原则,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理应主动增强服务意识,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客观分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不足,积极寻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在服务中求支持,以协作促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实力,努力夯实办学基础,积极培育办学特色,为实现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而奋斗,避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1-3]。笔者以桂西北H学院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与策略。

1 桂西北资源优势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桂西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地域构成主体河池市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处东经 106°34'~109°09'和北纬23°41'~25°37',国土面积3.35×104km2,年均气温16.9~21.5℃,年均降雨1200~1600 mm,年均日照1447~1600h,无霜期 300 d以上,气候条件优越,物种丰富,辖区人口约42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5%以上,分布有壮、汉、苗、瑶、仫佬、毛南、侗、水等 8个世居民族,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8.68%,境内有多个国家AAAA旅游景区,5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森林(湿地)公园,以及1个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区。2014年6月,环江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开发利用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及学者的广泛关注[4]。

桂西北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能源(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矿产(有色金属储量)、物种(珍稀动植物)、生态(长寿养生天然有机产品)、桑蚕(全国最大的县市级桑蚕种养基地)、景观(喀斯特景观和岩溶地质国家公园)等方面。河池素有世界铜鼓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乡的美称,也是红七军和韦拔群的故乡[5]。按照河池市“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前,河池市正致力于“两带一区”建设,突出发展“河·路”经济,重点抓好“高、果、游、园”等相关项目。如何打造河池的特色名片,挖掘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惠及民生,一直是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追求的长远目标。

虽然河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各行各业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平仍相当落后,尚有许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1)劳动人口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够强;(2)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节能减排压力大;(3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环境治理问题多;(4)产业布局不够合理,资源再生利用少;(5)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突发事件难防范[6]。所以,服务河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地方高校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2 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入点

不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式可能因时、因地、因校而异,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引领社会发展等方面。H学院是一个新升本的地方高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4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化学与生物技术类、机电信息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创意与传播类、教育类、数学与统计类等 6个学科专业群。其中,化学与生物技术类学科专业群由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 6个本科专业构成,机电信息类学科专业群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 9个本科专业构成。这些学科专业实践性强,与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产教融合和校地校企合作方面有很多切入点。根据桂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H学院的实际情况,服务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可有选择地从以下各个方面逐项展开。

2.1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围绕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增加环保内容的课程,增加实践实训课时比例,积极参与河池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在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环节中,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可以结合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等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推广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关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珍稀物种生物学保育、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石漠化治理、重金属污染控制、酸雨防控、生态养殖及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红水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等突出环境问题,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根据生产实际和企业需求,积极探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把行业企业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来源,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在生物学、化学、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真题真做,提高学校办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发挥地方高校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引领作用。

2.2 以科技服务地方为先导,助推河池绿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H学院选派了20多名教师到河池市巴马、都安、罗城、环江等国家级贫困县担任科技特派员,为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或社区群众开展优质核桃种植、生态养殖、经济苗木快速繁殖、石漠化治理、省力化养蚕、蚕沙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资源保护及优质天然饮用水开发等项目提供技术支持。每年暑期,学校还组织师生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城乡清洁工程”和“清洁乡村·美丽广西”活动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参与河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2.3 以国家精准扶贫为入口,探寻河池生态强市之路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我国正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问题[7,8]。河池市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在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2个。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目前河池市还有8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9]。尽管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多,但毋庸置疑,生境脆弱、人口过度增长、环境急剧恶化是影响河池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河池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一直持续开展扶贫脱贫攻坚大会战,全区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按照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以及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具体要求,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一直把扶贫攻坚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自治区党委扶贫工作的统一部署,2015年10月,H学院选派了6名骨干教师到都安县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任期3年,全职开展扶贫帮困有关工作。还抽调了18名青年教师担任精准扶贫工作组成员,驻村 1个月,协助开展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登记和排查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此外,还选派了1名教师到村担任“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队成员,指导和督促乡村群众自觉搞好村容村貌,保护人居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新形象。

2.4 以校地合作平台为龙头,合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高校具有人才和智力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专业群,拥有不少教学科研平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因此,可以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环保相关问题开展研究,也可以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或者与行业企业联合攻关,推广生态工艺,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H学院拥有“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桑蚕研究所”、“应用化学”、“生物化工”、“桂西北重金属污染防治协同创新中心”、“环境检测室”等校级以及以上科研平台,多年来一直关注河池市的资源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针对河池市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实际情况,H学院全力参与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在2012年发生的广西河池市龙江河镉污染重大事件应急处置中,H学院三位教师应邀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其中,并提出了关键的技术处理方案,使龙江河镉污染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同时,作为承接先进发达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中转站),H学院通过外引内联,在河池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 校地合作的基本路径及应遵循的原则

3.1 基本路径

校地合作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一些研究者认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通常有四种模式:即校企生产合作、校企互助、产学研和合作教育等,并指出,不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办学定位选择相应的合作模式[10]。

3.2 基本原则

为了保证校地之间的长期有效合作,共保一片蓝天,同护一方水土,必须使校地双方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3.2.1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原则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尽管双方关注的焦点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彼此更好的发展。因此,为了取得1+1>2的效果,校地双方必须优势互补,围绕地方急需的环保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展开积极合作,推动地方产业绿色发展及资源可持续利用。

