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程凡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100)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韦程凡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100)
风湿病是临床免疫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久治难愈。扶阳理论认为阳气在人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治疗、预防疾病的效果。文章对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做了简要分析,对风湿病的临床应用研究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扶阳理论;中医;风湿病;应用
风湿病主要是侵犯骨骼、关节、血管、肌肉及相关软组织[1],大部分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缓慢且不易察觉,病程长,很多具备遗传性,检查血液会发现存在不同自身抗体,诊断与治疗均不容易。近几年来,临床上中医扶阳理论逐渐广泛得到应用[2],现将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1)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原物质直接或间接由巨噬细胞传递信号,活化有关T细胞,使其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损伤。B细胞再被有的T细胞激活活化,产生很多抗体,同抗原直接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损害器官与组织[3]。
(2)感染因素:结合一些中外研究文献结果,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抗原以及超抗原,能够激发、启动各种免疫反应[4]。
(3)遗传因素:一些风湿性疾病尤其像结缔组织病,患者易感性、遗传同疾病的表达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是比较重要的。
(4)环境因素:紫外线能够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
(5)内分泌因子:一些风湿病的发病同孕激素及雌激素失调关系紧密。
(6)其他因素:有些药品比如口服避孕药,普鲁卡因酰胺,会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1)超过70%的风湿病往往存在关节病变,一半仅出现疼痛,严重的临床表现有红,热,肿,生理功能受损[5]。
(2)风湿病通常会侵犯多种身体系统,疾病病理会互相重叠,有些症状差不多,如比较典型的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病[6]。
(3)表现为异质性,存在不同的亚型,可能是不同的遗传发病背景,造成临床症状,疾病轻重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4)血清内存在各种免疫复合物与抗体,在沉积组织及器官内沉积致病。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侵犯自身组织器官,对身体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威胁生命安全。很多风湿性疾病患者多伴有关节症状,需要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缓解病情,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中医风湿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正”“邪”之间斗争,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是最根本的致病原因。风湿病在中医为痹病,《内经》论述痹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为痹。风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寒痹: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湿痹: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
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7]。中医治疗的关键还是要温阳为主,近几年来,中医扶阳理论在临床上得到逐渐广泛应用。扶阳理论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主阴从,主张温扶阳气,选择干姜、附子、桂枝等一些温热药为主治疗。从现代疾病特点及疾病谱变化情况看,中医“扶阳”方法具有广泛适应症[8],疗效显著。人体正常的生理为以阳为主,而通常导致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以阳气为主,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被破坏。阳气的保护扶持,是作为扶阳学说治疗疾病的根本基础。
著名的扶阳学派医学家郑钦安曾说过:“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自然百病不作。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重生”,告诫人们要重视人体阳气,在辩证中倡导扶阳学术见解,扶持阳气的防治疾病要领。主张医生以“治未病”为本,治疗药物多选取辛温扶阳益气类,最终畅通经脉,安和五脏六腑,调畅气血,达到治疗效果。同有的中医理论不同,扶阳理论强调的是,虽然阴阳两纲是互根关系,但认为阴精为从,阳气为主。只有阳气密于外,才能保证阴精内守。所以“扶阳”理论对于阴阳学说的重点为“阳主阴从”[9],若阳气化生温煦作用丧失,也难以形成阴精。
扶阳理论治疗中医风湿病主要用药包括干姜、炮姜、附子、吴茱萸、桂枝等,辅助药有天麻、砂仁、甘草、茯苓、半夏、夏枯草等。干姜又称干生姜[10],味辛性热,《本草纲目》中提到:“干姜,能引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具有温肺化饮,回阳通脉,温中散寒之效,不过阴虚内热的患者禁服。其中附子也称乌头,是扶阳治疗首选药,具有补火助阳、止痛散寒的功效[11]。主治肢冷脉微,亡阳虚脱,宫冷,阳痿,寒湿痹痛,阴寒水肿等。 但是若剂量过多、炮制不当及煎煮时间不够时,会导致中毒反应,临床附子用药需小心注意[12]。孕妇、 真热假寒、阴虚阳盛等患者禁止服用。经嫩果泡制凉干后便为传统中药吴茱萸,也称吴萸,为苦味镇痛剂、健胃剂,也可作为驱蛔虫药物。 性热味辛,主要用于治疗头痛、肝胃虚寒等疾病,具备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疗效。其中桂枝亦名肉桂,为肉桂干燥嫩枝,将叶后去除后直接晒干可得。辛温祛寒,常治风寒感冒,可以暖脾胃、通血脉、补元阳,镇痛与防癌效果较佳。该药方中的天麻能够活血利水,茯苓、夏枯草均为消肿、清肝的中药[13]。砂仁是一种比较温和的中药,能够下气止痛、温暖脾肾、除呕逆、止冷泻、化滞之效,主治肠鸣泄泻、腹痛胀满等。其中甘草药用价值非常高,可以治疗心悸怔忡,脾胃气虚,还可以消炎止痛、抗过敏。不过不宜大剂量服用甘草,容易造成浮肿,上升血压等不良反应[14]。在药物配伍上,桂枝搭配附子不仅散在表之寒,还能够驱逐经络之湿。干姜同天麻、砂仁同奏助阳散风邪之效[15],甘草附子汤可以治疗风寒化湿,散寒止痛作用明显。中医扶阳理论治疗主要是按照患者临床症状和体质间存在的差异,具体选取不同方案的中药制剂进行对症治疗,有利于使患者的疼痛、红热症状等得以改善,逐渐调节身体各器官间的运作情况,还能够明显达到温阳、通络等疗效,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