3.2.2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

H学院地处桂西北,过去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为主,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科结构也不太合理,理工农医类应用型专业人才数量少,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校地合作多以合作教育为主。因此,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客观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及不足,与地方务实合作,切忌好高骛远,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2.3 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原则

根据H学院目前的实际情况,在校地合作项目的选择上,一定要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精准切入,与地方相关企业(部门)合作,着重解决制约桂西北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及重金属污染问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长寿养生资源开发利用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通过以点带面,创新驱动,示范引领,逐个突破的办法,积极参与河池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切忌胡子眉毛一起抓,无的放矢,耗费人力物力资源。

3.2.4 方式灵活,载体多样原则

校地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版本和模式可循,因此,不要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应该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及合作的项目,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进行。科研合作、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学研结合是校地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作为桂西北唯一的本科高校,如果能够针对河池地区的特点和大众的心理需求,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利用现代传媒,在河池乡镇中小学校组织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或担任挂职村官的机会,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为主题的清洁乡村·美丽广西的相关活动,促进河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村容村貌的改善;也可以组织校内相关专业师生或科技特派员送教下乡,在河池广大农村普及科学种养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知识,开展科技帮扶活动,推动生态扶贫工作的开展。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刘三姐艺术团送戏下乡,组织当地群众喜爱的山歌传唱或文艺演出,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自然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定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3.2.5 政府主导,校地协同原则。

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尤其是宏观政策的引导、监督和调控作用,为校地合作双方保驾护航。校地双方也应积极配合,围绕共同目标,互相协作,争取最好的合作成果。

3.2.6 真题真做,注重实效原则。

作为新升本的地方高校,不仅要练好内功,具备与地方合作的能力和实力,而且要积极主动与地方企业(行业)联姻对接[11]。一定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避免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12],当然也不能妄自菲薄,不敢作为。这样才能赢得地方企业(行业)的信赖和支持,才能争取合作的机会。因此,在相关专业教学或者社会实践实训环节中,应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围绕河池亟需解决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组织力量攻关,努力破解难题,为地方政府或企业行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不图虚名,注重实效,打造一支下得去,能吃苦,干得好,会合作的学科队伍,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4 服务区域生态环保应关注的重点环节

4.1 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校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主动走出象牙塔,消除孤芳自赏的自恋心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区域生态环保及相关产业发展培养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为此,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完善基于服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增加实践实训课时比例,扎扎实实搞好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4.2 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一定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相关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行业部门)挂职锻炼,激发创新活力和服务地方的积极性。

4.3 科研创新活力激发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所以,一定要以人为本,建立适合创新成果产生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深化科技分类评价改革,加强应用性项目的开发研究,营造一种促进公平竞争、人人关注创新的科研文化,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学术空间和政策环境,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学创造力。

4.4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努力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分配、监督调控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地方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良性互动,共谋发展,互利双赢。

4.5 校地合作关系强化

必须优化校地协同育人的机制,在校地双方相互了解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合作建立绿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与地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高级别科研平台或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在国家大力倡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学校可以实行校企(行)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13],专业与行业对接,与相关企业(行业)联合培养本科生,或者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适当提高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主动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管理专家)来校上课。当然,学校也可以接受企业(行业部门)的委托,实行订单培养,解决地方对人才的急需。

5 展望

地方高校因其管理体制(主管部门)、所在地域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地方互动的密切性。随着地方高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发展壮大,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和贡献度必将不断增强。因此,如何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虽然任重道远,但一定能够大有所为。

[1] 陈杰,徐吉洪.高等教育强省视阈下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3-9.

[2] 张勤.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路径[J].职业与教育,2014(2):25-26.

[3] 方杰,于丰园.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诠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1):14-17.

[4] 余国睿.中国南方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世界遗产价值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5] 河池概况[EB/OL].http://newszfw.gxhc.gov.cn/news/2014211/ n653746049.html.

[6] 刘旭辉,覃勇荣,黄振球,等.河池市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J].河池学院学报,2013,33(2):1-6.

[7] 刘永富.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形势与任务[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6(1):89-104.

[8] 张琦.精准扶贫助推我国贫困地区2020年如期脱贫[J].经济研究参考,2015(64):16-20.

[9] 杨光.广西:河池市产业扶贫覆盖95%贫困户 贫困人口从140多万减至80多万[EB/OL].http://www.cpad.gov.cn/art/ 2015/12/18/art_5_42828.html.

[10] 史正东,蔡寅亮.地方本科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36(11):31-34.

[11] 陈拥贤.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35):26-29.

[12] 张艳春.应用型本科独立高校实验室服务于地方建设路径——以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技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5(36):88-91.

[13] 艾述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路径研究——基于威斯康星思想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2016(3):74-79.

Service ways and strategies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g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Huniversity, the new ris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in northwest of Guangxi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loc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the outstanding issu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points of penetr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illustrat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main paths and relevant issues of cooperation, the key links should be focused on b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ervic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ere pointed out. Som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and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proposed.

northwest of Guangxi;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G646

A

1008-1151(2016)11-0096-04

2016-10-10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B026),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桂教科研[2014]14号),广西高校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桂教科研[2012]9号)。

覃勇荣(1963-),男,广西平南人,河池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硕士,从事生态学教学及桂西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河池校地环境保护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
杭州科技(2014年1期)2014-02-27 15: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