《内经》 所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强调了人体阳气的至关重要性,从祖国传统医学对风湿类疾病的病机认识看,人体阳气不足正气虚为根本原因,加之外感风寒湿三气夹杂合而为痹,因此中医“扶阳”疗法通过补充温煦人体不足的阳气,而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安和五脏六腑,防病保健的功效。研究结果证明扶阳理论对于中医风湿病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在普通老百姓家庭中也可以长期借鉴应用。“世人畏附子、干姜,不啻砒毒”,扶阳理论是为了扭转时弊而提出来的新兴学派,但是任何一学派都不可能穷尽真理,随着时空变迁,五运六气的不断变化,人类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治法用药风格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在临床上应不拘泥于一种学派,不受习惯性思维所束缚,具体病情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制立最佳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娄玉玲.中医治疗风湿病发展简述[J].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2(3)∶17-18.
[2] 陈爱萍.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治疗中的应用——学习《内经》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 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2010,13(4)∶431-433.
[3] 郝晓慧,张建斌,刘海蓉.从督脉探讨扶阳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3,33(12)∶36-37.
[4] 杜义斌,万启南,段艳蕊.中医扶阳学说及其在老年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浅谈[J].中医临床基础,2013,41(6)∶166-167.
[5] 范宇鹏,杨志敏,老膺荣.扶阳学派学术思想梳理与研究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7)∶2091-2093.
[6] 李淑娟.扶阳讲记重视阳气思想及使用姜附桂情况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4)∶386-387.
[7] 许金德,林志闲,吴云霞.浅析《扶阳讲记》扶阳思想及姜附桂配伍运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30(6)∶79-80.
[8] 邓丽娟,马晓薇,伦志坚.火针配合隔附子片灸治疗阳虚型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4)∶51-52.
[9] 喻媛媛,张压西.隔姜灸加莫沙必利对阳虚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20(10)∶459-460.
[10] 王键,黄辉,蒋宏杰.新安固本培元派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5-18.
[11] 黄伟云.扶阳法治疗阳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3)∶33-36.
[12] Yuanlin Chen,Yueting Chai,Yi Liu,et al.Analysis of Review Helpfulness Based on Consumer Perspective[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20(3)∶293-305.
[13] ZHENG YongFei,CHEN YiXiang,DAI LiQun,et al. Developing plate tectonics theory from oceanic subduction zones to collisional orogens[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5, 58(7)∶ 1045-1069.
[14] CAI RongGen,LI Li,LI LiFang,et al.Introduction to holographic superconductor models[J].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15,58(6)∶1-46.
[15] Rose YP Chan,Wai tong Chien.Concepts of body constitution,health and sub-health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spective[J].World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3,2(3)∶ 56-6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yang theory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rheumat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heumatology is a common disease of clinical immunology, a higher incidence, long treatment refractory. Fuyang theory considers that the yang in the human bod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achieving treatment, prevention of disease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of Fuyang rheumatism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do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heumatism cli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very important.
Fuyang theo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heumatism; application
R593
A
1008-1151(2016)10-0049-02
2016-09-11
韦程凡,男,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经方及扶阳学说的应用。